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刘谌,大家都知道,作为刘禅的第五个儿子,他的能力还是非常好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非常豪爽,对于蜀汉非常的忠诚。就算是战死也要和蜀汉共存亡。但是刘谌为什么杀了自己的妻儿却评价很高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关于刘禅是刘禅的第五个孩子,景耀二年(259)时,封号为北地王。在史籍上,针对刘谌的记载实际上 十分稀缺。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集结大臣审议,探讨到底是战或是降。一时间,大臣们纷纷议论,依照《三国志》的记载:"或认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认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守职,宜可奔南。" 谯周替刘禅仔细地分析时局,称南中蛮族趋利忘义,毫无忠诚可言,一旦曹魏用金帛、财女引诱他们,必然会对蜀汉反戈相向,若想依靠他们复国,无异于痴人说梦;吴国虽然是盟友,但势力远弱于曹魏,一旦蜀地失守,那么不久后也会被消灭。如此一来,投降吴国已是受辱之举,若吴国灭亡后再投降曹魏,则是二度受辱,倒不如直接投降曹魏为好。刘禅思虑再三,觉得谯周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放弃抵抗、选择投降。 就在刘禅准备向邓艾投降并献上玉玺时,皇五子北地王刘谌却赶来劝阻,声称城中兵马甚多,而且姜维已经全速赶来救援,若与魏军拼死一战,未尝不会击退敌兵。如果不能取胜的话,那么按照"汉贼不两立"的国策,他们君臣、父子理应自杀殉国,唯此才不会辱没昭烈帝(刘备)一世英名。 然而刘谌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并没有说动刘禅,后者以"诸王不得干政"为由,命人将儿子轰出去,然后派张飞之子张绍等人为使者,携带降表、玉玺向邓艾投降("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绶。"见《三国志·卷三十三》注引《汉晋春秋》)。 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出城投降,同时又派人晓谕姜维,命他向魏将钟会投降。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正式灭亡。就在刘禅率众投降的当天,刘谌跑到昭烈庙中痛哭拜祭一番,随后先将妻、子杀死,然后自杀,以示他们一家誓死不降的决心("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见《三国志·卷三十三》)。 跟贪生怕死、毫无气节可言的刘禅相比,誓死不降的刘谌真可谓有血性、有骨气,即使在兄弟辈当中,也再找不出第二个人。正因如此,刘谌自杀殉国后,蜀中百姓因为钦佩他的气节,便将其雕像放入昭烈庙中,与刘备、诸葛亮一起祭祀,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时至今日,在成都武侯祠刘备殿中依然留有刘谌木刻雕像,以纪念其自杀殉国、宁死不降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