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八分钟弄明白专家如何用金文进行青铜器断代


  金文断代无疑是"金文"系列最难写的章节!在头条上做历史科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涉及上古历史部分。写深了,艰涩、难懂、无趣,读者不爱看,民科爱抬杠;写浅了说你学识不足、论据粗陋残缺,文章毫无价值;不是标题党,很多路人读者连点进来的兴趣都没有;内容不标新立异、臆想编造,很难吸引读者加粉关注。
  45.1国内金文断代的专业书籍数量还是比较少
  不过笔者坚持做一个科普小白,希望能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符合文题的图片来进行历史科普。再次强调,本人写的都是科普文,本章内容以大白话为主,专业人士、民科专家可以绕道前行,有兴趣拓展眼界的历史同好读者请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金文学与甲骨学、简帛学构成中国古文字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是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学科。金文学从中国古代金石学中脱胎而出,经历了古玩欣赏,传统"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到近代终成一门规范的学科,开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5.2开卷有益,金文其乐无穷
  金文学内容包括金文著录、释读、分期断代、历史内容研究,以及作为金文载体的青铜器的类型、纹饰、工艺、辨伪、出土情况研究等,是研究中国商周时期历史和上古汉字发展的重要学科。
  但现实很残酷,金文学的研究工作和科普宣传却令人堪忧,目前国内专门研究金文的学者非常少,近十年知网上有关金文的博士论文仅有20多篇,且多数为语言文字方向的内容,而从历史学角度进行金文研究的论文寥寥无几。同时,大众对金文仅有的热度也大多集中在青铜器辨伪和金文书法上,不得不说令人遗憾。
  45.3中国知网上金文相关的论文寥寥可数
  研究金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根据青铜器和金文内容进行有效断代,只有明确的历史年代,才能比对其他资料,最终比较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5年)初序中说:"传世两周彝器,其有铭者已居三四千具以上,铭辞之长有几及五百字者,说者每谓足抵《尚书》一篇,然其史料价值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近年来统计,中国已出土的商周有铭青铜器已达上万件,无铭铜器更是有铭铜器的数倍,为专家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对象。
  45.4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由于青铜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等随着商周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铭文成为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如商朝中晚期的铭文最常见的有氏族名号、家徽、先人名讳、作器者名等,铭文一般只有几个字,但对于研究商中晚期贵族世系、封赏升迁等都有帮助。
  45.5商晚期戍嗣子鼎及铭文
  到了商朝末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开始增多,但没有超过五十字的长篇铭文,此时的铭文内容涉及商末重要的战事、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有的还标出了做器时间,对于研究商末灭国的原因和过程非常有帮助。
  而到了两周时期,由于青铜铸造技术提高,铭文字数甚至可达四五百字,通过长篇铭文更容易了解两周时期的社会现状。
  45.6西周早期大盂鼎及铭文
  目前来说,利用铭文中记载的人物和史事进行断代,是最为科学和实证的方法,金文分期断代是化彝铭为史料的基本前提。理论如此,但在实际研究中,金文断代还是比较困难的。
  如铭文中或者只出现孤零零的一个"王"字,或者出现的是现存史料中无法对应的人物、职官或无从查考的特定历史事件,就无法判断铭文记载的是哪一代周王或者商王的史事,更无法推断铭文人物或者职官对应哪些史料。
  真正的青铜器断代是件浩大、繁复,专业度很高的工作,金文断代只是其中方法之一,而目前学界还没有不存在争议的金文断代方法,今天只为大家介绍学界常用的几种方法。
  45.7青铜器修复也是金文考证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标准器断代法
  是以金文中的人名、事迹为中心,再参考金文载体即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确定某些铜器铭文所在的王世,将其中一些无争议的标志性青铜器定为标准器。在研究其他青铜器时,无法确定年代的,参照标准器的器型、纹饰、铭文风格、内容、字体、布局等进行比对推导,从而得出青铜器较准确的年代,该方法称为"标准器断代法"。
  标准器断代法有三个主要理论依据:
  1、时王生称说
  45.8王国维在金文甲骨文上的造诣均堪称大师
  自汉至清末两千年,西周王号一直被认为是周王死后所追谥号。国学大师王国维第一个发现金文中有一种特殊的"生称谥"现象,即原来被认为是死谥的成王、穆王等王号可能是生时之称。
  据资料统计,涉及西周王号的彝铭中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等均有出现。这些王号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金文断代的重要依据。
