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疗法基础方: 一、小补:"补脾肾"即天地针选用中脘(脐上4寸,针尖以45度角往脚的方向进针)、下脘(脐上2寸,针尖以45度角往脚的方向进针)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即引气归元选用中脘(脐上4寸,针尖以45度角往脚的方向进针)、下脘(脐上2寸,针尖以45度角往脚的方向进针)、气海(脐下1.5寸,针尖垂直进针)、关元(脐下3寸,针尖垂直进针)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即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加 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四、引气归元加刺滋阴平肝(滑肉门加滑肉门旁开7分,上3分) 五、阳虚:引气归元加滋阴平肝(加大横、天枢) 六、阴虚:引气归元加滋阴平肝、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 七:心脏供血方:引气归元加滋阴平肝、商曲(脐下2寸,旁开0.5寸)、气旁(气海旁开0.5寸)、气穴(关元旁开0.5方) 八、脑供血方:引气归元加滋阴平肝、下脘上(下脘向上0.5寸)、下脘上与商曲之间的中点。 九、消炎方:引气归元加下脘下(下脘向下0.5寸)。 十、清热方:消炎方加外陵。 1、耳鸣 引气归元、腹四关、大横双 2、失眠 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下风湿点(双)、气旁(双)。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位,带上眼罩,暴露腹部,上述输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避开毛孔及血管,将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通过针管迅速进入输穴皮下,针尖抵达预计的深度后,留针20分钟。 3、 落枕 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辨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4、眩晕 处方:引气归元、商曲、气穴(双) 辨证加减 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 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 胃部胀满,呕吐:梁门(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滑肉门(双) 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调脾气 5、无先兆偏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角刺。辩证加减:血虚头痛加气海、天枢(双)。瘀血头痛加气海、关元、滑肉门(双)。针刺前首先明确无肝脾肿大等阳性体征再施治,患者取仰卧位,选用40一60mm长度的毫针,避开毛孔及血管、疤痕,施术分三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四周或远端传导为催气。针法:直刺,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隔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10d/疗程,共2个疗程。 6、 头痛 处方:中脘、阴都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星刺。 辨证加减 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 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天枢); 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7、偏头痛 主穴:中脘、阴都。 配穴:头顶痛取中脘,前额痛取脘下(中脘下5分),后项痛取脘上,侧头痛分取左右阴都,若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可用三星刺或梅花刺。 8、原发性面肌痉挛 腹针组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阴都。 行针手法及疗程:各穴直刺进针,平补平泻,针感向四周扩散。 9、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1)处方:中脘、下脘、上风湿点(滑肉门外5分上5分)、患侧阴都。 (2)取穴:取仰卧位,暴露腹部,以神阙为中心定位取穴。脐以正中点为准,脐与胸剑联合之间为8寸,脐与耻骨联合之间为5寸,脐至腹侧壁的水平距离为6寸。中脘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上4寸,下脘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上2寸,气海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下1.5寸,关元位于腹白线上脐正中点下3寸,上风湿点位于脐上1.5寸再以腹白线为准水平旁开2.5寸,阴都位于中脘旁开O.5寸。 (3)针刺:常规皮肤消毒,选用32-34号细针,根据体形胖瘦选择针具长短,直刺,轻轻捻转,缓慢进针,中脘、下脘深刺至地部,上风湿点中刺至人部,阴都穴浅刺至天部,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0、焦虑性神经症抑郁焦虑失眠 腹针组 处方:引气归元,左气穴、气旁 刺灸法:"夏普"牌一次性针灸管针针刺,规格为0.22×30-40mm。引气归元均深刺,气穴、气旁均中刺。留针30分钟。针完后行鼻子深呼吸6次,休息1分钟再深呼吸6次,直到出针。每周治疗2次。 11、颈性眩晕 准确量取腹针穴位。取天地针(中脘、关元)、下脘、双侧商曲、双侧滑肉门。其中中脘和关元深刺,商曲浅刺,滑肉门中刺。合并颈项疼痛可在下脘用梅花刺法浅刺;久病者加用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和外陵),以加强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之功。 12、颈椎病 取穴:主穴为中脘关元商曲(双侧)滑肉门(双侧) 随证加减:伴见头晕加下脘上,头痛加阴都(患侧),项肌板硬加石关(患侧),上肢麻木加上风湿点和上风湿外点(患侧),肩痛可在滑肉门旁加刺(患侧)。 13、脾肾两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取穴:中脘、下脘、阴都(双)、商曲(双)、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结论腹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良好。 14、神经根型颈椎病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为君、臣穴,针刺地部(深刺),石关(双)、商曲(双)为使穴,针刺天部(浅剌),滑肉门(双)为佐穴,针剌人部(中刺)。配穴:下脘上(经验穴),取此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次类推。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经验穴),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耳鸣、眼花加气旁(双)。配穴均刺人部(中刺)。 注:下脘上位于下脘穴的上方任脉上;气旁位于气海穴的平行旁开5分;滑肉门三角是在滑肉门穴的平行线和上外方各取一穴,及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上风湿上点。 15、 肘、腕痛- 处方:中脘、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商曲(健) 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烈:上风湿点三角(患) 腕部拇指侧疼痛:列缺(患) 16、 肩凝症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17、 颈椎病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依此类推。 