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厚朴 来源:咪咕阅读 "本人高中生,为什么网上有很多人说普通一本和二本没什么区别,那我为什么要努力考一本?"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在距离2020年高考不到10天的时候登上了热榜。目前有4000多个回答,以及超过400万的阅读量。 如果提出这个问题的人真的是个高中生,希望他能在高考前看到这篇文章,然后全力以赴。 因为:普通一本和二本有区别,而且区别很大。 说这种话的,都是些什么人? 还记得那个段子吗? 普通家庭马化腾,不知妻美刘强东;悔创阿里杰克马,北大还行撒贝宁。 就像这段顺口溜一样,的确有很多人说着"普通一本和二本没区别"这种话。 他们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读过一本的,985或者211的人说的,但他们说这种话,大多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安慰,就像马云说自己对钱没兴趣一样。 还有一类,他们的逻辑就有些吊诡了,因为他们的逻辑通常是这样的:马云是二本毕业的,我是一本毕业的,马云比我有钱,所以,二本要比一本好。 是不是特别哇塞,特别有道理?但是你细细一想,就能琢磨出来里面的不对。 首先,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个影响因素,而并非只是"本科学历"这一点。 很多人在比较两个人的发展时,会无视其它条件的差异,只看两个人的发展情况和本科学历,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是完全不科学不可信的。但往往是这种忽略其它客观条件,只看某一个标签化条件的论断方式,却大行其道。 比如没上大学的孩子,也可能做生意风生水起,住别墅开豪车,比大学毕业吃工资的人混的好,所以就会有人对你说——上学没用,赚钱才是硬道理。 再比如,前一阵子疫情期间,有个别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因为新冠肺炎去世了,而不运动的人可能因为不出门没什么事,所以就会有人对你说——运动没用,及时行乐最重要。 类似的话,我们听到的简直太多了。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他们特别喜欢拿个例出来说事儿,但个例之所以叫个例,不就是因为它们完全不具有普适性吗? 就像前面那个一本毕业生和二本马云的例子,一些人拿它来论证一本不如二本,这显然是个例,是不能代表广大二本毕业生普遍状态的。 但可怕的是,这种一叶障目的强盗逻辑并不少见,而且迷惑了很多人。 你说,生命在于运动;他说,我有个朋友跑半马猝死了。 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说,我有个朋友读书读傻了,衣服都不会洗。 你说,投资需谨慎;他说,我有个朋友炒股赚了几十万。 按照他们的逻辑,你会发现自己的的三观完全颠覆了:上学不如上网,早睡不如熬夜,努力上进不如混吃等死。 再比如有些人经常拿"某个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和"初中刚毕业出去打工在大城市城买了房"当例子,来论证上学没用等等。这种论证方式都非常的狭隘且不理性。可偏偏就是在这些言论的蛊惑之下,一些孩子们信了。 他们说:如果再有人劝我上学,我就跳楼自杀。 宁愿每天窝在家里打王者荣耀,他们也不愿继续读书,最终纷纷走上了辍学外出打工的路。他们以为放弃的仅仅是读书,但其实放弃的是整个人生。 记得网上曾有一张"跪着赚钱"的作息表: 凌晨一点:卖抄手的婆婆准备收摊了 凌晨一点半:外卖小哥还在给加班的白领送去夜宵 凌晨两点:结束饭局应酬的中年人才刚到家 凌晨三点:货车司机已经整装待发 凌晨四点:卖早餐的夫妻俩吃力地穿过逼仄的弄堂 凌晨五点:唤醒城市的环卫工走上萧瑟的街头 ... 生活不容易,甚至很苦。很多成年人和长辈们可能没有太多选择了,他们不得不辛苦一点,但年轻人还有机会啊,不要在还有选择的时候放弃学习。 因为,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 为什么要努力争取,读更好的大学? 普通一本和二本,真的不一样,道理其实很简单。 路边小饭馆炒的土豆丝和米其林餐厅的土豆丝没什么区别,都是土豆丝,那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想努力去吃米其林?普通公司的工作和大公司的工作都是工作,那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挤破头想去大公司? 普通国产车和进口跑车也没什么区别,遇上堵车都得歇菜,但白送你一辆的话,你选普通国产车还是进口跑车?住在五环外的套一和住在市中心的套三也没什么区别,都是房子,你更想住哪个? 有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在本质上还是有差别的。