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典音乐如何爱读后感字


  《古典音乐·如何爱》是一本由橄榄古典音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音乐·如何爱》精选点评:
  ●贵圈(艺术圈)很乱,对外国音乐家的风流韵事不感兴趣,唯一有印象的故事就是关于冼星海的了,但依旧是中学生写作的笔法。如果不是因为书的包装设计,分数可能会更低。一本没有营养的书籍,只能靠图片来博眼球了。
  ●古典音乐科普的书应当匹配一个音频类节目,音乐的故事再优美动人,没有结合具体音乐还是略显单薄,配图再精美不能抵消字太小的缺陷,眼已看瞎
  ●普及类的音乐mook挺好的,主要封面那张图是我做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字太小扣一颗星,八卦太多扣一颗星,作为杂志还是不错的。有这么一本杂志也不容易。
  ●2017已读81。之前出版的四期杂志都已入手,这本Mook还是比杂志内容丰富一些。Mook的设计排版相当精美,但内容上的编排有待加强:既然是将古典音乐向大众推广,收录那么多音乐家的情感八卦文章是作甚…部分文章的普及度有待加强,不是自己写得high就好了昂…总体还行吧。
  ●挺无聊的书,字小,色彩有偏差,看得晕乎乎.
  ●披着古典乐外衣的《知音》……不过不怪橄榄FM,内容就在封面上写着呢,讲的就是"如何爱"嘛。稿件和版面设计都有些奇怪。
  ●排版看着很舒服啊
  ●不错,很多音乐家关于"爱"的故事
  ●这书的印刷材质…对眼睛实在不太友好,一直自带反光效果,希望能改善下啦。
  《古典音乐·如何爱》读后感(一):关于古典音乐的一些事
  《古典音乐•如何爱》是一本杂志,一本关于音乐的杂志。
  提起古典音乐,很多人脑海中会第一时间响起那首凄婉的爱情悲歌——《梁祝》,还可能想到盲人阿炳卖唱时的《二泉映月》,好像古典音乐都是那样的凄婉悠长,都是关于悲剧的,而这本杂志就是告诉普通读者除了这两首古典乐之外的其他音乐,以及音乐背后的故事。
  人与人之间讲究缘分,人和音乐之间也一样,那些大音乐家是如何与音乐结缘的,书里面大概介绍了几个小故事,有人的确和很多人一样,被家里人逼着去学音乐,最后却真正的的爱上了古典乐,通过爱好来谋生,真的是非常幸运了。除了说为什么和音乐结缘,还说了那些大音乐家如果不学音乐会干什么,大家的爱好也是五花八门的。
  因为我不是很懂音乐,五音不全,甚至算得上音痴,所以我无法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这本杂志,只想单出杂志的角度说说。
  作为一本杂志它可能不够吸引人,整个画面是暗色系,看得人有点沉重。但是作为古典音乐的杂志,它又是成功的,因为整本书有一种浓浓的国外古典风,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风格。尤其是其中的插图,更像是一幅幅的油画,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我闻着书,都有一股浓重的油墨味。
  除了开始的一些小故事,书里面着重介绍了好多个音乐人与音乐的故事,可能每一个做音乐的人都有一颗细腻的心,所以每一个故事读起来或温馨,或凄凉。而且作为国外的古典音乐,里面还掺杂着很多宗教色彩。
  在关于音乐的故事的间隙,杂志还普及了一些关于音乐的小知识,比如说小提琴演奏技法不完全列表等,让读者在读故事、看热闹的时候,也可以增长一些知识,实在是太贴心了。
  在很多故事的结尾处,还添加了试听音乐的二维码,让读者可以随时听一下故事的音乐,更好的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情感。
  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里,能静下心来听听音乐,看看书,好像变得很难了,人们都匆匆忙忙的不知道在干什么,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所以偶尔静下心来看看书、听听音乐是非常好的放松方式,这本书值得一看。
  《古典音乐·如何爱》读后感(二):《橄榄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如何爱》内页
  我们仍然需要一本古典音乐杂志
  到现在,这本《橄榄古典音乐》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终于逆潮流启航,来到你手上。我们还是相信,在大家对文化艺术求知欲不断增长的当下、尤其在人们日益关注的国内古典音乐市场,这会是一本有价值的杂志。
  过去两年,橄榄古典音乐的新媒体公众号已积累40万粉丝,为音乐爱好者输送了大量入门和普及类内容。而这本季刊将在此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进阶阅读。目标受众不局限于古典乐迷,也面向所有人文艺术爱好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上做到平实,有趣,不学究,不高冷,而首先将古典音乐祛魅化,搬下所谓 "高雅艺术"的神坛,将之放到人人触手可及的地方。