上肢麻木、疼痛: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气穴(双) 耳鸣、眼花:气旁(双) 18、肩周炎 中脘(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中刺),根据痛点在滑肉门周围加针以浅刺,不捻转或轻捻转慢提插手法。留针30分钟起针,每日1次,每周5次 19、强直性脊柱炎 取穴:君(主穴):引气归元(即中脘,脐上4寸。下脘,脐上2寸。气海,脐下1.5寸。关元穴,脐下3寸);臣(次穴):中极(脐下4寸):大横(脐旁3.5寸双)佐:气穴(关元穴旁0.5寸,双穴)。腹四关(滑肉门,水分穴旁开2寸,双穴;水分穴脐上1寸取之。外陵,阴交穴旁开2寸,双穴;阴交穴脐下卜寸取之。左右共四个穴位组成);寒湿阻络型加神阙灸。湿热阻络型加水分。针刺后不行针,每曰1次,约30分钟。并予中药口服加英太青50mg,每日2次,柳氮磺吡啶O.5 3/日开始,每周每次加O.25至23/日口服。 20、腹针结合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火针治疗:在患者腰椎椎旁及下肢找到压痛最明显部位,施以火针后拔罐(常见有淤血排出)每次取35穴,隔2日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腹针治疗:主穴取水分、气海、关元。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水沟、印堂,病程长者加气穴;以腰痛为主者加气旁、四满;伴有下肢症状者加患侧外陵、下风湿点(外陵下5分外5分)、下风湿下点(石门旁开3寸)得气后平补平泻,每次留针半小时,隔日针一次,6次为一疗程。 21、腰椎间盘突出症 腹针组 主穴取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腕、气海、关元)组成,及腹四关(由滑肉门(双)外陵(双))组成,神阙穴(灸),以腰疼为主加水分、气旁(健侧),合并坐骨神经疼加气外穴(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以0.25X40mm进针后得气,用平补平泻法,根据病程长短决定进针深浅(天地人三部),高血压病人禁灸。 22、 腰背痛 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辨证加减 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 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23、 膝关节炎 处方:滑肉门(患侧)、外陵(患侧)、气旁(健侧)、下风湿点(患侧) 辨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外侧扭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24、膝关节术后疼痛 薄氏镇痛处方: 水分(M)、气旁(M、健侧)、关元(D)、外陵(M、患侧)、下风湿点(S、患侧)。根据切口的位置加穴:膝关节内侧…下风湿内点、膝关节外侧~下风湿点、膝关节中间一下内与下风湿连线上。 25、 中风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外陵(患)、下风湿点(患) 辨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瘫:阴都(患)、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 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 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 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 病程较久:气穴(双) 26、痛风性关节炎 腹针组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大横(患侧)。随症加减:肩痛加滑肉门三星刺、上风湿点(皆患侧);肘痛加上风湿点三星刺(皆患侧);腕痛加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三星刺(皆患侧);膝痛下风湿点三星刺(患侧):踝痛、趾痛加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三星刺(皆患侧)。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28天后复查血清尿酸含量。 27、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腹穴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高热(体温>39℃)时加气海、关元针刺,病例均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可采用轻捻转、徐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方法,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出针,起针过程中不提插不捻转; 28、慢性荨麻疹 取穴:以腹针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穴: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调脾气(双侧大横穴). 方法:先测准腹针穴位,以确保疗效,然后常规消毒,用薄氏腹针专用针S4×40(34号)毫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到地部,进针时首先应避开毛孔、血管及疤痕,然后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计深度时,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使腹腔内大网膜有足够的时间游离。施术分3步进行,即候气、行气、催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分钟。其间在神阙加灸架灸。每曰1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4周为1疗程。 29、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处方为:引气归元;滑肉门(患)和上风湿点(患),另取病变区相应点,若干穴位.前者深刺(D),中者中刺(M),后者浅刺(S).同时采用浮针治疗,主要在患者病区取点.采用腹针和浮针并用时,对该种病症止痛效果很好。 21、抑郁症 腹针"引气归元"法,君穴取水分(深刺);臣穴:中脘(深刺)、下脘(深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佐穴取阴都(双,中刺)商曲(双,中刺)、滑肉门(双,中刺)、天枢(双,中刺),大横(双,中刺)、气旁(左,中刺)、气穴(左,中刺)、关元下(双,中刺)。每日针1次,留针30min,治疗1 O次为1个疗程。 22、失眠 腹针拟定处方:中脘(S)、下脘(S)、气海(D)、关元(D)、滑肉门(M/双)、气旁(左侧)、气穴(左侧),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5次为l疗程。 23、腹部穴位针灸加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 取穴关元、中极、归来、带脉、子宫穴、三阴交。配穴:湿热淤滞型,加阴陵泉、水道;寒湿凝滞型加地机、秩边;邪毒伤阴型加太溪、复溜、肾俞:冲任虚寒型加足三里、气海。选用1.5寸针,进针后行提插捻转,达到酸胀感为最佳。行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4、小儿脑瘫 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左右4个穴位组成)。商曲、阴都、气穴、上下风湿点,可依据偏瘫的类型随证加减。 