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8-396-01 摘要 政权问题是革命的基础,在西柏坡时期,我国的社会条件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可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为此我国党中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回答,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文就此简单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所实施的建国方略,例如筹划新型政治制度、创新经济制度、促进文教事业改革等措施,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西柏坡时期 中国共产党 建国方略 中国在建党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对国家建设的思考。中国共产党在一开始提出了建设工农民主政权的口号,在抗日期间,建立了以三三制为基础的民主政权,在胜利后,又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意见,最后在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学说,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本文据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筹划新型政治制度 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央领导前辈们在西柏坡时期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特色理论,这是我国发展中的一大创举。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前提,也是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赢仅政权后,开始思考应该建立怎样的政权组织形式,为了满足建设人民民主义的需要,我国党根据以往的经验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成为我国在后来发展中不变的政体。 同时共产党还开始探索以共产党领导为基础的政治协商制度与多党合作制度,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届领导机构在新政协会议中选举出来,从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诚意与态度。国家领导机构中的民主人士有宋庆龄、郭沫若、李济深等人,当时在中央政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民主人士大概占到整体的三分之一左右。代表着民主党派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共同负责国家的建设管理任务。充分体现了我国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要求,是民主团结精神的象征。 西柏坡时期西柏坡时期,我国也初步建立起了民族区域自治体系,从而为我国解决不同民族管理问题提供了基础的政策支持,结合了各种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实际发展现实,并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满足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符合我国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加深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力度,促进各个民族的共同进步,帮助国家的实现持续发展。 二、创新经济制度 在西柏坡时期,我国首先在中央建立了财政金融机构,财政经济的顺利运行是我国社会改革取得胜利的基础保障。当解放战争开始反攻后,共产党更加重视建立规范化的金融财政机构。在战争号角刚刚响起时,党中央就组织召开了一次华北财经会议,并建立了华北财经处理机构,并推出了一个《决定》,目的建立统一的货币政策。华北财经处理机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中央财政银行,并将人民币推行开来。人民币的发行和中国银行的成立,为我国的财政货币工作提供了基础的规范标准,从而有利于加快战争步伐。 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重新划分了国家的经济构成形式,毛泽东曾经在九月会议中提出我国的社会经济应该包括城市经济、国营经济以及个体农村经济这三方面内容,其中国营经济应该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即使量小,但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其他两种虽然含量较大,但是却不能发挥决定作用。毛泽东还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来发展,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生产,从而加快经济转变,由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张闻天在提纲中也提出东北经济在解放后存在五种经济成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存在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国营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合作社经济这五种成分,并共同形成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新常态。 三、促进文教事业改革 西柏坡时期是新中国诞生的转折时期,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也逐渐进行了改革,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在西柏坡时期,我国逐渐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文化教育标准。首先在原有教育材料的基础上,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比如我国的华北军政大学成立之初,就是将青年教导团、军政千校、陆军中学以及军政大学等五个单位集合起来组建而成的。其次随着解放面积的扩大,国民党学校改革也成为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和教师思想教育以及学校基础设施保护的有效融合,提高了改革效率。在教育内容中突出重点,为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更好的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主要将教育重点放在职业教育和干部教育方面。首先党中央一直坚持,干部教育为主,普通教育为辅的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建设认识的逐渐完善与深入,在西柏坡时期终于等到改革条件都准备完善,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未来的各项发展奠定了基础性基石,我国在未来发展中也要借鉴这一时期的改革经验,促进我国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玉玮.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