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无敌妈妈帮 不懂得理财的孩子,没有未来。 ——无敌妈妈帮 优秀的家庭,理财教育从不缺席 来自无敌妈妈帮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报道。 重庆开州,一个12岁的男孩,不到半个月,疯狂打赏女主播9万元,其中金额最多的一笔资金,刷新了整个网络的消费新数据:5秒钟6万元。 记者问男孩:为什么会打赏这么多钱呢? 男孩:我觉得他很搞笑,我非常喜欢他,就打赏了。 记者:你的钱从哪里来呢? 男孩:刷妈妈的支付宝,还有自己的压岁钱。 记者:你刷钱的时候,不会想一下吗?这么多钱,一下子花出去。 男孩:想什么?我喜欢就买道具,然后打赏咯。 记者:可是妈妈挣钱很辛苦的。 男孩:很辛苦吗?我没感觉啊。 记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图片来源:滨田英明 在《中国孩子的金钱教育》一书中,有一个例子。 某经济学家问一个孩子:你知道钱是什么吗? 孩子:我知道啊,就是一张张纸。 经济学家:那你知道这些纸是怎么到你手上的吗? 孩子:知道啊,过年的时候,会有压岁钱;过生日的时候,也会有钱。反正每次过年和过生日,我都可以拿到钱。 经济学家哑口无言。是啊,他怎么能指望一个毫无金钱意识的孩子明白,钱是通过劳动换来的,是需要去挣的。 而孩子没有这种经历,就只能按照自己的常识去理解——过年有压岁钱,过生日有生日费,于是,钱就变成了压岁钱和生日费。 只要过年,和过生日,就能有钱,既然钱是这么轻松即可得来的,花起来自然也没有感觉,反正到过年和生日那天又会有。 "中国孩子理财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中国孩子压根儿就没有金钱意识,孩子们不知道金钱是从哪里来的。在孩子的眼中,金钱就像是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他们完全忽略了金钱背后的劳动付出。 所以,很多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其实这不是铺张浪费,因为在孩子眼中,根本就没有浪费这个意识。这是没有金钱观念。"经济学家杨长江说。 图片来源:滨田英明 从小没有金钱观念,长大了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很严重。 我有一个朋友,毕业后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高薪行业,月薪过万,工资不算低,但工作2年了多,存款还不到1万元。 他几乎每个月都是月光族,当月发的工资只够填信用卡的窟窿,而还完信用卡之后,他又每天刷天猫、京东,看见好的,随手就买下来,一个月过去,信用卡额度又上万了,上个月工又白干了。 典型的月光族,花起钱来丝毫没有节制。智联招聘对职场白领进行过一次调查,60%以上的年轻白领,都是月光族,花起钱来没有限制。 这是从小缺乏理财教育和金钱意识造成的恶果。 《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总结了那些从小就没有金钱意识的孩子未来会碰到的四个问题: ·没有节制消费意识 ·没有需求排序意识 ·没有投资意识 ·没有危险意识 喜欢知乎财经大神谢熊猫君的说法: "需要"和"想要"是两个概念,需要是需求,必须要花钱的;"想要"是要不要无所谓,但看到了心痒痒想买的。 图片来源:滨田英明 从小就没有金钱意识的人,永远进行着"想要"式的消费,看到好的,就买下来,哪怕买下来没用。 其次,这些孩子一样没有需求排序意识。当每个月的收入是固定数额时,就需要对需求进行排序,轻重缓急,那些急需不得不买的东西,就放在第一位,可有可无或者可以延迟满足的需求,放在最后一位,不买也没关系。缺乏节制和没有需求排序意识就意味着存不下钱,存不下钱,碰到好的投资机会,只能白白错过,当然,他们本身也不会有想投资的想法。 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不会有危险意识: ·生病了怎么办? ·父母动手术怎么办? ·朋友困难急需用钱找你借怎么办? ·失业了尚未找到工作怎么办? ·孩子进医院了怎么办? 这都是急需用钱的地方,但他们没有意识。 存不下钱,想一想,父母住院了,找你要钱,你说你上个月买了个爱马仕,工资卡里只有几百块钱,父母是什么心情。孩子住院了,医院要你付费,你上个月出去豪华游了一次,信用卡都快透支了,你是什么心情。 但其实你无需自责,该责怪的是你爹妈。从小惯着,要钱给钱,想买就买,从来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理财教育,十几年养成的随手花钱的习惯,即使是工作了,也很难改变。只好做月光族。 