25、中风偏瘫水肿 上肢远端水肿为主:取引气归元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针刺到地部:取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对侧商曲、水分针刺到人部。上风湿点(滑肉门外上O.5分)上风湿外点(滑肉们旁开1寸)针刺到天部。在上风湿点及上风湿外点,可加用三角针、三星针针法,以加强局部调整。 下肢患侧远端水肿为主的:引气归元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针刺到地部:双侧滑肉门、外陵、水分中刺到人部;患肢对侧气旁(气海旁开0.5分)、气穴(关元旁开0.5分)中刺到人部地部之间、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寸半,外陵下外5分)、下风湿下点(下风湿点下外5分)浅刺到天部;在下风湿点及下风湿下点加用三角针、三连针等。 26、多发性抽动症 基本穴位:中脘,水分,气海,关元,天枢,神阙。 随症配穴:口眼抽动者加中脘梅花刺,阴都。手足抽动者加外陵,滑肉门,上下风湿点。躯干抽动者加建里,石关,阴交。 任脉上的穴位宜深刺,神阙用艾条悬灸,肾经上的穴位宜中刺,外陵、滑肉门浅刺。以上治疗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一周。 27、慢性胃肠炎 治疗方法: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大横、三里。 28、偏头痛 取穴:中腕、气海、关元、阴都(取同侧)、滑肉门(双)。 29、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穴:主穴取水分、气海、关元,配穴辩证加减如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加人中、印,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加中脘、气穴;以腰痛为主加外陵(双),四满(双),气穴(双);合并坐骨神经痛加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若腰痛随气候变化而变化加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30、抑郁症 采用腹针引气归元针法,天地针法,中脘梅花刺法,均深刺:另灸神阙,关元各30分,每日1次,60天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31、脑出血、脑外伤术后昏迷的促醒康复 治疗方法腹针引气归元,腹四关(滑肉门双侧),外陵,另外配合水沟、百会,血压不高者在神阙穴位置自神阙散适量,加温灸器艾灸。以上穴位根据病情加减。患者平卧,定位取穴,常规消毒,快进针,只捻转,不提插,视病程长短、身体强弱在天、人、地3个深度(表浅、中度、深度)施术治疗,留针30一60分钟,10次为1疗程。 32、椎动脉型颈椎病 主穴:中脘、关元,深刺。 配穴:双商曲、双滑肉门中刺,下脘上5分、建里、建里与双侧商曲连线的中点浅刺,病程长者配气穴(双)浅刺。 方法:治疗前先检查肝脾大小,确无阳性体征即可施治。常规消毒后,选用32号4060mm长度的毫针,进针时首先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要缓,在针尖抵至预定深度后,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 33、黄褐斑 腹针疗法: 选穴:中脘、下脘、水分、滑肉门(双)、上风湿点(双) 加减:肝气郁结:外陵(双); 脾土亏虚:气海、关元、气穴、气旁; 肾水不足:气海、关元; 胃中瘀热:商曲; 34、头痛 治疗方法 主穴取中脘、阴都(患侧)或中脘梅花刺、阴都三星刺; 外感头痛加体针针刺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血虚头痛加刺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加刺气海、关元、滑肉门(双);进针后留针20一30分钟,针毕按进针顺序依次起针,留针期间可行徐捻转、慢提插的手法运针。 35、腹针治疗月经不调 主穴:中极、关元、中脘 次穴:气门、外四满、经中 辩证加减: 血虚者:加血海、三阴交 气虚者:加足三里、脾腧 血寒者:加命门、归来、三阴交 血热者:加行间、太溪 旰郁气滞者:加中脘、期门、内关 肾虚者:加肾腧、水泉 选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32#1.5寸毫针,按腹针的标准化取穴,刺主穴时将针进入地部,病人可无针刺反应或略有胀感,次穴将针刺入人部。虚证、寒证者可在主穴温针灸,或在神阙穴艾箱灸。 36、围绝经期综合征 治疗方法 2.1取穴主穴取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开四关(双侧滑肉门、外陵)大横、气穴、关元下。 2.2操作方法针刺前先检查肝脾的大小及有无包块、触痛等,无阳性体征者方可施治。 37、周围性面瘫 治疗方法 急性期针刺法:取中脘、水分、双上风湿点,中脘穴浅刺并在其患侧半径用梅花针轻叩至皮肤潮红,水分、双上风湿点均按腹针取穴标准刺至中等深度。 恢复期针刺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大横(双)。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滑肉门中刺,大横中刺。 均留针30分钟,有面部水肿或疼痛者中脘部位加灸罐,每天一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 38、腹针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脊柱错位引起的多汗症 治疗方法: 颈椎关节错位采用广州军区总医院龙层花老师的颈椎错位的手法进行治疗(1)放松手法,(2)仰头摇正,侧头摇正,侧向搬按法牵引正骨法纠正错位的颈椎关节。 胸椎关节错位采用(1)俯卧位冲压法和捶正式进行治疗. 薄氏腹针治疗:采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阴都(双)、气穴(双)、外陵(双)、滑肉门(双),患者取仰卧位,使用腹针专用O.22mm*40mm毫针,均用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架灸神阙穴,留针30分钟,以上两种治疗每天1次,10天为l疗程。 39、小儿脑瘫 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左右4个穴位组成)。商曲、阴都、气穴、上下风湿点,可依据偏瘫的类型随证加减。 40、月经不调 主穴:中极、关元、中脘 次穴:气门、外四满、经中 辩证加减: 血虚者:加血海、三阴交 气虚者:加足三里、脾腧 血寒者:加命门、归来、三阴交 血热者:加行间、太溪 旰郁气滞者:加中脘、期门、内关 肾虚者:加肾腧、水泉 选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32#1.5寸毫针,按腹针的标准化取穴,刺主穴时将针进入地部,病人可无针刺反应或略有胀感,次穴将针刺入人部。虚证、寒证者可在主穴温针灸,或在神阙穴艾箱灸。 41、中老年尿频 腹针处方 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 配穴:天枢(双)、水道(双),病史久者加气穴(双)、神阙加灸。 42、椎动脉型颈椎病 治疗方法 主穴:中脘、关元,深刺。 配穴:双商曲、双滑肉门中刺,下脘上5分、建里、建里与双侧商曲连线的中点浅刺,病程长者配气穴(双)浅刺。 方法:治疗前先检查肝脾大小,确无阳性体征即可施治。 43、SARS引起的股骨头坏死 处方: 主穴:中脘(深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 辅穴:水分(深刺)、双侧气穴(中刺)、患侧外陵(中刺)。患侧下风湿点(浅刺)。 加减: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的不同在腹部的全息相关部位及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配穴。 风寒湿痹型配双侧大横(中刺)、痰湿型配双侧天枢(中刺)、气血虚弱配气旁双侧(中刺)、肝肾不足型配下脘(深刺) 44、特发性眼睑痉挛 针刺双侧太阳、球后、白会、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同侧太阳、球后连一对电极,选连续波,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5、单纯性肥胖 治疗方法 主穴:府舍、腹结、腹哀、大横、大巨、天枢、滑肉门、梁门、石门、关门、中皖、关元、水道、水分、足三里。 