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如同笔者曾经所写,一个乱世,一个人命如草芥的世界。而在这样的乱世中,英雄尚且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至于女子,姑且不论其能有多少展现的机会,哪怕仅仅是为世人记住,那又能有几个女子会被世人真正的记住呢?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曾经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在这个时代中出现的女子,曰貂蝉,当然,世人能记住的,还是因为她的美丽,所以后人更是以"闭月"来夸赞貂蝉之美。但终究,历史中并未真正记载过此女子,所以,假的终究是假的。 但,在那个时代,虽然的确没有貂蝉,然而在历史中,却还是真实记载了一位堪比貂蝉的绝世佳人。这位佳人,便是魏文帝曹丕之妻,魏明帝曹叡之生母,魏文昭皇后,甄宓。 当然,说起甄宓的这个名字,估计很多熟悉历史的人,都会说这其实不是魏文昭甄皇后的原本名字,但,是与不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虽然,从理性上讲,笔者确实应该称呼她为甄氏,而历史中也的确没有真实记载过她的真实名字,那个宓字,也是取自曹植《洛神赋》中的宓妃之名号。但,终归,甄宓这个名字,确实是人如其名。故而,笔者下面的内容,便依然用甄宓来作为她的名字进行描写。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以上,就是历史中关于甄宓的最真实记载,她,出身名门之后,其出生时家世虽然不再显赫,但其父仍然是上蔡令,故从小甄宓的生活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如《魏书》所述: 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可以说,甄宓的出生,其实是很不平凡的,如上文内容,甄宓出生后,仿佛就是这世间的天然一块碧玉一般,每到晚上,便犹如身上披着玉衣,耀眼非常,为当时之人所惊奇。而再加上懂面相之术的刘良以"此女贵乃不可言"的话语说之,甄宓传奇的一生更是由此开始。 甄宓此女,从小便是异于常人,八岁那年,本来八岁的孩童都是特别好动的,但惟独甄宓,却是异常成熟稳重,如上述历史记载,当旁人都被外面的骑马之人所吸引观看,却唯独甄宓以非女子所观之物而拒绝去看,不得不说,单看其小时所言,也确实能断定此女日后必是不凡。 九岁,甄宓开始学文,但却依然不如常人之女一般只是略微粗学,反而是极其喜欢读书。由此,其兄长还笑骂道:"你这小丫头,应该是去学习女工,怎么还天天这么喜欢读书学习,难道是想当一名女博士吗?"而在这里,笔者对于甄宓的回答,却是最为喜欢的,如甄宓所言:"听闻古代之贤女,喜欢用读书学习古人之成败故事,以用来警戒自己,如此,不读书,怎么能明辨是非呢?" 客观的说,甄宓所言,真是句句在理,咱就先不说古人,就论现今之人,现今之女子,虽然空有远超古代之文化氛围和学习条件,但又有几人能有如此之见识呢?为何要读书,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除了让我们获得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资本,难道不还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明辨是非,清晰自己要做的事吗?如此,在这里,笔者确实要为甄宓点赞。 事实上,甄宓的读书学习也确实没有白用功,如史书记载: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没过多少年,东汉末年,黄金大起义,天下大乱,饿殍遍野,一个黑暗的时代已然来临。而所有百姓也都在卖掉自己珍贵之物以求获取食物充饥,恰在当时,甄宓家便存有大量谷物,且在此之时的甄宓家里,是由其母亲当家,而其母的做法则是趁着百姓们贱卖自己的金银宝物,用谷物大量进行换取,从而为自家的富贵再上一层。但是,甄宓却用自己的一番话,为那个惨无人道的世界里添上了一点光彩。甄宓对其母如是说:"今天下已然大乱,人人身不由己,而你去大量购进宝物,殊不知匹夫无罪,怀璧为罪的道理。既然附近百姓皆饿,何不开仓放粮救济他们呢,如此既能保全自身,也能周全他人,还能为自己家积累一点百姓恩惠,如此何乐不为呢?"当然,其实更重要的还是甄宓的家庭毕竟是名门之后,所以听完甄宓所言,其母自然是再无拒绝之理,由此,甄家便广散粮食,也算是为那个乱世,救下了一些人。 饥饿,尤其是那种饿殍遍野的大灾,在笔者的印象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电影《1942》中的那副场景,说是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也是绝不为过。时逢乱世,不说仗势欺人,就是能保全自己,也是真正的不容易了,然而甄宓却用自己的见识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双赢的道理。