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城市打拼还是小城市发展


  大城市、小城市,哪里是最好的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听听几位职场过来人的观点碰撞。
  观点一
  生活不是为奋斗,奋斗为的是生活
  吴伟农
  如果有人问我,让我重新做一次选择,大学毕业时还会选择来到北京吗?我想我很难确定我的回答。
  当年过早地将人生定位在某条轨道上,再回首时,内心深处不时自问:北京真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吗?
  我在一个安静的城市——安徽省会合肥读了将近5年书,毕业时一定要去北京。符合我当时的一种追求和心境。如果那时我有潜心做学问和研究的志向,那大学毕业时。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合肥,之后也许会接着去美国深造。不过,时隔多年再回首,才发现自己当年把人生过早地定位在某条轨道上,甚至从来没有去想过,这辈子是否应该换个城市生活。
  后来有机会去上海工作,但终究没有把上海作为一个新的安居乐业之处。在我看来,北京和上海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雄心勃勃充满现代化气息,都缺乏可以让人休憩静心的空间。
  把北京、上海作为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并非坏事。但是,工作和生活在北京和上海的时间越长,惯性可能使人越不能离开它,而我的内心深处却不时地问,北京真的就是自己最合适的地方吗?如果不是,是苏州,是杭州?
  我确实对一些小城市,尤其是我出生和成长的江南小城,产生了新的兴趣。并非要隐退到这种安逸的地方,而是觉得,江南小城更有无拘无束的活力;在经济高歌猛进的大浪中,江南小城并不落后于周边的上海与南京大都市,弄潮游刃有余,民众过着更富足更闲适的日子!而且,从培养孩子角度来说,小城市的便利环境,远非大城市所具有。
  所以,即便我不会举家搬迁,我在审视一个城市的时候,既看工作,又看生活。没有最好的城市,只有最适合你的城市。
  认为大城市必定比小地方好,这一传统观念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通过中央调控把资源倾斜给大城市,却忽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建设,人的选择自然很难不向着大城市
  多数大学生在毕业之前,想的是留在北京或上海这类大城市,但出发点如果只是为了留在大城市,那过于简单了些。我想,选择留在大城市,不应该是目的,选择一个职业,成为某一种人。才应该是率先考虑的问题。城市,应该是帮助你实现自己梦想的土壤之一。
  出于讨论的方便,我把这里的学生限定在大城市里读书的学生,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因为这些地方的学生似乎见过更多的世面,拥有更多的机会,他们的心气是众多二三线城市的学生所无法相比的。
  对于许多职业来说,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必定比中小城市更有土壤优势。例如,假如要当外交官和驻外记者,没有哪个城市比北京更能提供这种大舞台。但是,对于许多非特许类的工作,则任何地方都有成才的机会,大城市一方面集中人才。另一方面又往往浪费人才。众多的人才拥挤在同一个空间里。僧多粥少局面不免会有,许多有能力的人因为得不到锻炼,数年后沦为技能平平的职员。
  李宁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广西来到北京,在体操事业上登上巅峰。然后回到南方,开创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辉煌。李宁的第二个辉煌不在北京,在佛山。虽然佛山枕着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广州和北京、上海的风格完全不同,有更浓的平民商业气息,更适合平民商人的发展。在广东健力宝集团的那段日子,李宁真正汲取到了养分,也聚集了商气和能帮助他的一群豪友。后来,李宁在佛山三水成立了体育用品集团,之后在香港上市。李宁如果留在北京,生意未必能做大,但肯定会长点官僚气。
  超女则是另一个颠覆大城市神话的例子。以往,很多歌手靠去北京拼打、然后挤进春晚而成名。现在,从成都和长沙频频诞生超女便可见,其实人的成功之道未必就得从北京、上海出发。一个地方台节目"超级女生",可以让在成都歌厅里演唱的歌手变为全国明星,甚至享有国际声望。卫星、网络、移动通信在改变核心城市的定义。北京可以依然拥有王者之都的地位,但未必敢保证一定能成为娱乐之城。
