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7年度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有很多不同的个案,代表着各种典型的类型。这种发展和变化,在预示着事物的新变化,展示着中国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最应该引起国人重视和骄傲的,是中国金融企业在2007年度的国际化进程。 第一个金融机构是中国工商银行。由于中国股市2007年大牛,一度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先后出手投资和购并了印尼的哈林银行,南非的标准银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非标准银行的这个投资,不仅是当时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投资,而且无论从价格还是战略互补性,都是很好的一笔买卖。钱多了,就是好。 第二个金融机构是中信证券。陷入次贷危机的贝尔斯登公司和中信证券惺惺相惜,互相投资10亿美元收购对方股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但是,这个案例不像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那么清晰,还有琢磨的地方,就是双方在香港要成立的那个合资公司,依然存在很多变数和潜在风险。 这两个案例,还有一个共同特征:相比2004年时候的TCL和联想的国际化,这两个中国企业国际化最新案例,第一在战略上很让人看得很清楚:投资对方,而不控制对方。第二在价格上都很合算。所以,各种媒体的舆论普遍看好。这当然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企业管理者在吸取过去的教训,越来越有经验了,但最重要的背书还是中国股市的强劲。由于中国股市的牛气冲天,使这两家金融机构有可能和有实力做这样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股市好不好,不仅对中国企业和老百姓腰包里很有关,还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除此之外,还有中国银行以9.65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金融租赁公司100%的股本;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巴克莱银行投资30亿美元,等等。这些都是2007年中国金融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几颗星星,虽然闪闪发光,但是没有特别突出的意义。 反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以25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联合控股9.9%的股份,并有权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增持股份至 20%,增持后民生银行将成为联合控股第一大股东。民生银行由此成为第一家在美国本土进行金融收购的中资银行。考虑到民生银行的出生理由和成立时间,这到是一个十分鼓舞国人的案例。其商业意义外的价值很大。 在2007年,除了中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化之外,在高科技行业的国际化案例,最值得一提最有参考价值的,当数华为联合美国的贝恩基金以22亿美元收购 3COM。华为的这个收购案例的意义,有三个:第一这个收购是一个杠杆收购,联合了在美国非常著名的贝恩基金,不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自己冲到历史非常悠久的美国资本市场上独立承担风险,前面是有一个非常有口碑,也深谙美国人之道的"成熟的大人"在领路。第二是收购方案中,华为在收购后只是一个小股东,但是,谁都知道,最后这个公司是华为的。第三,当然是这是一个中国非上市公司,收购了一个美国上市公司。 在高科技行业还有一个典型的国际化案例,江苏无锡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无锡药明康德的"先美国上市,后美国收购"。 北京时间2007年8月9日,中国最大的药品研制承包商——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交易所首发上市。药明康德以每股 14美元的价格出售接近1320 万份的美国存托凭证(ADR),上市筹资约1.846亿美元。这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但是,接下来的发展就是特别的了:2008年1月,药明康德宣布将收购AppTec Laboratory Services公司,向着成为全球领先的全方位、一体化新药研发服务企业的方向又迈进一步。AppTec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是生物制剂与医疗器械领域的一站式服务供应商,向客户提供生物、医疗制品及医疗器械的测试、研究和cGMP生产服务,在圣保罗、费城和亚特兰大拥有通过美国FDA的 GLP、GMP认证的尖端测试与生产设施,涵盖广泛的产品和服务,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和高素质的员工团队。AppTec为药明康德提供了一个基于美国的高度细分、多元化的生物制剂和医疗器械产品服务平台。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揭开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的一幕,标志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的"全球收购型"国际化,已经从制造企业,发展到了研发企业。这是一家中国企业在"中国专利最少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的跨国收购。 2007年,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三年前的200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了跨国收购,三年后的2007年,中国金融服务企业开始了国际化;过去,"中国制造"开始了"全球收购型"国际化,现在,"中国创造"也开始了"全球收购型"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