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8岁的孩子当博士带,这脑洞开得足够大。上个月,38岁的博士生导师周庆干了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给儿子和儿子的三个小伙伴办了一场为期5天的"培训",用带博士的方式带孩子们玩了一圈。(7月13日重庆晨报) 时下,许多家长望子成才心切,从孩子进幼儿园开始,就忙着报各式各样的"兴趣班",请各种各样的老师,让孩子学知识、长见识,就怕输在起跑线上。这位教授培养孩子的方式,想来令不少家长羡慕不已。从效果来看,短短5天的"培训",就貌似让孩子脱胎换骨了——思维导图能够把几十个逻辑关系理清楚,论文的词句之间有逻辑,格式上有摘要、正文、引文、鸣谢等,有板有眼。 诚然,这位教授"培训"孩子的方式确实非常有创意,对素质教育也不无启迪作用。但是,把孩子当博士带,从某种程度上讲,跟当下一些培训机构打出"培养超常儿童"之类的旗号并无二致,而这种带有"神童化"教育色彩的另类举措,或许正是吸引人眼球的地方。相关调查表明,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比例都非常低,九成以上的儿童是"正常"的孩子。可以想见,要把"正常"孩子培养成"神童",恐怕就只能是拔苗助长式的超常培养了。 其实,从这位教授进行"培训"的过程也不难看到,诸如选题、查资料、实地调研、论文、PPT、思维导图等,恐怕非大多数8岁孩子的智力所及。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生命的灌浆期和发育期,为他们加持这些对于某些大学生而言也不轻松的"重任",显得有些过于超前了。 至于报道中所说的孩子表现"有板有眼",在笔者看来,是因为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你一步一动教他们怎么画,他们大都能按照你的"模型"画出同样漂亮的图画来。如果排除传说中的"天赋异禀"这一因素,孩子们的"有板有眼"极有可能是按照大人所提供的"模型",一步一动地"套"进去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所学东西的增多,这样的"模型"恐怕就会被更多"模型"所覆盖了。 从更大范围来看,对于大部分"正常"的孩子而言,如果脱离孩子特定阶段的心智实际和成长天空,盲目超前"培训",甚至让孩子学习那些不感兴趣,超越其心理和情感诉求或智力所不及的东西,尽管在成人的辅助和诱导下或许也能学得快,但其实也忘得快,而且还可能激发孩子的厌倦和抵触情绪。 这样的超前"培训"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脱离了孩子天性,不仅难以达成预期,甚至还可能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对于"把孩子当博士带",还是应慎思明辨,不宜盲目尝试。孩子的培养等不起,但也急不得,还是应当遵循教育规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