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山东省临沂市下岗女工朱呈 偶然路过一片山楂林,看到有个老农正流着泪砍山楂树,而树上的山楂已是红通通的一片。老农告诉她,山楂目前才卖到2分钱一斤,因为赔钱,他只好把树都砍了,想改种别的作物。善良的下岗女工于心不忍,竟然冲动地当场决定要买下老农的9000公斤山楂!这个善良的下岗女工能把这批山楂卖出去吗?她的命运将发生怎样的神奇变化? 9吨山楂买回却没有用处 现年48岁的朱呈 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高中毕业后她进入大型国企临沂市毛毯厂做了一名推销员。在1997年之前,朱呈 几乎可以算是一名风云人物:她在毛毯厂做了近20年推销员,业务量一直高居第一,不少人称她是"销售女王"。但是好运气到1997年就走到头了,由于工厂效益不好,需要大量裁员,朱呈 这位"销售女王"在41岁时,下岗了。 下岗后暂时找不着营生,朱呈 只好将就着买了一辆三轮车,准备先蹬车拉货载客。临沂是个小商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多,有货的时候可以拉货,没货的时候可以拉人。听说昔日的"销售女王"开始蹬三轮车了,很多人不大相信。第一次蹬车出去,朱呈 这个走南闯北的老江湖也难免红了脸,一路蹬车一路低着头。但有了第一次,以后就顺理成章了。她的三轮车生意不错,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赚30多元钱。但是,朱呈 不相信自己会蹬一辈子三轮车,她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希望能找到新的位置。 事有凑巧。1999年10月21日,朱呈 到山东省平邑县走亲戚,偶然路过一片山楂林,看到有个老农光着膀子在砍山楂树,树上的山楂还挂着果,都熟透了。她看着觉得可惜,忍不住上前询问。老农告诉她,平邑前几年大量种植山楂树,到如今,每年都造成山楂过剩,只能卖到2分钱一斤。因为赔钱,他只好把树都砍了改种别的作物。 朱呈 想:山楂可是做糖葫芦的好原料啊,就算自己做不出来,说不定临沂有人要,自己干脆冒点风险,帮帮这位可怜的大爷吧!朱呈 当下和老农以0.05元1公斤的价格谈妥,并留下地址和电话,付了200元钱的定金,让老农把他种的山楂直接送到临沂去。 第三天,4辆大拖拉机给她送来了9000公斤山楂——这么多啊!朱呈还真没想到,她看着眼前堆成小山一样的山楂犯了愁。这几千元钱从哪里来啊?等到山楂都卸完了,她只好骗丈夫说南方有一个朋友让她帮忙收山楂,要先向丈夫借5000元钱,待朋友来取山楂时再还给他。 钱付了之后,她就赶紧在临沂找买家。可是市里唯一的大糖葫芦厂有自己固定的货源,根本不需要山楂,一些小作坊倒是需要,可是最多也就要几十斤。这可怎么办呢? 朱呈 的丈夫付了山楂钱后,左等右等,可就是不见妻子所说的南方那个收山楂的朋友。直到山楂堆已经开始冒出热气了,还是没见人影。在他的一再追问下,朱呈 只好说出了实情。 一场争吵不可避免地在夫妻之间发生了。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朱呈 赌气说:"这批山楂要是卖不掉,我就把它们做成糖葫芦卖出去!"王仪伟一听更气了,他警告妻子说:"你要是想丢人现眼,去做糖葫芦卖,就自己找个地方去搞……" 朱呈 的脾气也上来了,她一发狠,对丈夫说:"好,我搬出去!" 突围,她不断研究出"新式糖葫芦" 朱呈 就这样搬出了家。她在离家不远的另一个巷子里找到一处废弃的民房,暂时住了下来。在这样的栖身之所里,朱呈 开始了"山楂突围战"。 糖葫芦到底怎么做的,朱呈 几乎一无所知。眼看着山楂堆越来越热乎,她坐不住了。要不,去糖葫芦厂里看看?当天黄昏,朱呈 朝糖葫芦厂走去,但由于事先没有联系,到了厂门口,七八条大狼狗竟然一起扑了出来,吓得她落荒而逃。她一赌气,心想,这糖葫芦有什么难做的?不就山楂外面加一层糖糊糊吗?她决定回去自己研制。北方的冬天来得早,11月中旬就下起了雪。丈夫终于放心不下,悄悄来到朱呈 的住处。他发现,妻子的住处竟然堆了一堆雪——下雪时漏的,屋里老鼠到处乱窜,除了几斤山楂、几斤糖之外,就没有别的东西了……他突然感到内疚,当天晚上就把朱呈 请了回去,并买了一大堆跟糖葫芦有关的书籍和熬冰糖的用具。 条件好了,朱呈 做起事情来就方便了。她白天走访一些做糖葫芦的小作坊,晚上就在灯下忙碌。这期间,她发现北方有那么多做糖葫芦的,却几乎没有人真正把糖葫芦当成一项事业来做。比如所有的糖葫芦竟然都是有核的,为什么没人为顾客着想一下,去了核呢?大家爱吃糖葫芦,无核的肯定比有核的更受欢迎。这么一想,她就发动孩子跟自己一起做。晚上,孩子挖核,丈夫做小竹签,她就熬冰糖。 用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朱呈 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批无核冰糖葫芦。春节时回娘家,她什么礼物都没带,就带着自己做好的一箱冰糖葫芦,想让家人评价一下味道如何。没想到这糖葫芦吃下去,愣是把大姐的假牙给粘掉了。 回到家后,朱呈 就琢磨:糖熬嫩了就粘牙,熬老了就苦。怎么才能把握好火候呢?她突然想到有一位熟悉的大师傅做的拔丝山药在当地很有名,做这道菜也有熬糖这一工序。于是,她找上门请教,可那位师傅说什么也不愿意把这技巧告诉她。没办法,她只好在师傅转身去拿山药时,把藏在袖子里的温度计插进锅里看温度…… 回家后,朱呈 反复试验熬糖温度。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做出了既不粘牙又不苦的无核冰糖葫芦。 