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府在每年制定财政预算时都会安排一定的财政赤字,以保证下一年经济运行的整体环境平稳,及提供公共产品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而财政支出具有持续性难以削减,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财政风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财政赤字;财政风险;预算;经济下行 我国2015年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的赤字率达2.3%,财政赤字率虽然未达到警戒线,但是今年2016年我国的财政赤字率将会突破3%,而国际上公认的赤字率不得超过3%,负债率不得超过60%,我国的财政风险继续增加。如果,再考虑隐形赤字,那么我国的财政赤字将不止2%-3%。一旦经济增长衰退,在过度依赖赤字支出政策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出现政策困境。[1]财政赤字的过大将会导致财政资金的调度紧张,难以规范资金,专项资金被挪用等后果;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不到位使财政职能萎缩,很多地方不能保住工资、救灾、社会稳定等重点支出的兑现,甚至不能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 一、财政赤字给财政运行带来风险 (一)财政赤字长期存在,绝对量不断增加 财政赤字反映的经济实质是财政支出需要与收入能力之间的缺口。短期的财政赤字对财政安全、经济运行不会有太大影响。而财政赤字一旦呈现出长期化、经常化、规模不断扩大地趋势,会直接影响到财政安全和经济稳定,成为财政风险的一种最主要的外在表现。从1978年至2015年,中国有33个年份出现赤字。近十年来,财政赤字起伏变化较大,2008年以前财政赤字率较低,2007年更是出现财政盈余;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账面的财政赤字总体表现为,在1.5%左右徘徊,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15年更是达到了2.3%。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财政收支不平衡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实际赤字比账面赤字更为严重 中国的财政赤字基本出现在地方,地方财政赤字的比重要更高一些,近十年地方政府赤字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都在65%以上,2015年地方财政缺口高达67236亿元。与此同时,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存在大量由社会保障制度转轨和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而导致的未来或有支出;由地方政府债务而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因金融风险财政化而导致的未来政府支出;重大工程项目和欠发达地区战略性开发的投资而形成的"隐性赤字"。县级财政赤字状况不容忽视,财政赤字规模也有增长趋势,赤字县占全国县级单位比例由1985年的22%上升到1993年的63%,到2008年约为75%。 (三)结构性赤字难以消除 郭庆旺[2](2004年)在消除法和潜在产出法的基础上估算出了我国的结构性赤字,同时也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实财政赤字与结构性赤字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保持了一致,实现财政赤字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我国结构性赤字的变化"。 而我国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以投资为主,这就造成了我国财政支出的压力不断加大,财政赤字业不断的在扩大。因此,我国的财政赤字主要以结构性赤字为主。尤其是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财政赤字具有惯性难以消除。 二、赤字财政政策的国债风险分析 第一,我国的债务依存度逐年增加,这表明我国的财政支出过于依赖财政收入,将来在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正常的财政支出。第二,国债还本付息压力加大。2015年全年国债发行规模首次超过2万亿元,达到2.1万亿元,如果统一按照3年利率4.92%来估算,则一年的利息至少就是1033.2亿元。第三,国家财政隐形债务规模巨大,对国家财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中国由于国有银行、国有企业的存在,他们最终的债务负担也要有政府来负担。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国家的财政政策,以至于国家在制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地方的负债率。同时,地方政府负债增加后,会形成对资金的强烈需求,资金的供不应求会导致利率上升。而政府的收入也主要来源于税收,因此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企业和家庭的负担。再由于中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地方政府债务将主要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无疑会扩大我国的城乡差距。 四、赤字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分析 增加财政支出必然会出现政府同私人部门争资源、争人才、争市场现象,在资源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使原用于私人部门的资源,转而用于公共领域,减少了私人投资。发行国债后,在货币市场上会形成国债与公司债券等竞争市场资金的现象,私人投资会因为借不到资金而被挤出市场。另外,增发国债和扩大财政赤字都扩大了政府支出的规模,增加了政府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相应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削弱了企业和个人参与市场投资的竞争力,从而把企业和个人"挤出"了投资市场。李振跃[3](2014年)就用SVAR模型验证了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增加产出,但是对国内私人消费具有挤出效应。 五、赤字和国债引发通胀风险分析 把公债收入用于投资总得来说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如果把公债收入用于经济建设投资,投资效益高于由于公债投资所带来的货币扩张量,它又会抑制通货膨胀。[4]如果,央行在市场上大量收购公债,那么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将会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央行在市场上大量抛售公债,那么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将会减少,则会抑制通货膨胀。 (一)国债偿债率正逐步上升 国债偿债率是指一国国债的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它直接反映国债所引起的财政负担问题。这一指标反映了国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收入的适应度,指标值越低,说明该国的财政偿债能力越强;指标值越高,说明中央政府支出的相当一部分是用来偿还债务的,偿债能力越弱。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8%至10%。我国近十年来,随着政府赤字和国家债务规模的膨胀,加之我国债务的债期较短,还未付息支出负担骤然上升,国债偿债率正在逐步逼近警戒线。2011年至2014年分别为7109.53亿元,8445.02亿元,9737.65亿元,11104.40亿元。当前的国债运行正在步入借新债还旧债的高度债务时期,可用于国家建设性的债务支出比重逐步下降,而且投资经济效益不佳,这就进一步弱化和降低了未来政府的偿债能力。 总之,政府一定要在防范财政风险中起主导作用,提前做好防范,才能在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中做好准备,减少市场的震荡,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消费,将财政收支不平衡的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弗朗索瓦, 沙奈.金融全球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99. [2]郭庆旺, 贾俊雪.中国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估算[J].财贸经济, 2004, (6): 36-42. [3]李振跃.我国财政政策对产出与消费的影响--基于结构性赤字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4, (6): 58-62. [4]曹新. 赤字、国债与通货膨胀研究[J].当代经济学, 1995, (3):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