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主题班会的源泉,也是主题班会的起点,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增强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只有回归生活的主题班会才有生命力。 一是班会主题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体现时代诉求。主题是班会的灵魂。现实中,一些学校的班会主题贪大求全,偏离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难以让学生产生道德认同和情感共鸣,失去了班会教育的应有价值。鉴于此,中小学班会的主题要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力求"小、近、新"。 "小"即选题要小,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现实问题确立主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能触及学生心灵,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近"即选题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彰显时代性;"新"即选题要新颖,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要足以使学生产生"愤""诽"之情,激活其求知的内生力。 有的班主任针对时下青少年道德中存在的"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这一普遍性问题,确立了"感恩父母,回报于行"这一班会主题,小切口深立意,体现时代要求,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班会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生活体验。主题班会不同于学科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班主任必须树立课程意识,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形成具体可行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其一,开发文本资源,搜集、整理古今中外可供选用的道德教育文本资料,作为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历史借鉴;其二,开发师生资源,挖掘师生生活中的道德素材,形成满足学生道德发展需要、易于接受的具体教育内容;其三,开发社会资源,挖掘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素材,确定具体可感的教育内容。 如执教"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课,有的老师把唐诗《游子吟》及汶川地震中著名的"母子短信"引入课堂,让学生讲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紧扣教育主题,内容丰富多彩,很有教育意义。 三是班会实施要遵循德育规律,注重活动体验。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必须依赖于学生主体的道德体验。现实实践中,不少学校的主题班会仍是班主任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难以让学生产生道德认同和情感共鸣,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从道德灌输转为道德体验,主题班会的实施才会有效。这就要求班主任将教育主题转化为教育任务,将教育任务转化为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良好的道德智慧,提升道德品质。 有的老师执教"我肩担我责"主题班会,设计了"中华达人秀""实话实说""拉呱""新闻调查""大家动起来"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入情明理导行。整堂课,学生参与积极主动,课堂生动活泼,张扬生命活力,收到了"寓教于乐,寓知于行"的理想功效。 四是班会评价要回归实践,力求知行合一。学生的道德品行,道德考试是考不出来的,必须依赖于对学生行为实践的评价。因此,主题班会的评价要回归实践,要让学生通过生动的主题教育,深入反思内省,提升道德智慧,改进道德行为,促进自我进步。 教育是直面人生的事业,作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班会,更应是精神的对话和情感的互动。主题班会课要通过教育活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学生的生命精神,达到知行合一,让班会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