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细说汉字异曲同工说工


  朱英贵
  一、"工"字小引
  成语"异曲同工"的字面意思通常是指不同的曲调都能演得同样精美,借以比喻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能巧妙地达到完美的结局。这个成语源自韩愈的《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其中的"工"是细致、巧妙的意思。那么"工"字为什么会有细致、巧妙的意思呢?我倒是怀疑当年韩愈"子云相如,同工异曲"的说法也不过是个比喻,并非是说扬雄和司马相如都能把乐曲演奏得同样精美,因为这二位的长项不在乐技而在文采。如果《进学解》中的"同工异曲"真的是个比喻说法的话,那么作为喻体的"同工异曲",它的原本含义又该是什么呢?我想这是关乎"工"字的造字本义及其构字理据的问题。我怀疑这里的"工"就是"曲"的反义词,不过这个"曲"不是歌曲或者乐曲的意思,而是弯曲不端直的意思。那么"工"也就是"曲"的反面意义,即表示端直的意思,"同工异曲"或者"异曲同工"的初始意思也就应该是,不论它多么弯曲不端直,都可以使它成为同样端直,这该是多么细致和巧妙啊。如果真是这个意思的话,那我们就该认真探讨一下"工"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
  二、"工"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工"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先来看看《说文》是怎么解说的。
  《説文解字》卷五工部:"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與巫同意。凡工之屬皆从工。"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为:"工",就是巧饰的技术。它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字形就像人手拿持规矩之形。"工"字的造字思路与"巫"字相同。大凡跟"工"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工"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应该是有道理的,只是人们并不能够真正理解他所说的"巧饰也"和"象人有规矩也"究为何意。至于他的补充解释"与巫同意"又是什么意思,那就只好再来看看"巫"字的构形理据了(参见下图)。
  "巫"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前期甲骨文的"巫"字其实就是由一个纵向的"工"字和一个横向的"工"字组合而成的,难怪许慎要说"与巫同意"。只是"巫"字后期的甲骨文字形,才将其中横向的"工"演变为左右两个侧面手形。而"巫"字演进到小篆形体,这左右两个侧面手形又讹变成了左右两个侧面人形,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就成了现行汉字的"巫"字了。
  看来,许慎"与巫同意"的解释,仍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字的构字理据问题。而之所以说许慎所云"巧饰也"和"象人有规矩也"是有道理的,那是因为他解释"工"字所依据的小篆字形,跟它的初文(甲骨文、金文)形体差别不大。让我们先来看看"工"字的甲骨文形体(参见下图):
  "工"字的甲骨文形体
  从上图可以看出,"工"字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形体,据《甲骨文编》的划分,上图前15个字形是武丁时期的"工"字,后9个字形是祖庚祖甲以后的形体。其实后期形体不过是将前期形体的"囗"形符号简化成了一条横线而已,其基本构字理据并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甲骨文"工"字的构字理据又是如何呢?
  马如森在《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工"字的:"此字考释有二说,一说象玉相连之形,一说金文矢方彝写作囗(按,字形暂缺),象斧头形。暂从此说。本义斧头。"(见该书第112页)
  愚以为,说"工"字"象斧头形……本义为斧头"所依据的是进一步发生了形体变化的金文字形,而甲骨文字形并看不出有什么斧头的样子,故不足为据。至于说它"象玉相连之形",也没有可靠的证据,不妨归入臆测之类。
  从"工"字的甲骨文形体来看,它无疑是个象形字,那么它究竟象什么呢?何金松所著的《汉字文化解读》一书持有"筑墙杵"之说,他认为"甲骨文工字是筑墙杵的形象,本义是工程。"(见该书第663页)他还进一步阐述道:"殷代武丁时期的甲骨文工字是筑墙杵的形象,方框像杵头,竖画像杵身,短横画像杵柄。"(见该书第663页)
  何金松先生估计到人们会质疑筑墙杵的长度不会是如甲骨文形体那样短小,于是他又接着补充解释道:
  "筑墙杵的杵身约有四尺左右,作为文字,不能与筑墙杵的实物比例相等,必须将杵身缩短,于是字形的逼真程度大大降低。"(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第663页)
  那么,"工"字的构字理据真的就如同何金松所言"甲骨文工字是筑墙杵的形象"吗?"工"字的造字本义真的就如同何金松所言"本义是工程"吗?愚以为此说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拙论认为,"工"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指工具,而并非是指工程,一些重要的汉语字典、词典也都是将工具义作为"工"字的第一个义项的。那么,"工"字所指的究竟是一种什么工具呢?《汉语大词典》第2696页所列的第一个义项即为:"工具。一种曲尺。"也有人认为"工"字像古代工匠用的"工"形尺(见国学大师网>汉语字典>字形演变>工),其陈述如下(网址:http://www.guoxuedashi.com/zixing/yanbian/3231sw/):
  于是,问题又来了,"工"字是象曲尺或者"工"形尺吗?它的甲骨文字形中的"囗"形符号又象曲尺或者"工"形尺的哪一部分呢?看来还是令人生疑。
  有鉴于此,对于"工"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拙论试提出另一种假说,即"工"字表现的意象就是木匠用以画直线的墨斗。
