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智能化的发展,手机支付方式渐渐被人们所熟知接受,但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支付标准不一的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手机支付技术标准不仅关系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主导权,还直接涉及国家金融安全,手机支付标准再一次引起争纷。工信部近期公布《2014年第三季度通信行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征求意见稿)》,其中广受业界瞩目的2.45GHz手机支付技术相关标准也在准制定之列。在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技术或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手机支付双技术并存成可能 手机支付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据了解,2.45GHz手机支付技术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支付技术。2004年,我国企业开始对该技术进行研究,并于2008年推出首批2.45GHz手机支付产品。三大运营商均分别制订了各自的2.45GHz手机支付企业标准,并开展一定程度的实际应用。而基于13.56MHz的近场通信技术属于国际主流技术,应用广泛且相对成熟。 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向国际接轨的趋势明显,得益于三大运营商、银联、银行、央行以及一卡通公司的推动,基于13.56M的NFC、闪付等技术及标准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此之前,2.45GHz标准和13.56MHz标准呈各行其道的竞争态势,直到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正式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被认为是向13.56MHz标准靠拢的重要信号。随后,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也采用了13.56MHz技术。因此,这场标准之争以13.56MHz的胜出而暂停。而2.45GHz标准则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直至近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基于13.56MHz和2.45GHz双频技术的非接触式销售点射频接口技术要求》等2项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意见,2.45GHz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未来国内有望实现13.56MHz和2.45GHz两个技术并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相关战略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工信部"重拾"2.45GHz标准或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二、移动支付进入安全性比拼时代 据了解,2.45GHz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的出局原因主要是两点:一是该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的不成熟,二是国际互通互联存在障碍。然而有专家认为,从行业角度来说,基于13.56MHz的手机支付技术拥有1700项专利,主要掌握国外企业手中;而基于2.45GHz的手机支付技术拥有600项技术,全部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从这点上来说,2.45GHz技术在安全性和使用成本上优势明显。若完全采用13.56MHz这一标准,不仅巨额的专利费是一难题,芯片等核心产品被国外厂商所把控,也致使我国移动支付行业陷入被动。 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的移动生活更加便利,然而这一新兴产业的漏洞,也让黑客有了可乘之机。甚至有人说,正式移动支付打开了手机安全的"潘多拉魔盒"。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最新发布的《2014年7月手机安全报告》显示,今年前7个月,感染手机支付类病毒的安卓用户超过800万人次。虽说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能够表明手机支付类病毒能对基于13.56MHz和2.45GHz的移动支付方式造成实质影响,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产业安全问题成为标准选择的一个重要考量。相信未来的技术标准将以更低姿态,从民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全面为消费者的移动支付安全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曾联名递交集体建议,呼吁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移动支付标准确立问题,给纯粹原创的基于2.45GHz的手机支付技术一个发展机会。此次工信部就两个国家标准立项征求意见,正式表明了这一市场化选择的态度。无论如何,2.45GHz标准重回公众视野,对于国内相关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