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寒衣节",也叫"鬼节",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冥节",但祭莫故人与清明、中元有所不同,尤其注重用纸剪成衣形为祖先焚烧,因而叫"送寒衣"。 送寒衣的起源,本与时令有关。十月初,正值秋末冬初。山西《寿阳县志》载:"十月一日起乡赛,谓之谢搞,亦曰秋报。"所说"谢墙"、"秋报",一般是唱戏酬神,感谢天地诸神让人们获得收成,祈盼来年秋天有更好的收成。秋收冬藏,十月已进人孟冬,人人需要御寒加衣,由生者而联想到死者,也需防冷御寒,因此用五色纸剪衣服、被褥,供亡者过冬。大同一带,地处塞外气候寒冷,在纸衣内还夹些棉花。 送寒衣的另一来源与民间传说的孟姜女千里寻夫有关。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被抓去修万里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衣御寒,不料丈夫已死,被埋在长城下面。孟姜女哀泣号陶,感动上苍,哭倒长城,在乱石中找到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将丈夫装硷安葬,由此产生了送寒衣节。 山西朔州民间送寒衣,讲究的人家要用五色纸做各种衣服、鞋、帽,以及被褥,用一层纸做的是单衣,用两层纸做的是夹衣,中间絮点棉花的是棉衣,单夹棉配套,四季换替,为祖先考虑得十分周全。有的还要用纸糊制四合院,门窗皆有。 也有些地方送寒衣不去墓地,而是在自家大门外焚化。《保德州志》记载:"十月一日,门外焚褚祭先,不造茔。"山西《大同县志》则记载:"十月初一晚间,妇女在门外,烧褚帛并五色纸,名日送寒衣。其新丧之家,亦有外用白纸粘衣,里面内实以棉花者。其号位与清明、中元节同。"吕梁山奇岚等县,还要在坟前挂纸播。旧时有诗:"粘纸做衣细剪裁,送往坟头化灰埃。都说阴间可御寒,遍地哭声随风来。"描述的正是十月一日送寒衣的民间风俗。而最为民间百姓至痛的是光棍哭妻和寡妇上坟,并有民歌流传。《光棍哭妻》:"人家上坟般般样,光棍上坟心难活。娃娃们哭闹要亲娘,好像刀子搅肚肠。人家吃饭变花样,咱家顿顿熬米汤。白天受上一天苦,黑夜还得补衣裳。一个人偷偷哭一场,没老婆的人儿好凄惶。" 《寡妇上坟》:"青天白天紫蓝蓝的天,老天爷杀人没有深浅。我的夫呀,你丢下俺娘俩实在可怜。拉上毛驴去磨面,挑起扁担去把水担,五黄六月去锄田,打里照外甚也得干。我的夫呀,你死了俺娘母们塌了天,孤儿寡母受熬煎,你可曾听见?"山西朔州马邑一带,送寒衣不在十月一日,而在下元节即十月十五日。 山西晋北地区气候寒冷,民间在十月一日还有换季习俗,家庭主妇让全家人脱去单衣或夹衣,换穿新拆洗缝制的棉衣。如遇天气暖和,不宜穿棉,也要拿出来让丈夫、儿女们试穿一下,以图吉利。男人们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还要生一下火,试试好用不好用,为的是天寒时取暖顺利。这一天,妇女忌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