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推动力。任何一门课程,如果学生对它不感兴趣,即使老师教学再认真再努力,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徒劳无功。新课标强调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操作?本文所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标;教学探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中外教育家的教导,异曲同工,都说明一个道理: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催化剂和发动机。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非智力因素上狠下功夫。这样,课堂效益才能事半功倍、教学成果才能心想事成。 一、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教学的一种弊端。"做中学"是教育家杜威重要的理论之一。知识并不是通过老师简单的教学和学生的机械记忆就可轻易得来,而是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感悟交流、讨论质疑、实践探索和不断的猜想归纳中逐渐获取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教学过程应重在"做",注意"做"。只有学生亲自去做,认真多做,就可通过"做"体验到做的乐趣,经加知识的探究过程,掌握它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走向,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把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或所面临的自然现象与化学知识联想起来,分析它,研究它,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具体的正确答案,把学化学变成用化学,变被动学生为探究性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化学探究性学习必须经历过如下几个基本过程: 1、收集资料。即利用查阅课本、图书杂志、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化学信息资料。 2、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材料。 3、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时,可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归纳出它的物理性质。通过学生自做的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系列性质实验(学生从二氧化硫中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品红溶液),然后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促使紫色的石蕊试浓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什么使品红褪色了,加热后为什么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老师要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斷地探究知识的奥秘,体会到探究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这就是素质教育灵魂之所在。 二、创新化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性、白觉性、创造性;重视教育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或时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 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养成; 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空间,为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时机和条件。 课堂上要注意"师生易位"是新课标的另一个特点。实验课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自上台动手做演示实验,教师则可一旁观察学生实验操作,并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不足或错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习题教学中,要发挥"能者为师"理念,让"能者"当小老师,运用自己率先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帮助其它同学分析、答疑、解难,成为学习中的主人。 如何创新化学教学方法?如下几点应该是最重要的。 1、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遵循"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原则,从听课、实验、观察、提问、记忆、总结等多方面指导学生。例如,在海洋中元素——氯这一节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钠投人水中后浮在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且会燃烧,发出噼啪响声,证明钠跟水反应所产生的系列性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听、看、记、问、想,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绐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要求学生每人都有一本"错题集",记下平时作业及考试中的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并逐个订正; 到下次考试前,再拿出来翻翻、看看、想想、做做,提高对错题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证明,学生有了"错题集",考过的内容就不容易再错了,这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益。还要求学生每天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间题,改进学习方法,以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为开阔学生学习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老师应常组织学生对一些化学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例如学习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老师可设计一个探究式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下列溶液中:①紫色石蕊;③FeCL2溶液;③Na2CO3 溶液;④AgNO3溶液。注意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先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然后再组织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效果较好。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讨论探究中,学生各抒己见,还培养了表达能力。在归纳总结过程,还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实践证明:实施新课标后,就像春风吹过大地,师生青春焕发,讲台绿了,课堂活了,教学成绩,蒸蒸日上,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