  当然,北京的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这种航母级大都市能把你提升到一个新台阶。超女诞生之后,便不能再留在成都或长沙,要去北京报道,还要去纽约报道,然后再去祖国各地献歌,就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不要忘了。前提是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初次踏上职业道路的人。抱着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别无他处可去的想法,是有历史和社会原因的。一方面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大城市必定比小地方好。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通过中央调控把资源倾斜给大城市,却忽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建设,人的选择自然很难不向着大城市。当然,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倾斜依然存在。比如。北京因为奥运会,获得了全国的支持,获得了其他城市所无法想象的物质资源。只不过,市场经济时代,每个城市都可以争夺资源。都有可能变得很出色,很吸引人。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大多数中小城市定位不太明确。总体开发也较为滞后,导致众多大学生,尤其是在大城市里读书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能把中小城市作为首选。
  如果让你猜猜,哪个美国城市是应届毕业生的最佳初次工作之地,你可能会说纽约。而调查显示,答案是加州的圣何塞,也就是硅谷的核心区
  对比一下美国的情况,则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差异。美国地域之辽阔程度不亚于中国,但美国各地发展的同质化、均衡度远远大于中国。我到过美国很多城市,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美国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文明程度的差异,包括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市容的整洁度、人民的精神面貌、物质水平等。
  只不过,每个城市有它核心的内容,如圣何塞是信息技术的聚集地,吸引大学生靠的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纽约是金融中心;波士顿最吸引大学生的则是一批优质的小企业,是创业家的心仪之地;华盛顿则是喜欢政治的新手们云集的地方。美国的城市,靠它们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而来。如果让你猜一猜,哪个美国城市是新毕业大学生的最佳初次工作之地?你极有可能会说纽约。答案是加州的圣何塞,也就是硅谷的核心区。
  所以,应该从梦想的角度,去寻找合适自己的城市。如果你不是北京长大的孩子,只是在北京念过书,而你又有创业的精神,北京就不见得是你理想的地方。北京的衙门多,外企多,对于梦想当官渴望做小白领的人,北京可能是个好地方,但是这种地方容易把人变成机器,会束缚人的创业精神。浙江温州可能更值得你考虑。
  最近,有专家在麦肯锡季刊上撰文。讲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时候依然保持强劲动力?很多人把这种活力归因为中国强大的国有经济,似乎可以北京、上海和深圳还在拔地而
  起的高楼大厦为证。但这是一种误解。麦肯锡的专家说,是中国蓬勃的民营经济支撑着中国的强大发展势头。文章以上海和温州作对比,上海的高楼大厦远远多于温州。但是这些外在的华丽是装不到老百姓的钱包里的。上海的人均GDP是浙江的两倍,但是拿典型家庭收入来比较的话,上海的数字仅比温州所在的浙江高13%。还有,浙江人的收入在生产运营所得方面比上海人高44%。靠坐拥资产所得的收入方面比上海人多34%,这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呢?政府主导的资本可以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摩天大楼,但未必真正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透过繁华的外表。看到城市的内心,你可能会再度想象。我是要不属于自己的高楼大厦和立体交通,还是要可以让自己更充实富足的现实生活?
  最近,我去天津,发现天津原来是很美的城市。城中有海河。有灵气:殖民时代的建筑,有异国风情;有许多所大学,是个有涵养的地方。它的房价还没有;中到天,而且我相信永远赶不上北京的速度。因为与北京之间有了城际铁路,与北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但天津比北京更宜居。还有杭州,还有成都,都在推广它们的宜居程度。因为,中国人越来越像发达国家的民众那样,不仅要工作。也要有精神和幸福度。幸福指数之类的新名词的流行,以及各种关于城市的评选,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人居环境、幸福感的追求。
  并非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不要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只不过,不要仅仅贪恋大城市的名,而忘了自己究竟有什么竞争优势,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在北京和上海有一段高质量的停留,将对一生都有好处。但如果在北京、上海只是为了谋生而度日,那不如想想,在别的地方——包括自己的老家。是否有更加适合自己的土壤?