  45.9.1958年郭沫若凭历史领域的成就出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郭沫若在王国维等人的发现基础上,根据青铜器上铭文中出现的王的"时名或谥号"创立了标准器比较断代法。尽管当时有铭青铜器数量并不很多,但郭沫若却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可供操作的金文断代方法(体系),并比较成功地对两周320余件重要青铜器进行了断代,在化彝铭为史料的探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师旦鼎铭文中就出现了"唯王元年八月丁亥,师旦受命作周王、太姒宝尊彝"的记载。这里的"周王"和"太姒"同时并举显然是指周文王夫妇,"师旦"则指"周公旦","唯王元年"的"王"应当就是"周武王"。于是可以确定师旦鼎就是武王时代之器。此法是目前最科学,使用最多的青铜器断代法,但是也存在一些争议。
  45.10师旦鼎铭最早见于南宋王厚之《钟鼎款识》,原鼎已佚
  2、康宫断代说
  主张西周金文凡是有"康宫"(康王之庙)一词的青铜器应该都是康王以后各王之物。该观点最早由罗振玉提出,后由学者唐兰发扬光大,认为"康宫"应为西周铜器断代中的重要标准。用康宫作为分时代的标尺,可以进行批量铜器断代。
  45.11唐兰及其著作
  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全部专家认可,部分专家(郭沫若、陈梦家、何幼琦等)认为金文中的康宫并不一定是周康王的宗庙。成王时就已经有了康宫,康王时有昭宫,夷王时有厉宫,父王不可能预先给儿子修建宗庙(成为康父、康为昭父、夷为厉父),而文王、武王、成王之后也没有出现以文宫、武宫、成宫为名的宗庙。
  另外令彝铭文中有"康宫"与"京宫"同时出现的情况,由此可判断康宫很可能只是周王宫中某个宫殿之名,不巧与康王重名了。这一猜想破坏了康宫断代说的根基,所以争议很大。不过也可能康宫最初是宫殿,后来变为了宗庙。因为双方都缺乏决定性力证支持,所以争议未决。
  45.12令彝铭文及释义
  3、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是根据青铜器形态,包含形制、纹饰、铭文字体书风进行断代的方法,通过与确定年代的青铜器进行类比、分析,可以较正确判别青铜器的年代。
  二、称谓断代法
  是利用铭文中出现的人物称谓进行青铜器断代的方法,主要依据"祖"、"父"、"考"和"子孙"等词进行判断。
  称日名甲乙等为"祖"、"父"("父"在商代同时兼有祖、父两种含义)或只称"父某"或"文父某",绝大多数是商器。
  45.13西周趁鬲铭:隹九初吉庚 师X作X文考 圣公文母圣X 尊X其万年子 孙永宝用
  铭文中有"文考父某"、"厥考"、"文考"、"皇考"、"穆考"等含"考"(商人无考,周人才开始用考)的诸器,无论其有图形、日名与否,均可定为周器。
  商人尚无子孙观念,周公首创周王宗法制度,始有子孙观念,所以有"子孙"连用的铭文都是周器。
  三、日名断代法
  主张凡是铭文中单独出现干支人名的,大多是商代器(按《史记》记载,夏商未有谥,其君皆以甲、乙为号)。此外器铭为一字者,多为商器。
  45.14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师虎簋及铭文
  凡是铭文中出现干支人名,且在其前面有个"日"字,大多是周器。如休盘、师虎簋、寰卣等。
  四、族徽断代法
  主张以商周铭文上出现的特殊图形文字(族徽),作为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断代方法。如铭文中出现"析子孙"图形的一定是商代器。此法多为国外专家推崇,类比了欧洲贵族的家徽,在中国学术界也获得不少学者的支持,但缺少考古学和古文字学上的力证,尚有争议。
  45.15商代青铜器上的比较常见的族徽金文
  五、互证断代法
  是在标准器断代法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方法,当铭文中没有出现王号和作器时代的记载,但根据它所记载的史事和铭文的语言语风,再参照已知青铜器的作器年代和先秦史料,对比研究后考证出该青铜器所处时代的方法。
  45.16番生簋流藏美国,找不到图片,只能用毛公鼎顶一下
  如番生簋铭文,今只存后半段,不知作器年代,学者吴其昌对比成王时代的毛公鼎、毛父班彝铭文及成王时代的典籍《酒诰》、《立政》、《顾命》等,判断出其为成王时的器物,是利用互证断代法考证的经典案例。
  六、特定历史人物断代法
  指铭文中出现的人名处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因而可以断定该青铜器的年代。如伯冏父敦铭文中出现"伯冏父乍周姜宝敦",按欧阳修《集古录》云:"《尚书·冏命》序曰: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由此判断此敦为周穆王时器"。
  45.17《尚书》中记载的很多上古历史被证明是真的
  七、金文历日断代法
  根据铭文中提到的金文历日进行断代,历日中包含年代、月序、月相(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历法等要素。如十五年逪曹鼎铭文:"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恭王在周新宫。"其历日要素就包括王年(恭王十五年)、月序(五月)、月相(既生霸)、纪日干支(壬午)等四个部分,是非常科学的纪念方法,很容易为彝器断代。
  45.18十五年逪曹鼎铭文拓片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金文断代绝对是一门学制严谨的学科,近现代历史学家利用青铜器研究商周历史时多采用以上方法(甲骨学亦然),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科学论证的结果,虽有争议,但绝不像网上说的那样,中国夏商周历史大多为现代伪造、臆造,是政治工程!
  45.19中国《二十四史》
  那些可耻的流言才是别有用心、混淆视听的胡说。希望广大读者提高警惕,不信谣不传谣,静看中华大美历史。
网站目录投稿:寄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