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你说话的方式决定你未来年的层次


  同样是陈述方案,为什么有人能语言精炼,层层递进,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人却拖泥带水,事无巨细,照本宣科,说了半天也不知道想说明什么问题?
  职场中,虽说我们不会因为一场好的汇报或一次好的陈述而立马升职加薪,但因为一场糟糕的表达而失去晋升机会的情况还是蛮常见的。
  既然表达如此重要,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可寻呢?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作者:周言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1350××39×78,假设这是你的手机号码。
  我们第一次见面,要交换手机号码,请问你会采取以下哪种方式告诉我?
  135-0××3-9×78
  1350-××3-9×78
  1350×-×39×78
  1350×-×39-×78
  ……
  到底哪种才是最好的方式呢?
  其实都可以,比较常见的是第一种。
  有趣的是,虽然你我的手机号码都是11位,但通常我们都不会将11位数字一股脑地告诉对方,而是会采取分段的方式。
  更有趣的是,并没有谁教过我们要分为几段,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将它分成三段,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好记。
  为了能够记住,我们的大脑赋予了这些数字某种秩序。从无序中寻找某种秩序是人脑的本能。
  所以,在表达时,如果需要听众理解并记忆某些信息,就有必要将这些信息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
  如何组织呢?
  一个简单可依赖的套路就是经典的三段式结构"结论—论证—结论"。
  首先确立结论并宣布,就像打开容器的盖子,让听众准备好接收信息;
  然后往容器里填充信息,证明结论;
  最后还需要重述结论,就相当于把盖子盖上。
  这三个步骤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帮助我们构建清晰、简练、生动的表达。
  01:
  宣布结论,打开盖子   1.结论是观点,不是事实   结论必须形成某种观点,与观点相对应的概念是事实,比如:   1)张三是个好人。   2)张三是个男人。   1)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股票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方式。   2)目前股指上涨已经持续了13个交易日。   两组信息中的第一个都是观点,你信,但不一定所有人都信,是需要证明的。第二个是事实,不用证明,大家都会同意。   事实只是事实,它只是为了说明某一观点,本身不是主要目的。为了达到说服的目的,结论就应该形成观点,而不能仅仅是描述事实。   2.结论不要"正确地废话"   如果多加留意,你就能发现有些看似鲜明的观点其实不过都是些正确的废话。   比如:   "请你谈谈对环保的认识。"   "我认为环境保护很重要。"   "请问高速发展的科技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对人类影响巨大!"   "请你谈谈对当下真人秀节目的看法。"   "我认为这些节目没有意义。"   这些是观点吗?   当然是,只不过这些观点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没有任何的思想性,太宽泛了,必须迫使听众深入后续细节,才能够了解表达者到底要讲什么,这和没有结论没什么区别。   对比一下:   "请你谈谈对环保的认识。"   "我认为环境保护一定要做到资源再利用。"   "请问高速发展的科技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它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请你谈谈对当下真人秀节目的看法。"   "我认为当下的真人秀节目在误导人们的价值观。"   这种结论聚焦到了"资源再利用""生活方便""价值观"等具体的点上,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听众在接收结论之后,只需要专注于后面的论述就可以了,而且他们也知道,后续内容必定和结论有关,完全可以把大脑这个"容器"准备好,来盛装接下来的内容。   3.用"金句"打造观点   假设你是周星驰,正在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问:   很多人都觉得你之前所拍的一些作品,比如《大话西游》《喜剧之王》,都非常经典,近些年来拍的一些作品,如《功夫》《美人鱼》,虽然也很好,但是不如之前的那么好,甚至有人认为你再也拍不出那么好的作品了,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我们来看看周星驰自己的回答:   "我以为我拍了很多悲剧,可是拍出来你们都觉得那是喜剧。"   这回答很有力,凸显了他自己的独特思考,同时又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心情——不被世人所理解的无奈和悲哀,意在言外,回味无穷,实在难得。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用诗歌或者名人名言时要很小心,因为太熟悉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理解会不一样。   不要过度追求热门词汇,我们总是可以在某些人或者某些公司的发言或文案中看到近两年的热门词汇或模式概念,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真正的原始创造力,只能借用他人的词汇来掩饰自身的空洞不安。   