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方案"圆梦计划"中,要求推荐的农村对象家中三代无大学生,这一做法引发争议。记者发现,今年名校自主招生政策跌宕,先是盛传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约""华约"自主招生联盟散伙,继而又有北大要求推荐生"孝"字为先,不孝不能推荐。 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走过8年,对高考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近两年每年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有学生反映变化太快已经让他们无所适从。 "三代无大学生"有赞有弹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布了"校长推荐计划"以及"圆梦计划"。"圆梦计划"主要面向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成绩优秀的农村生源,推荐人须满足"家庭三代无大学生"的要求。这一推荐条款随即遭人诟病,被指"太雷人"。 记者采访了几名在高校就读的农村生源学生,他们认为该政策对农村学生有利。 "我们的英语水平和见识面肯定不如城里学生,如果按照同样的标准根本无法竞争。"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小杨告诉记者,他赞成人大的做法,这样能给老家村里的学生更多发展机会。 也有学者指出,三代没有大学生并不一定就是贫困家庭,也有可能是官宦之家。"三代没有大学生也有开砖窑的富豪。如果人大是出于公平考虑提高寒门学子的录取率,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弄巧成拙把真正的贫困生排除在外?" 另外,也有网友认为这样的政策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广州市109中学校长张仲庆认为,要求"三代无大学生"的条件太极端,看似保障了农民孩子的公平,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 自招花样百出师生难适应 近期是名校陆续公布招生计划的密集期,人大自招方案不过是刚刚公布的第三所名校的招生计划,对于瞬息万变的自主招生政策,广雅中学的高三学生小李直呼有点难适应。 自9月份开学以来,小李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参与自主招生。他心仪的高校是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如果不参与自主招生,估计高考时自己的分数可能会差一点儿。如果参与自主招生,就意味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竞赛题。 小李曾向去年参加过"北约"自主招生联盟(包括北大、北航、北师大、南开、复旦、厦大、港大)的师姐取经;不久却在班级阅报栏上看到,自招联盟有可能取消的消息,这让他更加纠结是否参加自主招生了。最近陆续看到北大、人大的自招方案后,他感觉有点乱,只能暗自希望复旦的自招方案没这么复杂,考试科目能少一些。 如今在华师附中,学校专门为优秀生组织的"模拟面试"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华师附中超过一半学生都会参与自主招生,学校为此特别开设了面试技巧课程。一些学生坦言被这些方案"搞烦"了。 高二曾参加师兄师姐校长推荐制现场选拔的刘同学称,"去年北大推荐制坚持要综合素质过硬的全才,今年又说可以招收偏才怪才,这样我们在备考时很矛盾。自荐书、面试介绍时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准备才能投其所好。" 老师们也很尴尬。"自招联考学校的推荐表迟迟不发,好的高校有时很难派到合适的学生手上。而且,第一次联考次序太乱了,作为中学,连招考方法、报考志愿、录取招生的规矩都并不清楚。" 广雅中学教务处主任何智说。 反思 自招是掐尖抑或保障公平? 2003年起,我国启动自主招生改革,开始探索多样化人才选拔和培养。4年后,复旦和交大又在上海进行了"面试说了算,高考作参考"的自主招生新探索。去年,自主招生又有了新动作,高校结盟抱团招生,成立了以北大、复旦等高校为首的"北约",和以清华、人大等高校结成的"华约"。高校联盟自主招生俨然升级成为"小高考"。 在自主招生不断探索和演变的同时,考生和学校备受压力和"小高考"过重的负担。今年2月自招联盟考试,有高校一天考七科,考生反映"考到晕"。有中学老师甚至认为,过重的负担给一些失利的孩子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还要安排班主任为参加自主招生却未能获加分的孩子作心理辅导。 考生有压力,状元也不例外。去年广东高考文科状元赖琦玫,一开始通过自主招生被清华录取,后来香港大学校长推荐计划又向其抛来橄榄枝,两校互相"掐尖"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最终她选择了香港大学。 今年,自主招生又盯上了农村生源,几乎每所高校对其都有倾斜。"今年以来,高校农村生源逐年下降受到广泛关注,出台这样的政策是相对公平和合理的。"广东实验中学党委副书记姚训琪说。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大学的面子工程,各种计划貌似是大学做了多少创新,但有多少贫困学生能得实惠仍然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