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派人物画"崛起,影响深远。浙派人物画中,李震坚、周昌谷、顾生岳、方增先、宋忠元被尊称为"开山五老"。2012年 9月15日,顾生岳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5岁。现在,前三位都去世了。 顾生岳,历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协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是画家,又是教师、学者。其工笔人物画古朴凝重、高简大气,其速写用笔洗练、形神兼备,闻名艺坛。 1983年,针对当时工笔人物画创作刻意求似、求全、求细之风,他写了《漫谈工笔人物画"写意传神"问题》,强调抒发自己的性灵情操和审美要求。在速写教学中,顾生岳强调速写传神要则:情(移情)、意(立意)、活(活画)、速(画得快),这四字诀是现在美术院校速写教学的实践要求。1996年出版的《工笔人物画探》,则是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域中重要专著。 顾生岳原本修习西画,工笔人物画师资严重匮乏,顾生岳虽酷爱意笔人物画,还是教起并复兴工笔人物画。 代表作:《红衣少女》、《维族长老》、《少女与大佛》、《金丝雀》、《黄金冠》、《阿訇》、《弘一法师》、《宋庆龄像》、《走进印第安》、《飞虎将军陈纳德》等。这些作品,一改工笔画纤细浮薄的积习,追求古朴、厚重的审美格局。美术史论家邓白评价其绘画特点是"工而不板,细而不纤,谨而生动,平凡而精奇,无一笔苟下,无因袭陈套,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顾生岳的自我要求:简、厚、静、神——在单纯中求丰富;努力探索高简朴厚德艺术境界;塑造宁静、净化的艺术世界;揭示人物神态和本质的美。 顾生岳虽出生在舟山,但其祖籍是在宁波大碶,那里有着他童年时期的记忆。顾生岳曾说,"我是7岁时第一次去镇海,记得当时有一家卖门画的店铺,挂满五颜六色的图画,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的‘美术展览,让我赖着不想回家。"故乡的景象就这样渗入孩童的记忆,并一直伴随顾生岳的艺术人生。 受时代潮流影响,顾生岳早期多钟情于场面宏伟的作品。《春临东海》是其典型代表作。从熟悉的题材下笔,含有太多故乡意象。《春临东海》画面宏伟壮观,图中大小船只无数,船帆层层叠叠;船上人头攒动,众人都在忙碌之中观看"春节慰问队"的文艺演出。全画洋溢着一种喜气洋洋的氛围。上世纪80年代,顾生岳还创作了一组《童年组画》,他把很多当时的生活场景表现在画纸上,"其中有舟山的渔港、渔船和镇海的民风、习俗"。解释组画之二《二月春风》时,顾生岳说:"骑在爷爷背上,手拿风车,迎着二月春风,眼前是一片团团旋转的五色花环,真是童年一大赏心乐事。简练的造型,五彩缤纷的背景,渲染出爷儿俩内心的快乐。"对家乡情有独钟的顾生岳,还深入到家乡的历史取材,为家乡先贤画肖像,如《沈光文肖像》、《贺知章肖像》等。 顾生岳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抑或选入典集。他出版有多本个人画集、美术理论著作、多篇学术论文等,对艺坛影响甚大。 尽管因夫人早逝、子女都在国外,顾生岳的晚年生活并不如意,深感寂寞,但仍不间断对艺术的关心。在最后的日子里,老人口中常常念叨的还是,"如何能把浙派人物画搞得更好。"正如顾生岳学生所言,他已与速写及工笔人物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情缘不但伴随了他数十年的艺术人生,也影响了几代画家的艺术态度和艺术创作。 在学生们的倡议和操持下,2012年年末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了顾生岳先生的首个大型个展,遗憾的是老人已无法亲眼见其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