配穴:胃肠实热型加支沟、曲池、上巨虚、梁丘 脾虚湿阻型加脾俞、丰隆、阴陵腺 脾肾阳虚型加脾俞、肾俞、太溪、复溜 46、老年腰脱 引气归元、治疗:主方加关元下、四满(双)、气穴(双)、外陵(双)、下风湿点(双)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47、老年性便秘 引气归元、主方加天枢(双)、大横(双)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治疗一次后患者大便畅通,治疗两次后患者无便感,一夜未醒,睡眠好,巩固一次共三次痊愈,大便恢复正常。 48、慢性胃炎 引气归元、主方加开四关(滑肉门、外陵)、大横。共针2疗程,患者能吃饭,肉类,吃饱,夜间腹不胀,晨起不反酸,胃适 49、快速治疗呃逆 中脘(浅刺)、下脘(浅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阴都(双侧)(浅刺)、滑肉门(双侧)(中刺),除双侧阴都强刺激外,均为轻刺激。进针约10分钟后呃逆停止,20分后出针。患者回家后未再有呃逆发作,觉得腹针神奇,来电话感谢。 50、眼底病-老年黄斑变性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大横(右) 操作:中脘穴双刺法,一针向下针刺,另一针向上平刺。余穴同常规针法。 "引气归元"四穴用补法。余穴用泻法。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51、眼底病-青光眼 案例:郗某某,男.64岁,某公司高级顾问。初诊2001.11.26,自诉:患开角型青光眼20余年,眼压高,左眼已手术。眼压:右27、左25。曾在德国经中西医治疗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诊疗过。查裸视:右0.3,左0.8,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青光眼之病因、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阻塞脉络。房水流通受阻,眼压升高。 又视盘缺血、缺氧,导致视野缩小,视力下降。 治法:疏肝、活血、补气血。 腹针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大横(右)、 水分、水道(左) 操作:"引气归元"直刺地部,补法。商曲向上斜刺,水分、水道向下斜刺,大横先 泻后补。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52、静脉曲张 :" 引气归元"、滑肉门(双)、上风湿点(右)上风湿上点三角、大横(左)、下风湿点(左) 针刺到第3次时右上肢胀疼明显减轻,6次基本痊愈。 53、带状疱疹 "引气归元";滑肉门(双),右上风湿点(左) 54、贲门失迟缓症-呕吐 腹针: D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M梁门(右) 膻中、内关(双) 2、艾灸:中脘、神阙、关元 3、埋针:耳穴:胃、贲门、膈;体穴:膈俞(右)、胃俞(左) 留针三天。 55、产后风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旁(气海旁开5分)、气穴、滑肉门c双,下风湿点(气海旁开2.5寸)、下风湿下点(石门旁开3寸,下O.5寸)、大巨。双,、上肢疾患加上风湿点(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上风湿上点(下脘旁开3寸)、上风湿外点(滑肉门外开1寸)、遗精穴(关元旁开1寸)。 2针刺方法: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针刺地部、遗精穴用3寸至4寸毫针刺入2.5寸至3寸,使针感到达外生殖器,有的可达到后腰部;腰骶部,其余针刺人部。并加艾灸神阙穴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视身体状况可间隔2~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56、前列腺肥大-湿热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皆深刺、外陵、大横皆中刺、关元下、旁O.5寸浅刺。 操作方法:用0.30ram×40mm毫针刺入皮下分别到达所需深度要求。深刺不能刺入腹腔,觉针下有抵触感即可;浅刺刺入皮下、皮内即可。不要求针感。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每次针刺时患者都自觉自左肩至手有酸、麻、胀感,取针后此感觉即消失。针刺2次后,患者夜尿次数开始减少,10次后减少到23次每夜。15次后1次每晚. 57、神经性 中脘、建里、双滑肉门、气海、关元、双外陵加灸神阙26次 58、视神经萎缩失明 先引气归元、腹四关,针刺20次,一日两次,后刺背部脊柱两侧各穴18次。 经中医诊断:肝火旺,脾肾两虚,气穴两亏,问诊:孩子讲经常上网看小说,在被窝里用手电看,久视伤血、伤神,日久伤五脏六腑,久病及里,最后伤眼,导致眼失调。 59、多寐诊断:多寐。 治则:疏肝健脾。 治疗: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开四关(滑肉门、大陵),大敦,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二诊患者述清晨已能自己醒来,继针一次,患者睡眠恢复正常,无困倦感,精神足,三次痊愈。 辨证:肝气郁结。脾失健运。 60、腓神经麻痹 诊患者五个月前觉右小腿以下麻木,踝关节不能伸屈,到医院做CT否定脑血栓,经针灸治疗好转。昨日左踝关节不能伸屈由家属搀扶来诊。患者走路足尖先着地,足下垂内翻,双下肢无力,腓骨以下感觉障碍,左踝关节不能动,右踝关节能背伸50,右拇趾屈50,面浮无华,食少,便溏,睡眠差。 诊断:腓神经麻痹(足癖)辨证:脾胃虚弱,筋脉失养。 治则:健脾益气滋养肝肾。 治疗:处方一:腹针: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开四关(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 处方二,体针: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溪、照海、足临泣。上方每次一组,留针30分交替使用,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休息三日继续下疗程,第一次治疗起针后患者右踝关节能背伸100,右拇趾能背伸100,跖屈50,左拇趾屈50。治疗两次后患者觉腿部有温热感,蚁走感、麻串,治疗一疗程后,患者右踝关节活动如常,左踝关节背伸150,跖屈200,睡眠好,有食欲,大便正常。继针一疗程后患者双腿活动自如,已无麻木感,能独自行走400米尚无疲劳感而愈。 分析:本症因患者年老气衰。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致骨弱筋软无力;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不足,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以致肢体痿软无力。《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助胃,治疗应注重调脾胃,"引气归元"调脾胃,养肝肾,强筋骨。"四关穴"系足阳明胃经穴,健脾胃,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为薄氏经验穴,治疗下肢无力,活动困难、麻木等症。局部取八会穴之筋会阳陵泉,舒筋活络;八会之髓会悬钟,通经活络,坚筋壮骨;骨经穴解溪健脾化湿,为治踝关节疾病之效穴:足三里调理脾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治疗重调脾胃,兼调肝肾。诸穴合用使内脏与局部同时得到调整,病症得愈。 61、幼儿颅脑损伤 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天元四穴)等。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电针(上海医疗器械厂产G6805电麻仪)针刺穴位:主穴肩隅、曲池、外关、合谷、中渚、脾关、阳陵、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配穴随证加减,通电1520分钟,通电强度及波形连续波,每日1次,每15次一疗程,针刺4个疗程共67次。 