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增加不完全按能力分配的力度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都应该是多种分配形式同时存在。看西方国家,他们有按资分配也有按劳分配,或许以按资分配为主,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好像强调了以按劳分配为主。
  其实,这里想强调的,无论何种分配形式,都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能力二字,也就是从实质上说,都是讲如何按能力分配。劳动的能力主要决定取酬的水平,资本的能力主要决定分配的格局。进一步看演变,资本的能力,也是劳动能力。也就是说,资本能力,是劳动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是另一形态的劳动能力,是劳动能力积累到一定阶段,由量到质的转变,而成为资本能力。通俗地讲,劳动收入攒够后去投资做买卖。
  如此说来,能力成了每一个人生存的主观条件,也成了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那么,也就成了确定社会分配制度的根本依据。具体到现实中,按能力分配,好像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而计划经济,好像趋近于所谓的大锅饭,并不是全力注重对能力的调动。资本主义,好像更加鼓励劳动能力晋升为资本能力,社会主义则更加保护落后的劳动能力。二者出现了对立性的两级分化。
  几十年来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改革,属于高度重视市场化的按能力分配的原则。那么单独追求唯能力论,就容易忽视能力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反差的属性,也就自然带来贫富的巨大反差。从不吃大锅饭走到另一个极端,唯能力论,同样造成了严重后果,甚至有过之。
  社会中,人的能力,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所决定,必定不一样,必定分大小强弱,这是天然的特征和严峻的现实,国家的统治和政策的制定,必须兼容兼顾,应相对倾斜于能力差的人。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一方面应体现制度福利的社会普遍性,一方面应尊重市场机制的竞争属性,那么所推行的社会分配制度和形式,应该是不全部都按能力分配。也就是说,能力差的,应占能力强的一部分利益。
  从绝对的立场上讲,这是一种不公平,但其意义值得期待。劳动能力强的和资本能力,仍然拿大头,只是吃点亏,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样做,他们有相当的承受力,又符合社会的大众心理,有助于抚平弱势群体的心态,对他们个人,有能力者能获取长远好处,对整个社会,拉小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有希望。
  国家确定这样的思路后,应将杀富济贫制度化和强制性,税收、投入的杠杆调整,强迫性引导有能力者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
  当然,强制收上来的这一块,不是直接发放到能力差的即穷人手里,而是通过再分配让他们间接受益。比如,能力差的人主要集中在农民,这块收入,可用于粮食补差价,农产品流通硬件的投入,农民贷款贴息,等等。
  社会的再分配,现在在做,只是力度和比例都远远不够。原因之一,是这种不完全按能力分配的理论,还不敢大张旗鼓,甚至偏离。现在看来,应该大力提倡这个理论,不能完全废除大锅饭,并政策跟上,法制保障,具体措施落实。
网站目录投稿: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