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利用艾灸使自己长命百岁,他的保健灸主要是针对两个穴位,一个是有"人体小太阳"之称的"足三里穴",一个是今天我们将详细介绍的"膏肓穴"! 艾灸圈里流行这么一句话:"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实在《针灸问对》中的原话是:"若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干",这足以说明了膏肓穴的重要性!孙思邈曾经称膏肓穴无病不治,极力提倡将其纳入保健穴位之一。那么,这个膏肓穴究竟有没有那么神奇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膏肓穴的来历: "膏"原意为脂肪,"肓"为心脏上与隔膜下之间的部位,"膏肓"的原意就是心脏与隔膜之间的脂肪。那么,这个词语是怎么与"病"相关了呢? 关于膏肓二字,我们听到最多的当然就是"病入膏肓"一词,这个成语源于《左传》的一个典故:晋景公患病,秦国的医缓前去瞧病,医缓见状直言:此病在膏之下,盲之上,药力够不着,针灸达不到,所以没救了...... 没过多久,晋景公就驾鹤西去了,这病入膏肓一词就这么流传开来了。几百年后,孙思邈对这个典故评论到:当时人医术较拙,没有办法找到这个穴位,若灸之,景公可得一命!而他所说的"这个穴位",就是膏肓穴! 膏肓穴:大病、重病、久病必灸之穴! 人的气受阻会形成"小病",也叫初病;初病久久不能痊愈会导致病入经络,导致经络受阻;若经络经常淤堵则会造成淤堵在体内凝结,从而形成大病、重病、久病,很难痊愈。每种症状需要灸治的穴位不尽相同,但只要是病到深处了,就一定要就膏肓穴,因为膏肓穴是将体内最底层的各种淤堵排出的关键穴位。 因为这个穴位位置特殊,针刺的话容易导致气闷,按摩的效果也难以刺激到穴位处,所以只能用艾灸的方法来进行,而且灸量要尽可能的大!温度也要尽可能的更高!毕竟是针对较深层的穴位,所以针对这个穴位要"精准、量大、温度高"! 膏盲穴:灸的时候要注意! 因为灸膏肓穴的时候要求量要大,一定要确保灸感在这个穴位结束才停灸,所以灸这个穴位时要配合着其它的穴位一块进行,防止造成火气堆积。比如我们熟知的气海穴、足三里穴,与膏肓穴搭配艾灸即可以泻火,也能够散风逐湿。 既然需要重灸,那么需要多长的时间呢?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灸感消失的时间当然不一致,一般来说在30-50分钟之间。搭配穴位的时候,可以几个穴位一起进行,频率是每天灸1次!(保健需求时,艾灸的频率可以降低) 和足三里一样,膏肓穴也有年龄的要求,如果是保健需求的话不应低于20岁。因此,年幼孩童尽量少灸膏肓穴,可能会造成上焦的"过热"。 最后说一下膏肓穴比较常见的搭配穴位灸法: 搭配尺泽穴、肺俞穴,可以治哮喘; 搭配足三里穴、膈俞穴,可以治盗汗、劳热; 搭配天突穴、大椎穴,可以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穴位的介绍与位置查找方式,都在文末的"了解更多"链接,欢迎来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