62、盆腔炎 腹针疗法: 选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水分、气海下、下风湿点。 治疗方法:选用夏普牌薄氏腹氏专用针,用管筒进针法快速刺入皮下,引气归元四穴用深刺激,天枢、水分、气海下用中刺激,下风湿点用浅刺激。进针后停留3~5分钟为候气;3~5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为行气;再隔5分钟行针1次,使之向远端传导为催气。留针30min,每日1次。 63、脑病 穴位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进针深度为深、中度;留针 30分钟左右;无须运针;针灸针使用华陀牌O.25×40mm规格针灸针;疗程:共进行10次针灸治疗,前三次每日一次,其余为隔天进行。 64、神经痛及神经炎 "补元气"处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辅穴:滑肉门。针灸针规格:2.5 x 40 mm,留针时间:25-30分钟;每位患者均先接受连续针灸三天,每天一次,再接受连续六周针灸,每周一次。 65、眼带状疱疹后遗痛 带状疱疹后遗眼神经痛。 2、腹针处方: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阴都,滑肉门 留针30分钟 每周治疗三次 66、中风偏瘫 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下风湿点,辅穴:水分,神阙,大横,阴都。 67、慢性腹泻 治疗方法:引气归元(中脘、下腹、气海、关元4穴组成)、腹四关(滑肉门、外陵左右共4穴组成)。留针1小时,神阙加薄氏神阙散,10天为1疗程。 68、腹针治疗头痛 引气归元,商曲(双),浅刺 69、腹针治疗面神经炎体会 腹针选穴:中脘、中脘旁、上风湿点(右)、商曲(左)、下脘。针刺当时觉左侧面部肌肉活动较前灵活,左眼睑闭合改善,守方治疗,1周后左眼睑可闭合,再行治疗l周,症状完全消失。 70、落枕 处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门(患) 辨证加减 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71、 肩凝症 处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辨证加减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72、 肘、腕痛- 处方:中脘、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商曲(健) 辨证加减 肘部疼痛较剧烈:上风湿点三角(患) 腕部拇指侧疼痛:列缺(患) 73、 颈椎病 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 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依此类推。 上肢麻木、疼痛: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气穴(双) 耳鸣、眼花:气旁(双) 74、 腰背痛 处方: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辨证加减 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 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水分、气海、关元。 辨证加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75、 膝关节炎 处方:滑肉门(患侧)、外陵(患侧)、气旁(健侧)、下风湿点(患侧) 辨证加减: 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外侧扭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 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76、眩晕 处方:引气归元、商曲、气穴(双) 辨证加减 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 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 胃部胀满,呕吐:梁门(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滑肉门(双) 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调脾气 77、 中风 处方: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上风湿点(患)、外陵(患)、下风湿点(患) 辨证加减 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 语言不利:中脘上 面瘫:阴都(患)、商曲(健) 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手功能障碍:上风湿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 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 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 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 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 病程较久:气穴(双) 78、慢性盆腔炎 临床表现常有耻区隐痛,腰酸,月经紊乱,白带增多等症状。 水分、气海、关元、曲骨刺地部,气旁(双)、气穴(双)、下风湿点(双)刺人部 患者平卧位,定位取穴,局部常规消毒,在神阙穴加用薄氏神阙散并艾灸。留针40分钟,5天一疗程,休息2天在行第二疗程 79、腹针治疗肩周炎的体会 取穴:下脘、商曲(健侧)、滑肉门三角(患)、患侧上风湿点、双大横 《腹针无痛治百病》处方整理 心血管疾病 1、冠心病胸闷胸痛 引气归元,水分,左商曲,左气旁,双气穴。 2、冠心病心慌心悸 引气归元,左气旁,双气穴。 3、冠心病搭桥术后术口疼痛 引气归元,水分,左商曲,可于心脏的腹部投影区点刺;左气旁。 3、冠心病搭桥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引气归元,大横,双气穴,双天枢。 4、冠心病搭桥术后体虚 中脘,下脘,气海灸,关元灸,双天枢,双气穴灸,关元下灸。 5、冠心病失眠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双气旁,腹四关。 6、高血压病头晕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滑肉门,双水道。 7、高血压病头痛 中脘、气海、关元、双阴都、双天枢、双滑肉门。 8、高血压病失眠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旁、腹四关。 9、高血压病心悸 引气归元、左商曲、水分、左气穴。 精神神经疾病 1、中风后遗症 引气归元、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外陵、下风湿点、健侧商曲。 2帕金森病精神障碍 引气归元、上脘、双阴都、双太乙、双天枢。 3、帕金森病服药副反应症状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腹四关、双天枢。 4、紧张型头痛 引气归元、双气穴、双四满、石关。 5、偏头痛 引气归元、双滑肉门、患侧商曲、中脘上或旁、患侧石关。 6、三叉神经痛 天地针、双滑肉门、双气穴、双上风湿点。 7、三叉神经痛急性发作 天地针、双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阴都、中脘上。 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滑肉门。 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滑肉门、双阴都。 10、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痛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滑肉门、中脘上。 