  上古时期所谓"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了建房而解木,因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就是树木,而解木必用墨斗,墨斗的造型即为"工"字的构字理据,所以称为"木工"。墨斗使用时,是为了确定一条直线,确定一条直线时两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两只手就需要位于墨斗的两端,此时的形态就是"工"字的造型。因此,"工"字的甲骨形体下端的"口"形符号即墨斗的斗腔(墨仓),中间的一竖为墨线,上面的一横即起牵拉或固定作用的部分。所谓"施工、开工"就是用墨斗放线,所谓"收工"无非也就是画完了直线将墨斗收线而已。至于"异曲同工"的原始意思,也就很可能是将有不同曲度的木料,借助"工"(墨斗、墨线)的规范,都加工成同样端直的材料罢了。
  再从字义词义演变的角度来看,只有将"工"字的造字本义确认为能制造使加工材料端直的墨线的工具,那么它的工整、精巧、擅长、善于、工艺、功夫、技术、工作、工程等众多引申义才成了有源之水。否则,若将"工"字的造字本义解读为"工"形尺、曲尺、筑墙杵,乃至于斧头、串玉之类,则根本无法跟上述一些引申义发生字源上的联系。
  下面再来看看"工"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
  "工"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武丁时期的"工"字(前两个字形),就像木匠的常用工具墨斗储存墨汁的斗腔("囗"形符号)和墨斗的墨线(竖线)及其牵拉端(横线),正因为如此,其"囗"形符号可位于下部也可位于上部。而祖庚祖甲以后的"工"字(第三个字形),则是一种简化的写法,将其表示墨斗斗腔的"囗"形符号简化为一个横线条了。
  金文的"工"字可能是出于铜器铸模的原因,填实了它的斗腔,横竖线条也变得粗壮了,这就很容易让后人产生误解,如此前提到过的马如森在《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中就将"工"字解读为"象斧头形……本义为斧头"。这应该是一种误解,"工"字的小篆形体进一步规范化与线条化,于是就成了简简单单的上下两端各一条横线,中间一条竖线的字形,这也正是小篆隶变与楷化之后现代汉字的"工"字。
  再从同源汉字的产生与分化的角度来看,当"工"字产生了许多引申义之后,它的画线墨斗的初文含义也就逐渐被后起字"巨"字所取代了,金文在"工"字的竖线旁加"人"构造"巨"字,表示画直线直角的工具。后来当"巨"字又产生了一些引申义之后,它的工具本义就又为后起字"矩"字所取代了,那就是小篆又在"巨"字旁边增加"矢"(表示端直义)而再造后起字"矩"。自从有了后起字"巨"和"矩","工"字的造字本义也变转让给了它们,一心承担它的的各种引申义去了,于是,"工"字初文的构字理据也就逐渐被人们淡忘,原本示意的墨斗形象也就跟它的字形若即若离了。
  三、"工"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工"字的造字本义当为画直线的工具,这种意思后来为"矩"字所取代。例如:"工,巧饰也,像人有规矩也。"(《说文·工部》)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工》:"许君谓工像人有规矩,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像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义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像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按:杨树达对"工"字字义的辨析是基本正确的,只是最终将其概括为"‘工’像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似有不妥,此前拙论已经论及:"工"象墨斗之形,当为画直线的工具,此不赘述。
  "工"字由此画直线的工具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或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精,巧。例如:"任人之长,不彊其短,任人之工,不彊其拙。"(《晏子春秋·问上二四》)再如:"杜笃之诔,有誉前代。《吴(吴汉)诔》虽工,而他篇颇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又如:"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细致,齐整。例如:"伯威为人议论刻深,然于文字甚工细。"(元·刘祁《归潜志》卷三)再如:"吴谷人祭酒《岳忠武论》……结句云:‘人间之铁案无私,请质东南山行者;天半之神旗高卓,试看大小眼将军。’向特爱其工整。"(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岳王论》)又如:这首律诗的中间两联对仗不工。
  二是表示擅长,善于。例如:"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韩诗外传》卷二)再如:"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乐府诗集·上山采蘼芜》)又如:"早作诸侯客,兼工古体诗。"(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
  其二,指从事各种技艺者,工匠。例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再如:"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又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唐·韩愈《师说》)现代为工人的简称。如:矿工,临时工,工农商学兵。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古代特指乐官。例如:"工以纳言,时而飏之。"(《书·益稷》)孔传:"工,乐官。"孔颖达疏:"《礼》通谓乐官为工,知工是乐官,则《周礼》大师、瞽蒙之类也。"再如:"工四人,二瑟。"(《仪礼·乡饮酒礼》)又如:"「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二是古代特指女工。例如:"使农不辍耰,工不下机。"(《文选·扬雄〈长杨赋〉》)李善注:"工,女功也。"按,女功即女工。再如:"一祇用谋宗;二经内戒工。"(《逸周书·大开》)朱右曾校释:"经理内政须戒女工。"