  当下,国内外已经出现不少成功的"小众杂志" ( niche magazine),凭借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态度,以"小"见长、因"小"而灵活多变。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一本古典音乐杂志一定也属于"小众杂志"的范畴。然而,为避免古典音乐闭起门来,陷入愈发僵化的小圈子,我们正是要将它拿出那个"niche"(小众市场),放到更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去讲。就此而言,我们要做的恰恰是一本尽可能"大众的"、但不流俗的古典音乐杂志。
  前段时间读《书信里的辛丰年》,看到他1991年就对音乐刊物提出过几点发人深省的建议,例如"老题目上大有新文章可作;要让爱乐者获得更立体的知识、信息,深化其兴趣,提高其境界"、"《音乐与我》也大有可为;让名人与凡人无拘束地谈出真感受真体验"、"要多多报道国内外乐情,但泛泛的应景新闻不好"等等, 放到今天,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当然,音乐归根到底还在于"听"。一本音乐杂志再吸引人,也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家能从这本杂志出发,去更好地 "聆听"和享受古典音乐,或者说,为更好地"聆听"作准备。纸的形态,恰可承受古典音乐的厚重,也希望你们能把它作为一样有分量的东西拿在手里,或递给别人。
  《古典音乐·如何爱》读后感(三):在古典音乐中漫步
  2018年的1月2号,网易云音乐刷爆了朋友圈,每个人都总结了2017年最爱的音乐和歌手。然而细观下来,大多数人都在听流行音乐,古典音乐似乎并不为人所青睐。即便有人有些想法,看着那些ABCDEFG大调小调,估计也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那么想了解古典音乐该从哪里开始呢?《橄榄古典音乐》提供了一种可能。作为一本MOOK(杂志书,magazine+book),《古典音乐·如何爱》可谓深得其精髓,有着书的厚度和杂志的内容。全书铜版纸彩色印刷,每篇文章不过几页,浅显易懂。
  爱情与战争,是文艺作品中两个永恒的主题,音乐也不例外。如同现代流行音乐歌唱爱情一样,古典音乐也歌颂爱:上帝之爱,情人之爱,亲人之爱。《古典音乐·如何爱》以爱为主题,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音乐家的生活和作品,带我们回到了古典音乐的年代。
  如同绘画一样,最早的音乐是为宗教而服务的。巴洛克时期之前的音乐家,大部分都受雇于教会,而他们的音乐创作绝大部分医生按照教会的要求来创作的。一直到18世纪末,音乐家有很大一部分都受雇于教会或者皇室及贵族。比方说著名的巴赫,他创作的很多音乐带有宗教性质。我们现今很见到,很多的音乐题材,例如弥撒、安魂曲、康塔塔等等,都来源于宗教。巴赫同时期的德国音乐家亨德尔,同样也,是以宗教音乐闻名遐迩。人们常常将巴赫和亨德尔进行比较,但亨德尔在世之时已声名显赫,而巴赫一生则默默无闻,死后才享誉世界。亨德尔曾经中风,但是后来神奇般的康复了,康复之后他创作了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众所周之的《哈利路亚》即选自其中。亨德尔一生未婚,有很多人怀疑亨德尔是同性恋,但已无从考证。
  如今我们二叔能翔的名字基本上都是男音乐家,而古典音乐当中的女音乐家,就不那么为人所知了。维也纳之所以可以被称为音乐之都,或许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室热爱音乐密不可分,通过与其他贵族联姻,他们也将音乐这一爱好带到了其他国家。巴伐利亚选帝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七世的女儿,玛丽亚·安东尼娅即是其一,她的母亲就是来自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女大公。玛丽亚·安东尼娅对音乐极其热爱,曾经包办了,歌剧《亚马逊女王塔勒斯特里》的剧本和谱曲。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部歌剧炮具有女权主义色彩,传说中的亚马逊族是一个全女子失足,并敌视男性,而主角塔勒斯特里虽然身为女性,却能够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如果不是因为国事,大概这位选帝侯夫人还会有更多的作品流传下来。
  《古典音乐·如何爱》中的乐器专辑是小提琴,作为西方乐器中的"乐器之后",小提琴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在交响乐团中往往称第一小提琴为首席,仅次于指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想要了解古典音乐,不妨从这本Mook入手,学习古典音乐必备知识,领略古典音乐之美。
  《古典音乐·如何爱》读后感(四):爱情的食粮,古典音乐的爱之花
  (1792字)