1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视觉障碍 引气归元、中脘上、双阴都、双气穴、双滑肉门、 12、失眠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商曲、双气旁、双气穴。 13、抑郁症 引气归元、双气穴、双气旁、关元下。 14、肝气郁结型抑郁症 引气归元、双四满、石门、双日月、双气旁。 15、痰气郁结型抑郁症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 16、心脾两虚型抑郁症 引气归元、双滑肉门、双大横、双梁门。 17、肝肾阴虚型抑郁症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大横。 18、小儿神经性尿频 天地针、中极、双水道。 19、多汗症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商曲、双气穴。 消化系统疾病 1、胆囊炎 引气归元、双天枢、患侧上风湿点。 2、小儿消化不良 引气归元、天枢。 3、慢性传输型便秘 引气归元、双天枢、左下风湿点。 4、出口梗阻性便秘 引气归元、双天枢、曲骨、双下风湿点,会阴或长强。 5、混合型便秘 引气归元、双天枢、曲骨、双下风湿点,会阴或长强。 6、辩证治疗便秘 热秘:配合谷、支沟、曲池。 气秘:配阳陵泉、行间。 虚秘:配足三里、三阴交。 冷秘:配照海、神阙加灸。 妇科疾病 1、更年期月经不调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四满。 热证加中注;脾虚加天枢;气滞加带脉;或加腹部奇穴外四满(石门穴旁开1.5寸)、肠遗(中极穴旁开2.5寸)、经中(气海旁开3寸)、通经(大横旁开1寸)。 2、更年期崩漏 中极、关元、双石门、阴交、双门穴(关元旁开3寸) 3、更年期精神障碍 天地针、上脘、双阴都、双太乙、双天枢。 多恐善悲,惊悸,欲太息加大横;吞酸,太息善悲加日月;眩晕,四肢麻木加下脘上。 4、更年期秘尿系统疾病 中脘、关元、气海。大横、双下风湿点。 5、子宫肌瘤 引气归元、外陵、中极、双四满、双水道。 6、痛经 气海、关元、双下风湿点。 7、月经不调 引气归元 8、月经先期 引气归元、左上风湿点(我认为应该是右上风湿点)。 9、月经后期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下风湿点。 10、月经先后不定期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 11、月经过少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下风湿点、双水道。 12、月经过多 引气归元、双大横。 13、闭经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下风湿点、双水道。 骨科疾病 1、颈椎病 天地针、双商曲、双滑肉门。 神经根型加双石关; 椎动脉型加下脘上; 耳鸣、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加双气旁。 头痛、头晕、记忆里下降、心悸、心慌症状较重加双气穴; 交感型加左气旁。 2、腰椎病 气海、关元、水分。 急性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陈旧性椎间盘突出:双气穴; 以腰痛为主:双外陵、双气穴、双四满; 合并坐骨神经痛:健侧气旁、患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 3、强直性脊柱炎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穴、双大横。 4、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痛 引气归元、中极、双气旁、双气穴、腹四关、双大横。 5、强直性脊柱炎颈椎、胸椎病变 引气归元、双商曲、腹四关、双天枢。 6、强直性脊柱炎周围大关节症状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大横、双下风湿点。 7、肩周炎 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 肩部疼痛范围较大:滑肉门三角;肩部疼痛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8、网球肘 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 9、腕管综合征 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患侧上风湿外点。 10、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天地针、健侧气旁、患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 11、痛风急性发作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上风湿点。 犯处加对应点。 12、慢性痛风关节炎 引气归元、双气旁、双气穴、腹四关、双下风湿点、双下风湿下点。 其他疾病 1、糖尿病 引气归元、双商曲、腹四关、双上风湿点。 2、外感发热 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 3、外感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痛 中脘、下脘、下脘下、双上风湿点、气海、关元。 4、痤疮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上风湿点、双气穴。 5、皱纹 引气归元、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 6、黄褐斑 引气归元、双上风湿点、双滑肉门、双天枢。 7、减肥 引气归元、腹四关、双大横。 【】【】【】脐针处方【】【】【】 上焦: 打呼噜--山泽通气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艮 哮喘--兑+艮 流感--兑+离 肺癌--艮+兑 肺癌--艮+兑+坤 咳嗽:坤艮兑乾 支气管哮喘:坤兑坎 鼻炎:艮、兑、离(双) 牙龈肿痛:兑坎艮离 牙痛:艮兑坎 左牙痛--巽 青春痘:兑,艮,离,@祛斑:坎巽震 头晕:乾、坎震(双) 头痛:乾坎巽离,太溪阳陵湶,太冲或坎震离,内关, 耳鸣耳聋:坎震巽离内关 中焦: 消化--艮+乾 胃癌--艮 肿瘤--艮 泻泄--乾+艮 止泻--巽+艮+坎 呃逆:艮兑内关 腹胀:中土艮乾 腹痛:中土艮乾巽 胃炎:中土艮坤内关 男脾胃病--巽 帕金森--水火济济+巽 女性抑郁症--巽胃溃疡--艮+兑 水土不服过敏:艮 下焦: 泌尿系统--艮 多尿--坎(虚) 尿失禁--坎+艮 大小便失禁--坎+艮 大小便失禁--艮+坎 早泄--坎(一小时) 前列腺--离+坎+艮 前列腺--坎+坤+震(虚) 崩漏--离+坎+震 卵巢囊肿--坎+艮(排卵期) 不孕症--坤+坎+震 月经少有块,腹痛,坎震离 闭经--震+巽 闭经--巽+震 闭经:坤坎震水道 妇女不排卵--震+兑+艮 月经不调--坎 出血症(妇女)--离+坎+艮 慢性子宫出血--艮 子宫肌瘤--坎+艮鼻炎--艮+兑重+离 子宫肌瘤--艮 乳腺增生--离+震+艮腿抽筋--巽+震 尿潴留--兑+艮呕吐--乾+坤留针 膀胱癌--艮+坎 大肠癌--乾+坤 肠癌--艮+离+坎 肠炎:中土艮乾 便秘高热不退--乾+坎 痔疮:艮、兑、乾、坎(双) 痛经:右坎、左液门 痛经:坎离液门 盆腔炎:坎震离 胆囊炎:震巽坤 肝癌--艮+震 结石--艮 胆结石--艮+巽 肾囊肿,肾肿瘤--坎 肾囊肿--艮+坎 疼症: 站立引起膝关节疼痛(骨刺,下楼痛--坤+坎+离) 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坎+乾+坤 腰间盘突出--坎 坐骨神经痛--坎+艮+乾 腰腿痛--离+坎 关节囊积液--艮+坎 足跟疼,右为例 肱骨外上髁炎:对侧乾、坎、震、同侧曲池, 颈部,双脚麻木:坎、离艮、合谷 落枕:乾巽离坤 颈椎病:乾坎震离 背肌筋膜炎:坎震艮 肩周炎:艮巽坤曲池2艮震 肱骨外上髁炎:艮坤震曲池 腕关节扭伤:艮乾震 踝关节损伤:艮震 急性腰扭伤:乾坎震 椎间盘突出:乾坎震巽 坐骨神经痛:乾坎震巽 肋间神经损伤:震巽 半身不遂--天地日月定乾坤 中风--兑+艮 中风后遗症:坤乾坎震 急性荨麻疹:巽兑曲池 带状疱疹:震艮兑 痛风:坎艮巽 面肌痉挛:坎艮震, 手指麻木:艮坤乾坎震 内分泌系统: 减肥--坎+兑+艮 失眠:大六合坎震离坤太溪太冲透勇泉神庭百会肾俞心俞 糖尿病--坎+坤 糖尿病多渴症--兑+坤(上焦) 腋下淋巴结肿--艮+离 美尼尔--离+震 女性高血压--艮 更年期综合症:中土、坎、离、震、内关(双) 高血压:乾坎离曲池内关 留针半小时,同时可照红外线。 