图片来源:滨田英明 理财师张雯讲过一个身边的例子,她有一个妈妈朋友,对自己的育儿经颇为自豪,她把女儿从出生开始,用过的钱:进口奶粉、衣服、学费、兴趣班、旅游、生活费等等,每一项支出全部用账本记录下来,时不时拿给孩子看,说:"你看,爸爸妈妈养大你多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小女孩看完,哇,这么多钱,脸色沉重:"妈妈,我一定会努力读书的。" 妈妈心满意足,她想让孩子知道,养大她多么不容易,要花多少钱。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刺激她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她意识到父母的不易,勤俭节约,不会动不动就要这要那。 但是张雯却很担忧,因为这位母亲其实就是一个大债主,她这么做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你从一出生就背上了一身债。 这样的父母倒是告诉孩子钱是怎么来的了,但也过分夸大了挣钱的辛苦,孩子本来就没有金钱意识,被这样过分渲染,从小便会形成固化的意识:挣钱非常辛苦,所以不能乱花钱,哪怕是压制自己的合理需求,也不能花钱。这一样是理财教育的畸形发展。 图片来源:滨田英明 在天涯看到一个故事,许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白领,从小城市里出来,爸妈都是兢兢业业的农民和工人,从小被父母唠叨:"挣钱不易,花钱要省。"念叨了十几年,从小脑子里固化一个意识:挣钱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事儿,所以要省着花钱。工作了之后,能不买的就不买,家里的卫生纸,也要从公司厕所拿,5年前老旧款式的衣服,一直穿到今天,衣角磨得泛白。 按理说,节约是好事儿,但过了,就不好了。 行业年会,来的都是行业精英,每一个人西装革履,许女士穿了一件很土的女士中山装过来,所有人看着她就跟看着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小老太太一样,公司为了拓展国际业务,组织员工英语专业学习,要收费,请外国人来教。 许女士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自学就行了。每天拿一本英语书,像高中读书一样学习英语,练成了一口带着方言的英语口语,非常不专业,直接被公司开了。存倒是存了不少钱,但都是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错了无数次本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 用金融分析师spencer的话来说:"因小失大,存了一点钱,丧失了太多东西。" 这些丧失的东西至少包括: ·通过培训得到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结识行业精英的机会 ·融入更高阶层圈子的机会 ·进入更大平台的机会 ·自己的竞争力 你要相信,世界上最能挣钱的,是你自己,你的能力、见识、人脉。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投资自己,永远是黄金法则。 但这些人由于从小被父母灌输"省吃俭用"的生活理念,过分渲染挣钱的困难度,导致潜意识里认为"花钱"是一个很邪恶的事情,邪恶到,投资自己,把钱花在自我增值上,也变成了邪恶的。似乎除了一切必要的生活开销,其它任何消费都是不应该的,这是一种畸形的理财教育的灌输,这样的孩子,注定穷苦一生。 图片来源:糖豆子的妈 学者杨长江把人类的金钱意识分为五个层面: 第一层:即视金钱为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 第二层:不认识钱,知道钱可以换东西,但没有自觉地交换行为; 第三层: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 第四层: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和精神交换功能。 第五层:具备了运用金钱进行金钱增值的自觉意识。金钱是可以越变越多。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只具备第三层的金钱意识,即只会用钱去进行交换,而绝少懂得利用钱去产生复利,也就是更多的收入。 下这个论断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学者吴晓波先生。 他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祝小兔女士2010年时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全款,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北京的雾霾和堵车,把房子卖了,卖了500万;在依山傍水的大理买了一套小别墅,花了100多万,还剩400万,祝女士选择存下来,作为孩子的教育基金。 