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专注分享成长干货,推动你的职场进化。 生活中有许多人忍不住靠优越感将自己锚定在某一个阶层,在他们看来,这个阶层以下的人都很"Low",自己就是比别人高贵。 然而,真正高贵的生活,是不需要用优越感来装饰的。太有优越感的人,往往是精神上的乞丐。 著名主持人孟非曾经说过一句话:"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力,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 而你总要为自己的缺见识和缺悲悯买单,或早或晚而已。 01:你的优越感仅仅来自于,没有温度的内心 我不喜欢太有优越感的人。与他们相处,前一刻是天使,后一刻可能是魔鬼。他们双重标准玩弄是非,背后藏着人性之恶。 我有个亲属,是某高校的教授,一直以来,我都很敬重她的学识,直到有一年见识了她通过欺负他人来垫高自己,才看清了她的嘴脸。 那年春节,他们全家回东北过节。正月初三,一群亲属在一起聚餐。等待上菜期间,教授热情洋溢地回复同事们发来的祝福微信。我看见她眼角挂着笑,声音又温和又从容。 春节期间留守的服务员不多,菜上得有点慢,教授很不高兴,阴沉着脸催了几次菜之后,勃然大怒。 她把服务员叫到包间质问,那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被她吓得一脸惶恐。 从菜品质量到服务质量,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到消费者权益,她引经据典,上纲上线,服务员只能不住地道歉。 但她仍然不依不饶,直到大堂经理出面道歉,赠送了两道菜才算了事。 大过年的值班,本来就不容易,还被客人刁难,服务员委屈得直抹眼泪。她恶狠狠地瞪了一眼:"哭什么啊?我冤枉你了还是委屈你了?餐具这么脏,擦一遍再端上来!" 一个电话打进来,她眉目含笑:"过年好啊,X院长……" 我的心猛地一沉,对她的敬仰荡然无存,媚上欺下,不可交也!几年后,我们之间共同的亲属去世了,我跟父母商议,这种人,此生不必往来。 现在的人们都喜欢谈"修养"二字,其实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不在于学问,而在于有没有一颗有温度的内心。 这个温度,不是表现在对权贵的恭谨上,而是看他是否能尊重和体恤弱小。 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会通过欺负他人炫耀自己的身份,他们平等地对待强者和弱者,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平视普罗大众。 02:但凡能活得让人喜欢,就别活得让人嫉妒 这些年,我见过了很多秀"优越感"的事,我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优越感,为此我经常反省。 我发现优越感通常会在两种情境下产生:一是想炫耀某种东西,不然憋得慌;二是通过踩别人来抬高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样和世界相处》一书中提到:我们与世界相处,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面对苦难人会有不一样的应对方式:主要是对优越的渴求和对自卑的抗拒。 自卑和追求优越是成对出现的。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有,不代表不缺,小时候没吃饱,一辈子都在意。 当人们受到挫折产生自卑的情绪之后,可以通过转化为动力实现补偿。这种补偿心理有时是好的,比如一些残疾人身残志坚,通过其他长处弥补自身生理缺陷,取得成功。 但补偿心理也有跑偏的时候,比如过度补偿。通过炫耀性消费或建构优越感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有次,演员田小姐上一档节目,她先是怼了在场的所有主持人,然后展开自己的话题:"但凡能活得让人嫉妒,就别活得让人同情。" 高晓松直接纠正她:"但凡能活得让人喜欢,就别活得让人嫉妒。" 阿德勒说:这种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 事实上,真正的自在和内心丰盈,是扔掉优越感,建立自信。 03:怎样建立自信,让愚蠢和无知走远 自卑感其实与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和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我的那位教授亲戚,童年家境极为贫寒,经常受同学欺负,她成年之后的强悍不过是对自卑感的掩饰。 一些童年被父母忽视或冷漠对待的孩子也容易产生自卑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被爱的。 自卑感带来的大部分怪异行为,归根到底都是因为缺爱。时过境迁,童年的事情没办法改变,但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 阿德勒认为,人追求优越感有两种,一种是追求个人的优越,一种是与社会共生的优越。 追求个人的优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打压别人来获得优越感,通过炫耀来获取关注。比如炫富。 追求与社会共生的优越才是真正的优越。再牛的个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所有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基础上的。 追求与社会共生的优越强调的是对比过去,发现现在的自己有进步,对社会有贡献。对比别人时,是对标,即发现自己与优秀的人的差距,不断进步,缩小差距。 人,只有意识到与社会共生的重要性,才能通过真正的成绩去建构自己的自信。 莎士比亚曾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中毁灭了自己。" 真正内心丰盈的人,从不炫耀他所拥有的一切。他们收敛锋芒,去体恤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才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