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徐思云+张学朋
  摘 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经济发展、产业调整的必然结果。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生产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高效益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存在诸多问题,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相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农村人均土地资源的多寡与劳动力转移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村人均土地资源越多,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规模越小,速度越慢。反之亦然。总体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点:
  (一)从时间上看,存在周期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即他们既务农又务工。在农闲的时候他们离开土地,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及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虽然在城市务工,但却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农忙的时候他们又会返回家乡,从事农业劳动。农事活动的周期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周期性。
  (二)从空间上看,以就地转移为主,但异地转移逐渐增多。90年代以前,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是就地转移。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一方面,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巨大吸引力;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
  (三)从就业类型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劳动力需求量大、技术要求低的第二、三产业上。
  (四)从流动类型上看,农村劳动力逐步实现从个人流动向家庭流动转变。以前,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以成年男性为主,但现在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比例大幅上升,农村劳动力逐步实现从个人流动向家庭整体流动转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就业结构;有利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较差。调查显示,近70%的外出农民工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接受的专业培训较少。受限于劳动力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他们的就业范围较窄,只能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低的体力劳动,薪资水平往往也较低。很多年龄偏大的农村劳动者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又被迫完全回到农村务农。
  (二)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下降。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度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但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遇到诸多困难。无论是苏南模式,亦或温州模式,在国际大环境和国内产业调整双重作用下,发展受到影响。这就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更远、更发达的地方转移,增大了转移的成本。
  (三)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虽然现在中小城市的落户政策已大幅放宽。但户籍制度的存在还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尤其是新一代的农民工,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完全转变,户籍制度增大了他们转移的成本。
  (四)土地制度的制约。家庭经营、分散经营的土地经营模式,不符合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的制度还不健全,保障措施还不到位使得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还不能真正意义上完全摆脱农业劳动。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农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科学引导,确保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实现。
  (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接社会需求和当地的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要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体系,探索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广泛参与的培训机制,让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接纳能力。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鉴于我国大城市的"大城市病"较为突出,中小城镇应该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市场。中小城镇落户门槛较低,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市民化"。国家应该加强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业提供便利。
  (三)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减少城乡差别。长期以来,我国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户口捆绑的社会福利进一步放大了不同"户口"间的差异。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尤其是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社会待遇,要让不同户籍的人享受无差别的社会福利。户籍制度的深入改革,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便利。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后顾之忧。很多农村劳动力不愿意真正放弃土地,根源在于对外来生活的担忧。他们认为,一旦出现问题,土地将成为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进一步完善包括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消除后顾之忧。
  (五)健全土地经营流转制度,让农村劳动力真正离开土地。要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健全土地经营流转制度,通过流转,让农村土地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拥有土地但不在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离开土地。
  参考文献:
  [[1]杜吉国,侯建明,魏旭东.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1期。
  [2]刘洪,张玉肖.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当代财经,2003年第7期。
网站目录投稿:宛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