常人来看,这没有问题,卖房、卖房,还考虑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地存下400万,眼光放得挺远,没问题。但在吴晓波先生看来,有问题。同样的情况下,懂得理财的人怎么做呢? 首先,不会卖房。那是北京的房,北京的房子就是黄金,而且是价值飞涨的黄金,对比一下北京和香港的房价,就知道还有不少上涨空间。房子一卖,意味着房价再怎么涨,也和你没有关系了。 那么,不卖房,哪里来的钱去大理买房? 贷款呀,北京的房子作为抵押,贷款100多万,买下大理的房子。然后,再把北京的房子出租,租金不仅能每个月还清银行贷款,而且还有盈余,完全可以拿着盈余的钱给孩子买奶粉。 所有的一切没有变,还是可以在大理生活,保住了北京的房产,还能挣钱。 同样一件事情,懂得理财的人,和不懂理财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这种差异在哪里? 吴晓波先生说,在有没有理财意识上,而理财意识,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如果父母从小就没有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即使长大了,即使有一定的经济知识,他依旧不会懂得理财。就只会像祝女士一样,进行简单的产品买卖。而不懂如何利用,钱生钱。 世界上最懂得理财教育的当属犹太人,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伯南克、巴菲特、索罗斯、摩根家族、雷曼兄弟等金融大鳄和财富巨人都是犹太人。 犹太人有着世界第一经商民族之称。也是最重视孩子理财教育的民族,他们有着非常独特且成系统化的理财教育体系: ·犹太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股票 在犹太家族,孩子一周岁的时候,父母都会把股票当礼物送给孩子,这是犹太家族的惯例,也是犹太父母对孩子独特的理财教育。而目的很简单,让孩子从小就接触金钱,认识钱,了解钱。 ·给孩子非常明确的理财教育规划 当孩子有了初步的金钱概念之后,犹太父母会给孩子制定详细的理财教育规划: 3岁:开始辨别硬币和纸币; 5岁:知道钱可以用来购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7岁:能看懂价格标签,并懂得"钱能换物"的理财观念; 8岁:通过额外的工作挣钱,并把钱存在银行账户里,初步培养劳动挣钱,和存钱的意识; 10岁:有意识地省钱,以便后续进行更大项目操作,例如旅行; 11岁:制定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 12岁:制定需求计划,并懂得正确的银行术语; 13-15岁:尝试安全的投资工具和服务,懂得如何进行预算、储蓄和初步投资; 16-17岁:学习宏观经济基础知识,关注市场消息,了解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 ·为孩子设计"金钱游戏" 孩子是天生喜好玩乐的,如果枯燥地给孩子说教经济知识,孩子们必然反感。犹太人喜欢通过设计一些小游戏,来让加强孩子们的金钱意识,并懂得金钱逻辑。例如最近非常流行的"大富翁"游戏,便是一类非常好的理财教育的游戏。 ·金钱并不罪恶 与中国传统文化里"义利对立"的财富观念不同,犹太人认为金钱和道德本就是一体的。 "付出劳动,必须获得回报。"所以犹太人建立了"有偿回报机制",即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就可以获得报酬。在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退化,家庭关系退化成金钱关系。 但犹太人认为,这是一种理财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即"珍惜你的劳动,重视你的劳动。" 只要付出,理应回报;即使在家庭中也是这样,你当然可以义务替父母干活,这是孝心。但父母给你钱,与孝心并不冲突,因为任何劳动,都应获得报酬,金钱并不罪恶,并不与孝心冲突。 ·培养孩子延迟享受的教育 犹太人理财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就是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 "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有一笔丰厚的报酬,你可以用来投资,拿到更多钱,实现财务自由,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终的结果是你会陷入贫穷,更加努力的工作去生存,没有玩具,没有快乐。" 图片来源:Jun Ok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