哪怕就是两个差不多的苹果,多数人都会选大的红的那个,不是吗? 就因为一个二本,很多人不知道吃了多少亏。 比如自己是二本,结果心仪的公司只招一本;自己是二本,结果心仪的学校考研不接收二本本科学生… 这种事儿我们听的还少吗? 在《演讲家》的一期节目里,鲁豫问张雪峰:"你是真的相信考研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吗?" 张雪峰还没说话,一位企业家来了一句:"我们公司的员工,没有一个是那些重点大学的。" 张雪峰只说了一句话就让这位企业家哑口无言:"所以你不是世界500强。" 世界500强可能会告诉你学历不重要,只要是人才,我们都尊重。但他们不会跟你说,他们从来不去普通大学招聘。 就像一位人事经理说的:在筛选简历时,我们会把985大学的放一边,非985的放另一边。 这些扎心的"潜规则"很残酷也很现实,因为好的大学就是有光环的。他们自带的品牌效应和品牌溢价,让自己的学生一毕业就"高人一等"。 即便不是985、211,一个的普通一本也比二本要强。 最近网上爆出了很多顶替上大学的新闻,我们仔细想想:如果真的都一样的话,那些冒名顶替的人图些什么呢?他们就靠自己的本事,读应该读的大学不就得了吗?为什么还要冒名顶替,去读本该属于别人的"好大学"呢? 有一个数据更为露骨和直白:多读一年的工资就比少读一年书的工资多出8%。 2017年时,高中毕业起薪1900元,专科2800,本科4300,硕士5900,博士7900。不管你承不承认,学历就是一个敲门砖,敲的是就是书中的那座黄金屋。 有些东西,拥有了才有资格说"这不重要" 马云说钱不重要,但他家族资产2750亿;马化腾说大家都是普通家庭,但他的房子5700万美元;王健林说自己一无所有,但他曾经是福布斯中国榜首富,随便一个小目标就是一个亿… 所以你看,很多东西,只有我们拥有了之后,才有资格去评论他重不重要好不好。 学历也是如此。 那些说一本和二本没什么区别的,往往都是一本甚至是985、211的学生。他们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谦虚,不想让你难堪;另一方面我们"腹黑"的想一下,他们或许是想更少的人进入自己的圈子,从而减少那个圈子的竞争。 他们疯狂的劝退你,告诉你"不要努力了,随便上个普普通通的大学就挺好的",然后保持他们的稀缺性,在竞争时永远比你更胜一筹。 这并不是阴谋论,各个时期的精英阶层,都会尽可能的缩小社会的上升渠道,以保持他们及他们的后代在社会地位上的优势,马太效应也由此产生。 父母高学历,孩子一般也差不了;父母鼓吹读书无用赚钱才是王道,孩子往往完成义务教育就不再读书了。 努力永远都是有用的,它可以帮助一个人站到更高的山峰,看见更广阔的海洋。最可怕的是,在你还在山脚下纠结"普通一本和二本有没有区别的时候",那些已经站在半山腰的人,依旧在努力地攀爬着。 一本学校的图书馆考研自习室里,他们奋战到深夜,为的就是考取更好学校的研究生;进入单位后,他们读书进修,考各种资格证,然后在机会来临时紧紧抓住。 然后他们会跟你说:其实,普通一本和二本没什么区别的。 所以,不要纠结到底有没有区别哪个更好了,等你拿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你也可以对别人说,学历嘛,一本二本没啥区别;等你资产比肩马云马化腾的时候,你也可以说,钱嘛,不重要,开心最重要。 但如果你没有,那就先闭嘴少纠结,先努力去拥有吧。 写在最后的话 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送几句话给即将高考的同学们吧。 虽然我前面一直在说大学跟大学不一样,但考大学只是一个人生的很小的阶段,人生很长,来日方长,不要太在意一时得失。 只要你之前一直在努力,没有辜负时光,对得起之前的每个挑灯夜读,那么,轻装上阵正常发挥就好了,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至于上一本还是二本,那都还是后话,暂时不要想太多。 哪怕你真的没发挥好没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定不会发生的!你一定会考上理想的大学的!),我也相信: 如果你心里一直努力做到最好,时时刻刻都在增加自己的选择权和筹码,你一定会迎头赶上去。 "一本和二本没什么区别,那我为什么要努力考一本?" 类似的问题太多了:读书和不读书真的没什么区别,早点出去工作还能挣点钱;读大学和不读大学没什么区别,出来都是三五千月薪或找不到工作;读专科和读本科真的没啥区别,大学生出来不都是廉价白菜嘛;人的一生其实努不努力没区别,努力了还不是一无所有空手而归... 这些问题,每个人给你的回答都不一样,你可以看也可以听,但我更建议你在心里问自己三个问题: 哪怕没区别,我还要努力高考吗?我还要努力读书吗?我还要努力生活吗? 希望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祝你高考顺利,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