艮与乾组合,乾为寒,表示脾胃寒。 艮与离组合,离为热,表示脾胃燥热;离为膨胀,表示胃胀。 艮与震组合,震为疼痛,表示胃痛;震为酸,表示胃酸。 艮与巽组合,巽为气,表示胃胀气。 艮与坎组合,坎为毒,表示中毒。 艮与坤组合,坤为虚,表示脾胃虚弱;坤为癌症,表示胃癌;坤为湿气,表示脾胃湿气重。 艮为手脚方面的疾病: 艮与艮组合,艮为麻木,表示手脚麻木,血脉不通。 艮与坤组合,坤为湿气,表示脚气,手癣。 艮为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 艮与坎组合,坎为血液,表示营养不良导致的贫血。 艮与离组合,离为眼睛,表示营养不良导致的干眼病。 艮与坤组合,坤为肌肉,表示营养不良性萎缩。 艮为乳房疾病: 艮与离组合,离为炎症,表示乳腺炎;离为膨胀,表示乳腺增生。 艮与震组合,震为疼痛,表示乳房疼痛。 艮与艮组合,艮为肿瘤,表示乳房有肿瘤。 艮与坤组合,坤为癌症,表示乳腺癌。 艮为循环不畅导致的疾病: 艮与巽组合,巽为淋巴,表示淋巴系统循环不畅。 艮与坎组合,坎为血液,表示血液循环不畅。 艮与艮组合,艮为手脚,表示末梢神经循环不畅。 六合八卦对应与应用 乾:为天,高高在上以应头。乾为健,刚健之性它最硬,应体为骨为椎柱,应腑大肠五行金,也合督脉通后身。 坎为水,属性陷。脏腑对应肾膀胱,也含三焦与任脉。洛书对应腰骶部。五行属水可润下,合内以应各种液。 艮为山兮属性止,内应胃腑体应圆,止疼止痒止血推,一切不适皆可用,五行为土性喜燥,洛书可把手疾疗。艮为手为止,震为足为神经为筋,坎水润滑又应骨 震卦为雷以应肝,洛书右腰记心间。人体应足疗足病,五体应筋曲伸言。 巽卦为风以应胆,洛书上肢在右边,游走疼痛诸般疾,振颤抖动与它连。 离卦为火心小肠,在体为头亦为目。心主神明调神志,失眠焦虑也去想。洛书应目疗目疾,诸疼疮痒不可忘。 坤卦为土以应脾,土生万物运化机,四肢肌肉肚腹主,统血健运火助力。 兑卦为口内应肺,五行属金水上源,洛书左腰不可忘,皮肤毛发主浮沉。可生阴水疗阴虚,五心烦热清凉根。主气清肃亦肃降,也主治节肾之根。 浅扎可调阳,深刺可引阳 脐的信息量非常大,有的用后 不可想象,效果惊人! 脐针配合腹针对一些怪病杂病 效果更好,不疼还安全, 常过这甜头的就知道。 《》《》《》二十四种针灸手法《》《》《》 一、烧山火 【口诀】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 鼻吸气一口呵五口。 烧山之火能除寒, 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络一寸, 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针之时, 须捻运入五分之中, 行九阳之数, 其一寸者, 即先浅后深也。若得气, 便行运针之道, 运者男左女右, 渐渐运入一寸之内, 三出三入, 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 其插针之时, 热气复生, 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难禁, 憎寒不住便来临, 医师运起烧山火, 患人时下得安甯。 二、透天凉 【口诀】 能除热, 三退一进冷冰冰, 口吸气一口, 鼻出五口。 凡用针时, 进一寸内, 行六阴之数, 其五分者, 即先深后浅也。 若得气, 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 三入三出, 紧提慢按, 觉针头沉紧, 徐徐举之, 则凉气自生, 热病自除, 如不效, 依前法再施。 一身浑似火来烧, 不住之时热上潮, 若能加入清凉法, 须臾热毒自然消。 三、阳中隐阴 【口诀】 能治先寒后热, 浅而深。 阳中隐箇阴, 先寒后热入, 五分阳九数, 一寸六阴行。 凡用针之时, 先运入五分, 乃行九阳之数, 如觉微热, 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 以得气, 此乃阳中隐阴, 可治先寒后热之瘲, 先补后泻也。 先寒后热身如疟, 医师不晓实和弱, 叮咛针要阴阳刺, 祛除寒热免灾恶。 四、阴中隐阳 【口诀】 能治先热后寒, 深而浅。 凡用针之时, 先运一寸, 乃行六阴之数, 如觉病微凉, 即退至五分之中。 却行九阳之数, 以得气, 此乃阴中隐阳, 可治先热后寒之症, 先泻后补也。 先热后寒如疟疾, 先阴后阳号通天, 针师运起云雨泽, 荣卫调和病自痊。 补者直须热至, 泻者直待寒, 侵犹如搓线 慢慢转针, 法在浅则当浅, 法在深则当深, 二者不可兼而紊乱也。 五、留气法 【口诀】 能破气, 伸九提六, 留气连针先七分, 纯阳得气十分深, 伸时用九提时六, 症瘕消溶气块匀。 凡用针之时, 先运入七分之中, 行纯阳之数, 若得气, 便深刺一寸中, 微伸提之, 却退至原处, 若未得气, 依前法再行, 可治症瘕气块之疾。 痃癖症瘕疾宜休, 却在医师志意求, 指头手法为留气, 身除疾痛再无忧。 六、运气法 【口诀】 能泻, 先直后卧。 运气用纯阳, 气来便倒针, 令人吸五口, 疼痛病除根。 凡用针之时, 先用纯阴之数, 若觉针下气满, 便倒其针, 患人吸气五口, 使针力至病所, 此乃运气之法, 可治疼痛之病。 运气行针好用工, 遍身疼痛忽无踪, 此法密传堪济世, 论金宜值万千锺。 七、提气法 【口诀】 提气从阴微捻, 能除冷麻之症。 凡用针之时, 先从阴数, 似觉气至, 微捻轻提其针, 使针不经络气聚, 可治冷麻之症。 提气从阴六数同, 堪除顽痺有奇功, 欲知奥玅先师诀, 取次机关一掌中。 八、中气法 【口诀】 能除积, 先直后卧泻之。 凡用针之时, 先行运气之法, 或阴, 便卧其针向外, 至疼痛立起其针, 不与内气同也。 中气须知运气同, 一般造化两殷功, 手中运气叮咛使, 玅理玄机起疲癃。 若关节阻, 气不通者, 以龙虎大段之法, 通经接气, 驱而运之。 仍以循摄切摩, 无不应矣, 又按扪摩屈伸, 道引之法而行。 九、苍龙摆尾手法 补 【口诀】 苍龙摆尾行关节, 回拨将针慢慢扶, 一似江中船上舵, 周身偏体气流苏。 或用补法而就得气, 则纯补, 补法而未得气则用泻, 此亦人之汉中变也。 凡欲下针之时, 飞气至关节去处, 便使回拨者, 将针慢慢扶之。如船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 其气自然交感, 左右慢慢拨动, 周身遍体, 夺流不失其所矣。 苍龙摆尾气交流, 气血夺来遍体周, 任君有体千般症, 一插须教疾病休。 十、赤凤摇头手法 泻 【口诀】 凡下针得气, 如要使之上, 须关其下, 要下须关其上, 连连进针, 从辰至巳, 退针, 从巳至午, 拨左而左点, 拨右而右点, 其实只在左右动, 似手摇铃, 退方进圆, 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针似船中之橹, 犹如赤凤摇头, 辨别迎随逆顺, 不可违理胡求。 十一、龙虎交战手法 三部俱一补一泻。 【口诀】 龙虎交战争, 虎龙左右施, 阴阳互相隐, 九六住疼时。 凡用针时, 先行左龙则左捻, 凡得九数, 阳奇零也。 却行右虎则右捻, 凡得六数, 阴偶对也。 乃先龙后虎而战之, 以得气补之。 故阳中隐阴, 阴中隐阳。 左捻九而右捻六, 是亦住痛之针, 乃复返复之道, 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 此乃进退阴阳也。 青龙左转九阳宫, 白虎右旋六阴, 通复玄机随法取镇, 消息阴阳九六中。 十二、龙虎升降手法 【口诀】 凡用针之法, 先以右手大指, 向前捻之, 入穴后, 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 转其针向左向右, 引起阳气, 按而提之, 其气自行, 如气未满, 更衣前法再施。 龙虎升腾捻妙法, 气行上下合交迁, 依师口诀分明说, 目下交君疾病痊。 十三、五脏交经 【口诀】 五脏交经须气溢, 候他血气散宣时, 苍龙摆尾东西捻, 定穴五行君记之。 凡下针之时, 气行至溢, 须要候气血宣散, 乃施苍龙左右拨之可也。 五行定穴分经络, 如船解缆自通亨, 必在针头分造化, 须教气血自纵横。 十四、通关交经 【口诀】 通关交经, 苍龙摆尾, 赤凤摇头, 补泻得理。先用苍龙摆尾, 后用赤凤摇头, 运入关节之中, 后以补则以补中手法, 泻则用泻中手法, 使于其经便交。 先用苍龙来摆尾, 后用赤凤以摇头, 再行上下八指法, 关节宣通气自流。 十五、膈角交经 【口诀】 膈角交经, 相克相生。 凡用针之时, 欲得气相生相克者, 或先补后泻, 或先泻后补, 随其疾之虚实。病之寒热, 其邪气自泻除, 真气自补生, 膈角要相生, 水火任君能, 有症直在取, 无病手中行, 仰卧须得隐, 法得气调匀, 飞经疗入角, 便是一提金。 