故而,每次读到甄宓的故事,笔者都在想,若是当年周边的那些地主豪强们也能皆都有此等胸怀见识,又何至于到后来的那副下场呢? 十几岁的甄宓,其所言,其所行,虽然依旧年少,却样样在理,而如此之佳人,难道不才是真正的乱世佳人吗? 而关于甄宓,还有一件事,则是记录在了《魏略》中: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乱世中,死人是正常的,也包括甄家这样的名门,十四岁之时的甄宓,便遭遇了其二哥甄俨死去的现实,之后,甄宓其深知她二嫂的不容易,故事事照料其嫂,然而其母却特别严酷,尤其是对待她二嫂,所以,年幼的甄宓便非常不满,并数次告诫其母道,自己的二哥不幸早死,可怜嫂嫂孤苦一人带着一子,何等不容易,你又何必要难为她呢?难道不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女儿那样对待嫂嫂吗?其母自知理亏,便从此与其嫂和气相处,不再以严酷对之,而其家庭也是更加和睦。 总之,年幼的甄宓,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但终归还是较为平定,然,如此佳人,由岂能真正如愿就此安定下去?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如此佳人,其长大之后,却是历经坎坷,先是被袁绍次子袁熙所娶,但奈何乱世之中,城头变幻草头王,谁都无法预料明天是什么。这不,官渡之战,袁绍大败,袁氏一族就此衰亡,而袁熙更是不会在乎甄宓的下场,只顾自己逃命去了。到后来,可怜的甄宓便又被曹丕所抢,且为曹丕生下了一男一女,而那名男孩,便是之后的魏明帝曹叡。而对于甄宓关于她的前后两位丈夫的感情,只能说,乱世之中,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如此美丽的佳人,又岂能真正左右自己的未来呢? 不过,说到甄宓的最后,终究,还是要引起那两大历史公案。 其一,便是曹植所写千古名篇《洛神赋》到底与甄宓有没有关系?其二,甄宓到底是被曹丕赐死而亡还是因病去世? 笔者也不是什么大才,更没有其他更加确凿的证据,所以,自然也无法真正辨识。但,笔者始终坚信一个道理,无风不起浪,虽然主流观点都认为甄宓和《洛神赋》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有没有关系,恐怕就只能问曹植本人了。 而与其相信曹植是为一个莫须有的洛神而写,那么笔者本人,则是更愿意相信曹植正是为这么一位千古佳人所述: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是啊,如若真实的甄宓果真没有此等天人般美貌,那何以两嫁其夫而无人嫌之?何以能成为一代贤后而无人损之?何以其子更是能够顺利登基为帝呢?难道那个时代的人们真的对于女子看的如此之开吗? 既然果真是如此美丽之佳人,又岂能不为曹植所动呢?故曹植虽然限于礼法不能直接描述,但为何不能借用洛神的名号而写呢? 再说甄宓的结局,虽然正史《三国志》中是说甄宓是因为失宠而说了不该说的话,才遭到曹丕赐死,但是,根据前者甄宓曾经的言行,笔者是不相信之后的甄宓会成为那个样子,所以,不论真假,笔者都更愿意相信另外一个结局: 魏书曰:有司奏建长秋宫,帝玺书迎后,诣行在所,后上表曰:"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玺书三至而后三让,言甚恳切。时盛暑,帝欲须秋凉乃更迎后。会后疾遂笃,夏六月丁卯,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 诚然,这段话中讲的这个事实,是被《三国志》编写者陈寿删掉的话,但是又被后来裴松之加进去的,且虽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是加入了这段话,但是裴松之本人却也是不信的。总之,绝大多数人,不对,应该是所有认真读过这段历史的人或许都不会相信甄宓是这样的而死的,所有人相信的,应该都是甄宓是因为失宠吃醋而被曹丕赐死的。 但是,笔者却依然相信,甄宓就是病死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或许觉得甄宓吃醋是应该的,但是笔者以一个现代人看来,并从甄宓曾经的言行看来,甄宓绝对不会如同一个寻常妇人一般。且本身那时的甄宓也已经上了年龄,又岂会因为那些事而吃醋呢? 然而说再多,也终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甄宓,这位佳人,只能说,真的可惜了。 相关人物 魏国:曹操、郭嘉、曹丕、曹植、贾诩、司马懿、张辽、徐晃、典韦、许攸、荀彧、夏侯渊、荀攸、许褚、司马昭、夏侯惇、曹爽、张郃、程昱、于禁、曹仁、杨修、邓艾、马岱、曹真 蜀国: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刘禅、黄忠、马超、姜维、魏延、刘封、关平、马谡、庞统、徐庶、乐进、黄月英、蒋琬、糜芳 吴国:孙策、孙权、周瑜、陆逊、太史慈、甘宁、小乔、孙尚香、吕蒙、鲁肃、大乔、周泰、顾雍、丁奉、黄盖、诸葛瑾、张昭、凌统 其他:吕布、貂蝉、董卓、刘表、袁术、水镜先生、陈宫、张角、袁绍、公孙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