除非非常切题,或者有绝对的把握让听众眼前一亮,才可以这么做。如果没有,那么用自己的话语总结观点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如果能够做到用金句打造观点,能够构建独到的、犀利的、有杀伤力的观点,甚至都不需要证明,仅凭观点就可以说服他人。   这不但需要极强的抽象概括能力,还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4.用"3S"原则打造金句   好的观点一定是可以让人一秒记住的,并且不会褪色。   金子般的观点应该符合3S标准,即:   简洁(simple)   锐利(Sharp)   亮眼(Shining)   1)简洁(Simple)   就是简洁明快、深入浅出,俗称说人话,用大白话来描述某种道理。   那些故作高深的空话、套话,深究起来,里面并没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的内容。   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有关"道德"的争论,典型的就是"遇到跌倒者扶不扶"的问题。有人说扶,有人说不扶,各有理由。   说扶的,觉得这个世界上好人是多数,坏人是少数;说不扶的,认为万一碰上个坏人,就悲剧了。   我曾经见到过一个观点:   无论这个世界坏到什么程度,至少我们要做到"恶在那儿,但不要成为恶的一部分"   这个观点语言平白、简单明了,没有故作高深,却让人眼前一亮。   2)锐利(Sharp)   一针见血、直指要害,绝不拖泥带水,锋利地像一把刀子,轻易就能划开听众内心的戒备和骄傲。   没有经验的表达者希望自己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最后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观点的独特和锋利。除了用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把时间填满之外,听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观点。   在任何一家公司里,都可能存在一些被我们称为"老油条"的人。抨击这种现象,就是强调公司的规定、职业的发展、工作的意义?   这些都太老套,没有人喜欢听大道理,尤其思维已经固化的人更是如此。   但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有的人,25岁就已经死了,只是到了75岁才埋葬",这不正是对这种情形最好的描述吗?   一旦抛出一个锐利的观点,听众总会对号入座、隐隐不安,陷入思考,因为这击中了他们的痛点。   不要为听众留有余地,不要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你,能够刺激他们的观点才是能够赢得他们尊敬的观点。   3)亮眼(Shining)   经过包装的观点,不但有利于传播,而且令人印象深刻,就好像奥巴马的"yes,we can",就像"命运是套餐,它不能单点",就像"人生不是过得怎样,而是怎样去过"……   不但简洁有力、一针见血,而且大气自然、深入人心,听众可以从观点当中体悟到已知但自己从未总结出的思想,这会给听众带来巨大的吸引力。   02:
  盛装信息,证明结论   观点当然要有实际意义,但仅有观点,尤其是非"金句"式的观点,很容易沦为说教。   结论被证明,思想才可信。如果说结论是给听众一个容器,证明结论的信息就是要盛装进容器里的思想。   1.用"路标"搭建信息路线图   听众听你讲话,就相当于在你的话语当中进行一次陌生的旅程,你是导游,听众是游客。双方都要到达的终点就是一开始宣布的结论。   作为一个好的导游,不但要知道终点在哪,脑海中还需要有清晰的信息路线图。   信息路线图——路标   通过里程碑构建的信息路线图可以提供驱动力,让听众跟随你的思想逐步前行。   这些里程碑有一个形象的名字——"路标",它可以将论证过程进行区隔,也可以快速触发大脑中具体的细节信息,帮助充实思想。   为了保证表达的清晰以及信息的有效性,路标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对称、分离、一致   对称,是指路标最好是三个,因为三个最有说服力,节奏感最强,也好记。   分离,是指路标之间不能交叉、重叠。一旦重叠,就会造成信息重复,加大听众的理解负担,最终会导致说服力下降。   一致,就是指所有路标所包含的概念和外延应该处于同一个范畴内。   比如谈谈所用的手机:   功能   外观   诺基亚   这三个路标很显然不一致。无论你是为了证明"手机很好用""性价比很高",还是为了说明"手机更新很快",都会产生逻辑混乱的问题。   2.好的路标要有实际意义   不仅结论要有实际的意义,路标同样也是如此。   对比下面的两组路标:   "请问你对于知识产权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使用受保护的知识产品应当支付报酬,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路标当然没有问题,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表达者分三个阶段来展开论证,但这三个阶段到底要讲什么并不清楚。   你可能会猜想,他想谈的是"某一类知识产权"或者"每个年代各有什么样的法律规范",甚至可能是"他的亲身经历"。   但其实作者想讲的是:   "请问你对于知识产权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使用受保护的知识产品应当支付报酬。比如音乐作品:   卡式磁带时代……   CD唱片时代……   数字音乐时代……"   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显然"卡式磁带时代"更聚焦,具有实际意义,听众很容易知道在这个路标线下面的所述思想一定是和"卡式磁带"有关的内容。   这种路标的好处在于只需要了解路标,听众就可以把握所有思想的脉络,更容易理解。   