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后盾单位和帮扶单位的真情扶持下,通过积极团结全村干部、党员群众,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我县探索性的一些做法获得上级的肯定。具体来说,产业扶贫主要在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经验做法 (一)加快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把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和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脱贫质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供认定32个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含易地搬迁户)610人就业。 (二)建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因地制宜以"农民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把致富带头人融合"帮群体"带动贫困户参与种养殖业,产业发展品牌。全县涉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73家,覆盖全县47个贫困村(包含5个新增深度贫困村),每个贫困村都成立1家以上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比例超过20%,贫困村比例为100%覆盖。自2016年以来扶持产业项目134个,共投入资金4539.9933万元,涉及贫困户9035户;兑现产业发展以奖代补资金1733.3804万元,涉及贫困户6886户,涵盖了全县所有"5+2"特色产业及贫困村"3+1"特色产业。例如,在烟竹村成立了资源县天尚蔬菜种植合作社、资源诚信有机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资源县两头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白洋坪有机蔬菜基地、烟竹天尚蔬菜种植基地和烟竹村两头黑生猪养殖基地,村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建有机蔬菜基地面积120亩。绿色无公害、生态产业种植面积1100亩,新增种植水果基地面积100亩,"两头黑"合作社带动养殖600多头生猪。带动和参与种养殖贫困户217户,779人,其中:参与资源天尚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14户,446人。参与诚信有机蔬菜种植有限公司103户,333人(以种代养)。计划发展土猪养殖存栏900头以上,土鸡8000羽以上。 (三)着力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致富带头人,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目前大排查统计,我县共有141名致富带头人,42个贫困村每个村都有3名以上创业致富带头人,5个新增深度贫困村中白石村、脚古冲村只有2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其它3个村都有3名以上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了一批能力强、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作用。 (四)出台了相关产业扶贫政策。通过强化资金投入,突出政策激励,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发展产业资金缺乏、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出台《资源县2019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2019年安排2360万元用于产业开发项目建设。《资源县2019年产业化扶贫以奖代补实施方案的通知》。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进行补贴,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产业,在2019年第一批中安排了474.2万元用于产业以奖代补,涉及贫困户800户2800人。《资源县发展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对全县42个贫困村加5个深度贫困村采取资源开发、股份合作、项目带动、服务创收、资产经营等5种形式,扶持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五)创办种植养殖农业技能培训班。为了提高贫困户种养殖技术,组织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指导专家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养殖种植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家庭收入。开展广播、电视、媒体、进村入户、指导农民等多形式开展培训,共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10余期,培训农民2.4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受益人数达5.8万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原因 (一)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烟竹村地域属于半山腰上,种植土质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下,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对产业扶贫工作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宣传、引导贫困户发展力度不够,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由于极度贫困村属于少数民族集中区,思维受传统思想影响,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 (二)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与效益偏低。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产业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见效需要时间较长、市场相对较远而且风险相对较大,只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更大。但在极度贫困村,政府与农民的投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都非常有限,导致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对山区农民的扶贫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全县贫困村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分类指导,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区域发展、规模发展,致使我县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不少贫困村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贫困群众自身的单打独斗,特色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目前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烟竹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占比看上起来达到90%以上,但有不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奖补资金就会亏本,根本不图产业长远发展。对贫困户生产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得不够,没有专项培训经费,虽有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但该项目针对的是职业农民,贫困户基本上达不到职业农民要求,不在政策培训范围内。举办了几期贫困户生产技能专项培训,但覆盖面很低,满足不了贫困户的需求。 (四)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强。发展特色产业,产品必须进入市场,以合理的价格销售,才能获取效益并维持"再生产"。耕地差异大、分布散,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小,生产规模有限,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使发展产业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社、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烟竹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紧紧靠几家合作社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一些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近二年,我们县对一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没有奖补政策给予支持,影响了他们自身发展壮大,更影响了他们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 (五)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烟竹村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建设主体缺乏人才,二是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山区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山区乡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对较少、较弱。而农业服务部门近年来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 三、建议与对策 (一)凝聚扶贫共识,形成攻坚合力。对产业扶贫工作要在定位上更准,站位上更高,认识上更深,抓产业扶贫,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二是抓好谋划,立足产业这个脱贫之基,统筹谋划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工作布署,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三是抓好调度,通过召开调度会、定期通报、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抓好协调,对于产业扶贫推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争取各相关部合支持与配合,形成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做强特色产业。山区贫困农民投入有限,但发展产业不能搞"无米之炊",因此必须加大对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将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将项目资金向发展产业倾斜,同时,要积极想法设法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销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贷款便利,充分发挥和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问题。一是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问题,支持群众广泛参与,扩大产业的辐射面,进一步壮大产业;二是支持土地有序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由分散化、兼业化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产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三是支持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加工转化增值,延伸产业链条、延长销售时间、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业效益;四是支持新一代农民利用"互联网+"等农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进一步拓宽山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只有将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增效",才能带动更多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三)创新发展方式,扩大产业覆盖面。一是总结推广《精准扶贫三十六计》,拓宽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创新脱贫新模式,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结合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盘活贫困家庭资源、资产和资金,让贫困户有更多的稳定增收渠道。三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引导贫困户将承包土地、林地、水面经营权等以折价入股、租赁方式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的财产性收益。 (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山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是山区未来农业的主体,也是山区农业的希望。他们虽然不属"贫困户"范畴,不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但他们身处基层,扎根群众,对其它农民脱贫致富起着极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今后农民培训的重点,要放在这部分人身上,要充分发挥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接受能力较强等优势,对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农业理念创新的"先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与"桥梁",成为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与"带头人"。 (五)建好合作组织,促进"抱团"发展。抓好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是提高新时期农民合作化程度,解决发展特色产业距离市场远、产品销售难的有效途径。目前成立的很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其作用虽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很多农民已逐步意识到,发展特色产业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今后工作的重点,一是对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规范和管理,将支持重点放在与广大农民联系紧密、运作良好,尤其是能够真正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上,将有名无实的"空头"合作社、家庭农场逐步取缔;二是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创办新的农民专业、家庭农场等合作组织,使农民在发展产业时能够通过"抱团合作"方式减少投入、规范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三是支持农业企业壮大发展,发挥农业企业在产业脱贫中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六)建设人才队伍,搞好产业服务。要结合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建设梯级人才队伍。一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深度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提升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做好农业技术人员结对帮扶工作,加强督查和考核。五是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技推广补助等项目,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试验示范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林简单实用技术及产业经营知识培训。充分发挥"菜单式"产业扶贫手册的指导作用,帮助贫困户按照菜单选择产业项目,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