十六、关节交经 【口诀】 关节交经, 气至关节, 立起针来, 施中气法。 凡下针之时, 走气至关节去处, 立起针, 与施中气法纳之可也。 关节交经莫大功, 必令气走纳经中, 手法运之三五度, 须知其气自然通。 十七、子午补泻总歌 【口诀】 补则须弹针, 爪甲切宜轻, 泻时甚切忌, 休使疾再侵。 凡用针者, 若刺针时, 先用口温针, 次用左手压穴。 其下针之处, 弹而弩之,爪而下之, 扪而循之, 通而取之, 却令病人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 春夏二十四息, 秋冬三十六息, 徐出徐入, 气来如动脉之状, 针下微紧, 留待气至后, 宜用补泻之法若前也。 动与摇一例, 其中不一般, 动为补之气, 摇之泻即安。 十八、子午捣臼法 【口诀】 治水蛊膈气。 子午捣臼, 上下针行, 九入六出, 左右不停。 且如下针之时, 调气得匀, 以针行上下, 九入六出, 左右转之不已, 必按阴阳之道,其症即愈。 子午捣臼是神机, 九入六出会者稀, 万病自然合大数, 要教患者笑嘻嘻。 十九、子午前后交经换气歌 【口诀】 子后要知寒与热, 左转为补右为泻, 提针为热插针寒, 女人反此要分别。 午后要知寒与热, 右转为补左为泻, 顺则为左逆为右, 此是神仙真玅诀。 二十、子午补泻歌 【口诀】 每日午前皮上揭, 有似滚汤煎冷雪, 若要寒时皮肉寻, 不枉教君皮破裂。 阴阳反复怎生知, 虚实辨别临时诀, 针头如驽似发机, 等闲休与旁人说。 二十一、子午倾针 【口诀】 子午倾针, 要识脉经, 病在何脏, 补泻法行。 凡欲下针之时, 先取六指之诀, 须知经络, 病在何脏, 用针依前补泻。出入内外, 如有不应者何也。 答曰一日之内, 有阴有阳, 有阳隐阴, 有阴中隐阳, 有日为阳, 夜为阴, 子一刻一阳生, 午一刻一阴生, 从子至午。 故曰: 子午之法也。 左转为男补之气, 右转却为泻之记, 女人返此不为真, 此是阴阳补泻义。 热病不瘥泻之须, 冷病缠身补是奇, 哮吼气来为补泻, 气不至时莫急施。 补:随其经络纳而按之, 左手闭针穴, 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迎其经脉, 动而伸之, 左手开针穴, 疾出针而徐入之, 经曰随而济之。是为之补, 迎而夺之, 是为之泻。《素问》云: 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待阴气至,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 留针待阳气备, 乃去针也。 二十二、脏腑阴阳, 呼吸内外, 捻针补泻手法 【口诀】 十二经络之病, 欲针之时,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则灸之, 不虚不实, 以经取之。经云: 虚则补其母而不足, 实则泻其子而有余, 当先补而后泻。假令人气在足阳膀胱经, 虚则补其阳, 所出为井, 属金, 下针得气, 随而济之, 右手取针, 徐出而疾扪之, 是谓补也。实则泻其阳, 所注为俞, 属木, 下针得气迎而夺之, 左手开针穴。疾出针而徐扪之, 是谓之泻也。 外捻随呼补脏虚, 吸来里辅泻实肥, 六腑病加颠倒用, 但依呼吸病还除。 女人补虚呵内转, 吸来外转泻实肥, 依经三度调病气, 但令呼吸莫令疏。 男子补虚呵外转, 吸来内转泻实肥, 女人补虚呵内转, 吸来外转泻实肥。 二十三、进火(补) 【口诀】 进火补。 初进针一分, 呼气一口, 退三退, 进三进, 令病人鼻中吸气, 口中呼气, 三次把针摇动, 自然热矣, 如不应, 依前导引。 二十四、进水(泻) 【口诀】 进水泻, 初进针一分, 吸气一口, 进三进, 退三退, 令病人鼻中出气, 口中吸气, 三次把针摇动, 自然冷矣。如不应, 依前导引之, 再不应, 依生成息数, 按所病脏腑之数, 自觉冷热应手。 在中国古代医籍中,关于针刺顺序问题一直都不乏记载。《灵枢·五色》云:"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灵枢·厥病》云:"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灵枢·周痹》云:"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张善忱等编著的《内经针灸类方与临床讲稿》曾记载有这样一则案例:"治一急性胃痛患者,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并依此顺序施术,顷刻病减痛止,但在留针过程中。 以下总结符文彬教授的临床经验。 01//穴有主次,治有先后 针灸处方有主穴和配穴之分,一般来说,针刺顺序应当是先针主穴,后针配穴。所谓主穴是指针对患者主诉、主症依据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或经验取穴等选取的腧穴。所谓配穴是指为加强主穴作用,或者针对次要症状选取的腧穴。主穴作为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中药处方中的君药一般,对疾病起主要治疗作用,因此,针刺过程中必须体现主穴的主导地位,先行针刺主穴,然后再针刺配穴。 符老师临床喜用八脉交会穴治疗各类疾患。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该书对八穴的主症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明确指出八穴在本穴主治病症中应当作为主穴,先行针刺,后取其相对应的腧穴以合之。如"公孙穴。主治二十七证。九种心痛(心、胃)。痰膈涎闷(心、胃)。……上件病证,公孙悉主之。先取公孙,后取内关。"即公孙穴可以主治27种症状,例如九种心痛中的胃心痛,因于胃失和降,痰涎壅阻导致的心胸满闷等均当先针刺公孙穴后取其相应配穴内关来治疗。 相反,"内关二穴,主治二十五证:中满不快(心胃),伤寒不解(心主),……上件病证,内关悉主之。先取内关,后取内关公孙。"即内关穴主治25种病症,例如因心胃不和导致的中满,伤寒病在心包经等均当先取内关穴后取公孙穴。以上八脉交会穴的应用条文就是对先针主穴后针配穴的有力佐证。 02//先针病所从生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灵枢·五色》云: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此法适用于慢性疾患病势相对缓和需标本兼治者。此时,治本为主,治标为次,针刺宜先本后标。如胃痛由肝气犯胃引起者,病本于肝,当先治肝后治胃,穴取太冲、足三里,宜先针太冲,滋肝阴,泻肝火,后针三里平降胃气,养胃护胃,出针时,则恰好相反,先取三里,后取太冲,以防病邪乘虚而入致使疾病复作。 03//先标后本 本法尤其适用于痹证,《灵枢·周痹》云:"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即先针刺痛处以控制病情,后针病所从生处以釜底抽薪。临床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颇似《灵枢经》中记载的"周痹"的概念,三者都具有病位游走不定的共同特点,因此,针刺方法可以大致遵循"周痹"的治疗顺序,即先针刺局部以缓解疼痛,后针刺病发部位以治本。 04//先安未受邪之地 此种方法源自古人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思想,《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即先断绝疾病传变的后路,然后集中优势力量一举破除。本方法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邪气亢盛,同时伴有正气亏虚或相对不足;二是余邪尚存,正气未复。 05//先升清后降浊 升清是降浊的前提,有升才能有降,清气不升,则浊阴不降。符老师临床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类疾患喜用百会、印堂二穴,除因二穴均位于脑部,均有通督调神、宁心益智的作用之外,尚因为二穴结合具有升清降浊的重要作用。百会又名三阳五会,位居巅顶,乃督脉经大穴,又为多脉聚会之所,针刺百会可以升阳举陷、平肝降逆,然以升清作用更为突出。印堂为经外奇穴,位于两眉之间任脉循行线上。 《灵枢·五色》云:"润中者,肺也。"故印堂穴应肺。肺五行属金,主肃杀,应秋气,宣发肃降功能中以肃降为主,中医认为,"肺气降于右",故针刺印堂功能降浊。针刺百会、印堂两穴,则既能升清又可降浊,保证了人体气机的升降协调有序,则百病不生。 此外,灵龟八法、子午流注等时间医学的内容,也是针刺顺序先后有别的重要依据。当然临床中还需视具体病种、病情、病位、病势及腧穴主治功能等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