实验成功后,朱呈 信心大增,决定继续研制糖葫芦。有一次,看到儿子吃的月饼,她突然灵机一动:这糖葫芦是无核空心的,难道里面不能填充一些东西?在丈夫的帮助下,她给糖葫芦去核的地方填充了巧克力、果酱甚至熟鸡肉、牛肉等等。她把夹心糖葫芦再拿给大姐和父亲一尝,果然没有说不好的! 当年,朱呈 就注册了"朱老大"的商标,丈夫又贷款5万元帮她在山东联系了一家包装厂,生产了一批印有"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字样的包装袋子。虽然当初购买的那9000公斤山楂,除了实验用掉几百斤以外,全部烂掉了,但她仍然决定大干一场。她用贷款的钱专门租了一间大房子,添置了生产工具,雇了几个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2000年4月5日,是朱呈 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朱呈 和她的亲戚们小心翼翼地将夹心糖葫芦摆到临沂市的大街上,等待市场对他们的裁决。 刚开始,吆喝了一阵,没人注意。过了一会儿,一个眼尖的姑娘首先发现了这些糖葫芦的与众不同,兴趣盎然地说:"来一个尝尝。"这姑娘刚咬了几口,就大声赞叹道:"哎呀,好吃,好吃!"一听说好吃,周围的行人"呼啦"一下就都围了上来。随后,更多的人受到了感染,向这里涌来。仅仅一天,700支夹心冰糖葫芦全部卖光! 小小糖葫芦成就大事业 "朱老大"的名声很快就在临沂的大街小巷以至省内外的大中城市纷纷叫响,常常有人说:"喏,来串‘朱老大吧。"人们见了朱呈 ,也总是朱老大长朱老大短,朱呈 的真名倒被人们渐渐淡忘了。 对于这种奇妙的变化,朱呈 不仅不气恼,反而很高兴,因为她已经敏锐地感觉到,"朱老大"作为一个商业品牌,已经为广大群众所普遍接受和喜爱,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无形商业资本。但只有在全国迅速寻找到稳定的经销商和代理商,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才能尽快占领各地的冰糖葫芦市场。从那一年冬季开始,朱呈 就招募人员,奔赴全国各地。经过努力,"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渐渐在山东、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和新疆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展了100多家经销商和代理商,基本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销售网络。 但是,临沂地区的山楂,在朱呈 成功开发出夹心冰糖葫芦后,价格已经偏高。从外地运输,由于路途遥远,必然造成损耗,她后来采取了依托原料产地,就近发展冰糖葫芦分厂的举措。从2001年创办第一家分厂,截止到2004年12月,她已经先后在全国各地发展了14个"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分厂,其中在大连就有7家。 接着,朱呈 和她的一班人马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精品。他们借鉴冰糕的包装技术,实现了夹心糖葫芦的精美包装;同时还针对传统冰糖葫芦不易保存的特点,成功研究开发了不化糖的"新品夹心冰糖葫芦"。该产品最大的特点是能在常温下保持3个月不化糖,并且不影响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口感。该产品一上市,就大受顾客青睐,并很快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美味小吃。 这时,朱呈 的夹心冰糖葫芦,已经拥有包括豆沙、草莓、果酱、巧克力等在内的十几个品种。产品以其独特配方、新颖创意、精美包装和爽脆口感,深受城乡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不仅幸运地获得了"世界蓝天杯金奖",还被中国食品博览会推荐为名牌产品。到2004年年底,仅"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一项的年销售利润就突破300万元大关。 随着"朱老大"夹心冰糖葫芦在全国热销,朱呈又趁势借助"朱老大"的名声开发了相近的新产品。很快,她的30多个品种的"朱老大"速冻水饺就推向了市场,在临沂地区日销售量达到8吨,连上海市也有400多家超市热销。当她的"朱老大"饺子村开业时,全国立刻有20多家饭店要求加盟。随后,她又办起了"运达出租三轮车公司"吸纳下岗职工,逐渐发展到拥有出租人力三轮车600多辆。 经过10年的发展,现在,朱呈 的山东朱老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朱老大冰糖葫芦、朱老大水饺、朱老大饺子村、朱老大美食生态园、朱老大食品加工厂等多家企业,是一家集餐饮服务、速冻食品加工、养老服务,以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标准化企业。集团公司成立后,朱呈 的企业继续如一列开足马力的火车,高速地行驶着。对未来,朱呈 信心满怀:她要让"朱老大"品牌叫响叫红全中国,最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