  观点二
  在大城市丰富人生
  毕美琪
  在今天的社会里,也许职位和收入已经成为了成功的代名词,但是,不是每个人在职场付出的都能拿到回报。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要建立个人的成长计划,这样,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更能品味收获的乐趣。在一线城市,我们至少在3个E上能收获更多。
  第一个E是Education(教育),教育背景很多时候决定了起点,也会在很多时候决定将从事的行业或职业类别。从教育的机会和质量而言,一线城市目前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可以的话,年轻人一定要找机会去一线城市。如果你现在已经在一线城市工作了,也不要只把眼光放在赚钱上,一定要利用机会更多学习。
  第二个E是Experience(经验)。一线城市强手如云,竞争激烈。经常有机会与高手过招,你的工作技能自然可以快速成长。而且一线城市的职位不仅多,将来即便你要回二线城市工作,你也是从上游到下游发展,或许轻而易举就可以谋个更好的职位呢。
  第三个E是Exposure(见识)。这是我们中国人较少关注的方面。殊不知,见识在成长历程中非常重要。在上海,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外",他们往往大学一毕业就来了中国,好多并没有长期的工作计划和野心,就是为了来体验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谈这个呢?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核心就在于在一线城市工作可以让你结识很多不同的人,见识最新的技术、多元的文化和风俗,甚至有更多的机会品尝美食和美酒。这些见识,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但是这些经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价值观、你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的职场中。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people skill)已经成为领导力的重要部分。同时在不同国家或城市的生活经历也会让你在某个时候凸显出你的职场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而言,去一线城市无疑会带给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生活,以及拥有工作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当然,你在做决定时同时也要认真听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你对将去的城市有多少的渴望和热爱?众所周知,在大城市工作意味着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同时,压力、竞争、异乡的孤独寂寞也伴之而来。所以,你内心对大都市的渴望,或者对某个城市的热爱是你能否生存下来的动力之一。要知道。你在大城市不仅仅是在工作,同时也在生活。如果你不喜欢这个城市,再好的工作你也可能坚持不下去。
  观点三
  在小城市发展职涯
  朱缨汤维维
  进入跨国公司工作。往往意味着正规的管理、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培养,以及眼界的提升。而一开始,新人往往在跨国公司中从事一些局限性较强,比较基础的工作。这正是跨国公司的企业规模决定的,规模越大的公司往往分工越细。
  然而很多二三线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二三线城市的时间不长,属于市场拓展的初期阶段,对于年轻人来说则意味着更多样化的工作、更大的职责、更多的提升空间和更少的竞争。
  有人也许认为二三线城市环境比较闭塞,人际关系无法发展和积累。但我认为对于新人来说,最初的几年是一个职业生涯的起点,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决定你迈向下一个职业阶梯的速度和距离。二三线城市的工作机会比较适合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成长需要。
  有的年轻人担心二三线城市薪酬水平较低。薪酬调查结果也显示,很多二三线城市的薪酬与一线城市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跨国公司中,一家公司的薪酬策略和激励机制一般都是具有一致性的,而薪酬水平的差别往往是根据每个城市的价格指数决定的。
  另外现在网络上很流行"晒工资",学生中间攀比起薪的风气也很严重,甚至会为了几百元的薪酬差距而换工作。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的发展机会远比短期的财富积累更为重要。也许比较下五年后、十年后的薪酬会更有意义。
  如果你选择了去二三线城市工作,不要忘记对宏观经济有一个把握和了解。这一城市地区的投资重点是什么,发展规划是什么,产业布局是什么?这些都暗含着职业发展的机遇,对于地区、产业的选择也会对未来几年你的职业发展空间产生巨大的影响。
网站目录投稿:寻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