  尼采说,没有音乐的人生,是一个错误。
  爱因斯坦说,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可以让心灵净化,可以洗礼尘埃,可以让人震憾与共鸣,是神圣也是世俗,是轻松与愉悦,也是恢宏与澎湃;音乐,怡情养性,蕴藏无穷力量,足以拯救人生。拥有音乐的人生是丰盈的,拥有音乐的人生也是无比快乐的。
  这本《古典音乐·如何爱》以音乐人的爱,以音乐作品中的爱为线索为我们分享了知名音乐人及他们的音乐人生,收录郎朗、陈其钢、王健等音乐人的精彩访谈,也有许多西方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瓦格纳、舒曼等人的作品及逸事。当然,也有像18世纪王室女性音乐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情歌、贵妇与骑士等游吟诗人的宫廷爱情等等专题,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必不可少的器乐常识,像世界十大名琴(小提琴),正确的拉琴姿势,演奏技法,弦乐四重奏,十大唱片,上海百乐门往昔等,内容全面,八卦荟萃,趣味有料。
  在世界音乐长河之中,古典音乐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一支。字面上解,古典二字便是古老而经典,流传下来被视为典范的事物。在西方,黄金时代的古典音乐曾经一直是上层贵族的消遗欣赏爱好,如今再来欣赏古典音乐,大多平凡人都会有一点"庙堂之高""圣殿太远"的距离感。其实这是误解,反映出现实中我们音乐教育的缺失与不普及。
  古典音乐曲式复杂,深邃,然而一曲循环播放反复听熟了之后,就会慢慢觉得这些曲子或华丽或柔美或细腻如绸缎,但都真挚、丰富和美好,那些难以名状的隐晦感觉,都被音乐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岁月的沉淀,他们滋润灵魂,摄人心魄。
  这本《古典音乐·如何爱》也并非讲深奥难懂的古典音乐理论,而是将古典音乐的魅力化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让我们读者从文学、美术、神话、历史、风俗等各种角度解析音乐带给人们的无穷影响力。大文豪托尔斯泰并非音乐家,他创作了著名的《克鲁采奏鸣曲》是部表现愤怒与嫉妒的小说。并且这部小说创作原型是托尔斯泰与妻子索菲亚以及音乐家塔涅耶夫一场情感纠葛。托尔斯泰借小说主人公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是他不明白,爱人之间是"用音乐和聆听来释放对方的心灵","所谓爱,正是给予对方释放,而非羁绊"。
  莎翁的《第十二夜》开场,男主角奥西诺公爵说,"假如音乐是爱情的食粮,就奏下去吧,让我过量地享受,过量之后,欲望就厌腻了,以至于消失。再奏起那个调子!它渐渐消沉:啊·它来到我的耳畔,就像是甜蜜的声音刚刚吹过一片紫罗兰,偷偷潜入送来芬芳。够子!别再继续了:它已不像原来那样甜蜜。啊,爱情的力量!你多么敏锐新鲜,尽管你的容量如大海一般,凡是进入你之中的,无论多么高贵卓越,都变得一文不值,甚至在顷刻之间:如此多奇思异想,它实在是最为变幻莫测。"
  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与音乐之神",他与缪斯女神卡莉欧碧之子名叫俄耳甫斯(其实个人更熟悉的名字是奥菲斯),俄耳甫斯深入黄泉救回了自己的妻子尤丽狄茜,不是那位特别悲剧的俄狄浦斯(因杀父娶母而闻名,俄狄浦斯情结)。于是里尔克说,"只有那在九泉之下,也举起了坚琴的人,才能摸索着报答那无尽的美称。只有那和死者一起,吃过他们的罂粟的人,才不会重新丧失那最轻微的声音。"在俄耳甫斯被那些因被拒绝而愤怒的酒神狂女们撕成碎片后,化成了天琴星座。奥塔维奥·里努奇尼的《尤丽狄茜》,罗西的《奥菲欧》,夏庞蒂埃的《威尼斯狂欢节》,格鲁克的《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便是以此题材创作的歌剧。此后,海顿、奥芬巴赫、李斯特、斯特拉文斯基都创作过此题材作品,格鲁克的"没有尤丽狄茜,我将怎样活下去"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歌剧咏叹调之一。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古典音乐·如何爱》一书中比比皆是。音乐无孔不入,穿透性地传递着情绪、情感和爱。以爱之名,每段乐章都似一段人生传奇,每个故事都是无比真切的爱之和弦。
  至于听音乐会的礼仪、古典音乐的固定仪式等,都代表着对这一精神文明载体的至高热爱与敬仰。自己在家里纯粹的欣赏古典音乐,就没必要思考那么多个为什么,无非私人体验,无非自我的内心感觉——听就是了,听然后聆听,一听再听,然后就会发现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能从中听到悠长的故事。
  这是一本古典音乐入门佳作,平抚我们对古典音乐的畏惧,帮助我们认识古典音乐的通透、自然与美,也让我们感受到古典音乐的浸润与恩泽。
网站目录投稿: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