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成立联合社吸纳闲置劳动力小伞厂做大高宜建


  体力不行
  脑力一定要厉害
  我1962年出生。童年生活多灾多难。因为患小儿麻痹症。我的左手落下了残疾,无法干重体力活,读书遇上文革,初中毕业就结束了学业,14岁那年,父亲去世,生活艰难。
  当时,邻居在杭州承包了一个小建筑工地,工地正缺人,我就跟着他来到了杭州,帮忙管理起了工地上的各种材料,后来邻居看我把材料管理得井井有条,又让我帮忙管理工地的员工。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工作。当时的想法是,体力活不行,干脑力活我一定要比别人厉害。也许正是这种"攀比心理",我工作比别人更积极、更认真。干了4年,我琢磨自己究竟做什么。一旦邻居没有包到工地,自己就丢了饭碗。
  我下决心自己创业。在一小区门口开了家副食品小店,生意还算不错,后来还开到了西湖边,做游客的生意。整整6年,生意一直差不多,但发展余地不大,我又开始思考。开小店积累了些资金,我决定做雨伞。
  当时,南阳的伞业早已起步,我比别人慢了好几拍,但我觉得这里是"中国伞乡",制伞的基础很好,名气也大,很多客商都慕名而来,家家生意都不错。因为资金缺乏。我的公司其实就是只有五六个工人的家庭小作坊,而为自己产品取的名却颇有意境——"天作"。
  亲自摸市场
  困境中做选择
  我创业的第一年就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16万把伞全都积压在了仓库,当年就亏了8万元,还被武汉客户骗走1.3万元。我很沮丧,很是犹豫,继续经营伞厂还是放弃?
  2004年,我一个人跑遍了深圳、湖南、长沙、湖北、贵州等地,在那里做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只是自己的营销方面做得不够完美,也第一次听到"规模化生产"这一新名词。回家后,我毅然做出了抉择:决不放弃,做大企业。
  自己的伞厂是家庭式作坊,但做大是唯一生存的选择。我开始自当"营销员",奔波于省内外。没有什么花俏的营销招法,即便现在回头看,也感觉没有什么堪称经典的地方,就是一个个客户拜访,拿着样品演示、报价。有句话叫做"相由心生"。心里憋着一股必须成功的劲头,然后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把话说到他们心里去,别怕拒绝,总有芝麻开门的那一天。上海市场应该说是福地,这一年,70万把伞大部分被上海客户订走了,而且库存的16万把也销售一空。
  我是老板,但心态放得很低,我的另一个身份是"营销员",为了让客户看到
  有人才能有规模
  薪酬待遇合理规划
  企业要获得客户信任,就一定要做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批发商的眼球。我开始脱离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真正走向企业化经营。9年的摸爬滚打,依靠诚心和质量赢得了客户信任。
  我意识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大前提。我出台了工龄工资等一系列激励措施,每年组织员工免费旅游,不旅游就返现金,对于一些残疾人家庭我还会给予额外的奖金。在我这里,你做得越久,工龄工资就越高。
  残疾人的厂子。理所当然要帮助残疾人,这是我的创业准则。2006年,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我成立了拥有27名社员参加的南阳残疾人伞业加工联合社。联合社负责为村里的残疾人制伞加工提供所需材料和配件,派人送货上门,上门收伞,还为残疾人培训制伞技术,使岩峰村及周边村的几十名残疾人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居家就业"的愿望。发展到现在,企业内部的固定职工就有3位残疾人,在家工作的残疾人数量达到80多位。
  我自己也是残疾人,了解他们的苦楚。所以我更愿意尽我的力量去帮助他们,不仅仅是残疾人,还有很多生活贫困的人、年纪大的老人。
  缝制伞是比较简单,而且是轻体力,可以说只要有耐心,人人都能干。一些熟练的残疾人在家里一天就可以缝100多把,一年收入也有万把元的收入。吸纳残疾人就业除了能获得政府税收方面的照顾,还解决了现在普遍的用工荒的问题。他们就像是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的队伍,即技术过硬,又省去了我在管理方面的成本。这可以说是多方面共赢的结果。
  我后来找到萧山区残联,希望把更多的残疾人组织起来,建立加工点。南阳残疾人伞业加工联合社就这样诞生了,我和社员签议,负责为残疾人制伞加工提供所需材料和配件,对残疾人进行制伞技术的培训。
  我负责接订单,然后组织加工,材料送上门,他们做好了我上门收,残疾人足不出户在家就能赚钱。
  一些残疾人加入联合社前基本无收入来源,承揽了伞厂的加工业务后,有了收入保障,所以大家干劲都很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都不用让我操心,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只要负责大方向就行了,细节不问。
网站目录投稿:凝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