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明茶语红袖添香伴读书


  万木叠翠的桐木关,崇山峻岭,松繁竹茂。古茶园的野生茶树,高处不胜寒,所以,这里茶山的春天会来得晚。
  清明时谷雨前,我从武夷山的三姑,驱车进桐木关。进山的路,是百年古道,在对夹的青山间逶迤盘桓。山路左侧的山涧里,碧水横流,涟漪清澈,向下流入武夷山的九曲。远处数峰青黛,有白云缭绕。过了保护区的皮坑检查站,再往里才算是真正的桐木关。这里的海拔超过了一千米,水清山翠,宛若仙境。
  一路穿林渡水,峰回路转。九十分钟后,到达人迹罕至的十里场。我稍作休整,和老温直奔桐木关的核心区大竹岚,去探望生长在竹林里的百年野茶。
  桐木的山深处,苍松翠竹,绮丽清幽,山奇更有异水,令人目不暇给。到达大竹岚,我徒步跨越山涧的小溪,踏着松针和竹叶自然厚厚铺成的蹊径,攀竹援树,艰难步行一公里许,来到了垂阴相荫的竹林深处。
  这些生生不息在竹林新笋间野生的老茶树,枝桠间密布着苔藓蕨草,翠绿养眼。那丛丛不知岁月经年的老茶树,有同根相生的,有茶果堕地野生的,一簇簇的间隔或近或疏,俱各成风景。彼此间或相依,或翘望,枝枝叶叶总关情。
  这些野生的茶树,不同于山外的园茶。叶梢青翠中泛着金黄,叶面凹凸有致,褶皱如老人的手面,诉说着山里的清寂岁月。叶张微微后卷,茶芽及叶张背面的绒毛稀少。细观每一丛茶树,叶片细长如竹叶,叶茎较长。叶芽或翠绿、或金黄,或紫红、或淡紫,色皆不一。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生态清绝的好茶,数步之间,叶片与叶芽的颜色,确实不一样。
  刘梦德有《试茶歌》:"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 他慧眼识茶,赞赏生长在竹林里,且长满青苔的山坡上的茶树品质最佳。茶树生长在被覆竹叶、松针腐殖土的烂石之上,莓苔青绿。叶梢金黄,叶片皱褶后卷,茸毛稀少。这些典型的好茶特征,印证着这片竹林为野茶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生态。
  这些特点,也符合陆羽《茶经》对"野者上,叶紫者上,叶卷者上"好茶状态的描述。
  第二天清晨,待茶树上的露水消失,竹林野茶开始采摘。等茶青运回十里场,薄薄地摊晾在竹席上摊青。我坐在一旁喝茶,陪着茶青慢慢走水,不时地会抓一把茶青闻闻香气。叶面如绸缎柔滑,果胶粘手,又亲切喜悦地不忍放下。茶青散发出香甜的青苹果味道,纯正馥郁。
  夜深的桐木,远山如黛,山风清泠。万籁俱寂,唯闻耳畔溪流淙淙,间或几声狗吠远传。一夜饮茶看青,与老温聊茶,几近不眠。
  当山中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次第斑斓,叠翠欲滴的山峦之上,野茶的摊青阶段结束,进入了萎凋阶段,清香如故。两小时后,茶青萎凋完后开始揉捻。
  野茶肥厚柔韧,需适当延长揉捻时间。待条索紧结柔美,开始结块,然后进入长达八小时的渥堆发酵期。做茶很累,但做好茶是一种享受。好茶触手柔媚,每个环节都清香四溢,如握盈盈红袖。各种清香,次第萌生。种种无法述说的美,贯穿始终。
  日西斜时,茶青发酵到九分红一分绿,我协助老温起堆,把变红的茶青,均匀布散到竹筛中,一摞摞地移入专门做传统红茶的青楼。开始点燃松木,用高温烟气完成八个小时的焙火烘干,才能结束毛茶的制作。
  竹林的野茶与竹相伴,得竹林清芳。丛生山野,具苔藓枞韵,沾染草木清芬,梅馥兰馨。后天制作中又得以松木熏染,松竹梅兰的气韵,齐聚一盏汤内。我笑着对老温说:"这茶,就是中医里以补气著名的四君子汤。"
  "林下美人,梁上君子。"是金岳霖对林徽因、梁思成伉俪的无上赞美。
  竹下佳人,盏中君子,是"红袖添香"这款茶的真实写照。我用竹林野茶做的"红袖添香"私房茶,只要谨遵古法,精工择料,得以时日,必将成为一段茶饮佳话。
  这是两年前,我三进桐木关,寻访红袖茶的记忆。走进桐木关,我的心灵便沉入幽微空明的境界里。林壑优美的净澈灵气,令人神思醉酡,林泉之心顿生。
  当我在山清水秀的十里场,品到这款竹林野茶时,便惊喜不已。那金黄油润的汤色,如梅似兰的花蜜香气,让我从心底愉悦。最喜那入口的清甜,如山野深处的疏朗清寒,无一丝的驳杂。亦如茶畔绕过的溪流,明澈澄静。如此的佳茗,尽得山清水幽之气,浸染竹木清香之韵,熏以山花野卉之芬。"红袖"
  虽有了梅芬兰幽竹清,但我觉得也不能少了松香,便在后期的焙火中选用了松炭,使之不离传统,稍含松烟淡淡。"红袖"添以松烟香气,我亲切地称之为"红袖添香"。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文人闲适香艳的生活。书读执卷,生活如茶,生活里不能少了传统生活的松烟气息。如此良宵兀坐,人倦灯瘦之际,倘若有一袭"红袖"温存赏心,可得人生三味:布衣暖,红袖香,读书滋味长。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散慵文人的惬意生活。无需华鬓人如玉,一盏红袖,低回悠长,温馨隽永,暖意丛生。难怪金圣叹说:"读《西厢》,必焚香读之,必对花读之,必与美人并坐读之。"剔透清灵,情幽贤淑的佳人罕矣!莫若红袖添香,茗伴读书。
网站目录投稿:孤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