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你总是会很自然地使用类似于这样的路标:   "过去、现在、未来"   "首先、其次、然后"   "第一、第二、第三"   它们都是"万金油"式的路标,几乎所有话题都可以使用,但没有实际含义,对触发细节信息也没有什么帮助,增加听众的理解负担。   3.凡是需要解释的路标都不是好路标   在许多时候,没有经验的表达者会使用一些比较长的话语来充当路标,或者需要额外的解释才能让听众明白路标的含义,这样的路标不能称为好路标。   例如:   首先通过调研收集信息,了解用户的需求……   然后我们会制订一个具体的改善计划……   最后我们会实施这个计划……   在这里,作者其实想说的就是"了解需求、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这三件事情。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还不如直接就用这三个词,这样更为简洁有力。   能够快速地设定对称、分离、一致的路标是我们大脑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的体现,这代表着我们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是结构化而不是碎片化的。   碎片化的信息不是知识、不是思想,只有经过组织的、具有结构的、体系化的信息才能被称为思想。   尽力去找到简洁有力的路标是理清思想的第一步,也是组织思想去论证结论的第一项工作。   2.根据路标设定关键词   路标勾勒出了思想路线图,为整个旅行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让我们想想,作为一个导游,是不会仅仅针对路线图进行讲解的,还会每到达一个景点,就停下来进行具体的讲解。   一个路标可能触发的信息有很多,我们当然不需要把所有的信息都铺陈出来,只需要选择一些最能说明结论的关键信息就可以了,这些关键信息总是围绕某一个点或者几个点的,这些点就是关键词。   出于简练的要求,每个路标下面的关键词不要超过三个,一旦超过三个就会造成信息超载。   长城导游词机构   3.解释关键词,填充细节   关键词就像依托于路线图中的具体景点,不是所有沿途所见都能成为景点,只选择值得一看的作为关键词。但这些风景为什么值得一看?导游还需要解说,这就是细节。   比如在路标"CD唱片时代"之下,为了说明结论"使用受保护的知识产品要支付报酬",设定的关键词是"付费"。那么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当时需要花钱购买CD,我当时非常喜欢张学友演唱的《吻别》,于是买了一张他的CD,花了60元。在那个时代,付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细节也是证明结论的核心信息。细节由路标触发,通过关键词定位,只要关键词设计得好,细节必定就是聚焦的。   讲的东西越多,你的听众就会越焦虑,因为听是一项让人疲惫不堪的活动。   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的保罗·金(Paul King)教授曾经用实验证明一旦听者的大脑不断添加需要记忆和提取的信息,他就会产生认知积压。简单来说,任务持续的时间越长或者信息量越大,认知负荷就越大。   所以无论谈论任何话题,面对任何场景,给自己时间约束,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细节,是最可行、最容易被听众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长城导游词细节   03:
  盖上盖子,重述结论   我们在开始宣布结论,然后运用"路标—关键词—细节"来论证结论,但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重述结论。   重述结论可以在结束之前给整个表达做一个有力的收尾,一锤定音、掷地有声。   即使前后结论的措辞不一致,那也没关系,毕竟我们不是在设计一个僵化刻板的模具,但请务必保持前后结论意思的统一。   04:
  如有必要,重述路标   最后,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在最开始宣布结论的时候,一并把路标向听众展示出来。在最后重述结论的时候,把路标再回顾一遍。   就像这样:   "我认为,在使用受保护的知识产品的时候应当支付报酬,比如音乐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看,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卡式磁带时代、CD唱片时代和数字音乐时代:   卡式磁带时代……   CD唱片时代……   数字音乐时代……   所以,从卡式磁带时代、CD唱片时代和数字音乐时代这三个阶段来看,在使用受保护的音乐作品时支付相应的报酬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件事情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宣布路标可以激发听众的好奇心,重述路标可以加固你的思想,想象一下"把钉子完全砸进去"的感觉。尤其当细节的信息量很大的时候更是如此,这样才能避免听众在接收到结论之后,马上就会陷入细节,没有办法区分各个细节彼此之间的意义和逻辑关系。   信息路线图   综上,我们可以把整个表达结构称为"3×3×3×3"结构。   第一个"3":结论—论证—结论。   第二个"3":路标1—路标2—路标3。   第三个"3":路标—关键词—细节。   第四个"3":宣布路标—正文—重述路标。   关于作者:周言,6年咨询公司大客户销售工作经历;3年咨询顾问工作经历,曾主持参与过大量咨询案,为格力集团、中航工业、南方电网等提供专业咨询服务;8年培训师工作经历,累计课程天数超过1000天。
网站目录投稿:幼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