  三是指官吏,职事。例如:"允厘百工。"(《书·尧典》)孔传:"工,官。"再如:"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书·皋陶谟》)蔡沈注:"庶官所治,无非天事,苟一职之或旷,则天工废矣。"又如:"既云天工,亦资人亮。"(《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李贤注:"工者,官也。"又如:"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其三,指工夫,技术。例如:"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又如:唱工;工不枉使,地不亏人。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工地,工作岗位。例如:"公在工,有风雨危险,必身亲之。"(清·梅曾亮《栗恭勤公传》)再如:"说着,传出话去,即日上工,就驻在工上。"(《儿女英雄传》第二回)
  二是指工程。例如:"于是以无工之处,变为至险之工。故人不及觉,觉不及防,往往溃堤为大患。"(清·梅曾亮《栗恭勤公传》)又如:施工,竣工。
  三是指工作,生产劳动。例如:出工;加工;停工待料;勤工俭学。
  其四,指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工尺谱是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晚唐时已出现,宋时称为「半字宴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明中叶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形成一种常式。例如:"夷则、南吕用‘工’字,无射、应钟用‘凡’字。"(《宋史·乐志十七》)
  其五,通"功":成功,功劳。例如:"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韩非子·五蠹》)再如:"天生万物,有色声香味,使无目耳鼻口以收摄之,则天地之工,或几于熄矣。"(明·叶子奇《草木子·观物》)又如:"况且有了罢课的话柄,就有懒得用工的学生,常常把这句话作为运动的目的。"(蔡元培《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
  其六,通"攻":坚固,从事,学习。例如:"我车既工,我马既同。"(《石鼓文》)《诗·小雅·车攻》作"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再如:"数年学剑工书苦,也曾凿壁偷光路。"(《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根据上面对"工"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工"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工"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工"字的相关成语较多,其中"工"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工"字表示精巧的意思。例如:
  逞工炫巧——指炫耀工巧。语见唐·柳宗元《逐毕方文》:"汝虽赤其文,只其趾,逞工炫巧,莫救汝死。"
  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源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鑜,鑜成,见者惊忧鬼神。"
  马工枚速——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用于称赞各有长处。源自《汉书·枚乘传》:"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源自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语见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异曲同工——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源自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其二,成语中的"工"字表示功夫、技术的意思。例如:
  工力悉敌——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语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上官昭容》:"及闻其评曰‘二诗工力悉敌。’"
  其三,成语中的"工"字表示工匠的意思。例如:
  良工巧匠——良工:手艺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艺精巧的匠人。指技艺高超的工匠。源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明的人。源自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
  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语见《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
  其四,成语中的"工"字表示女工的意思。例如:
  德言工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具备的四种德。语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非是咱自夸奖他有德言工貌,小生有恭俭温良。"
网站目录投稿: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