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是机械工业的核心部分,也是制造业的核心。从长远看,发展好装备制造业,是黔东南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是黔东南州工业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性提出增强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发展后劲的对策建议,为今后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后劲;刍议 一、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概况 自2010年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黔东南州因地制宜,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积极推动凯里市及炉碧工业园区、凯里经济开发区和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等装备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潜力巨大、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出台了多个有力政策措施,全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并得到快速持续发展,装备制造业在经济规模、产品开发与生产产品方面已成为黔东南州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黔东南州实施工业强州战略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黔东南州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分别与中国科学院等多家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共同研发新产品,装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健全的体制机制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促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尽管过去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效果仍不理想。同时,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投融资体系尚未健全,科技创新尚未形成共识,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手段不尽配套,作用不够明显。 (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有待完善。黔东南州现有装备制造产业企业发展规划各自为战,产业集聚未能真正形成,产业布局和产业层次都不尽合理。从技术结构看,中低端技术居多,高端核心技术相对较少;从产品结构看,投资类产品比重高,消费类产品比重低。各块状经济以低端产业集群形态为主,产业链比较短,附加值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基于创新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现有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还不够科学,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三)成套能力较差,产业集群层次较低。没有形成以大型单机制造为核心、"整机+配套"的产业集群,成套能力整体销售薄弱已成为制约全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企业间缺乏产业链衔接,专业服务机构、配套服务网络等较弱。 (四)基础产业薄弱。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水平相对薄弱,如模具、刀具、量具、刃具、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标准件等基础件配套生产和基础工艺发展滞后。 (五)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弱。产品本地化配套率较低,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和矿用机械、电力装备及器材等产业本地配套率比较低。 (六)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严重缺乏高级研发技术人员,研发投入低,各类装备制造业产品普遍缺乏核心制造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不多,重点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及重要设备配件主要从省外引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再吸收和再创新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黔东南州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 三、增强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发展后劲对策 (一)发挥政府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统筹利用好各类要素资源。以政府引导为主,探索发挥"央企、外资、民营、地方"等四大类资源整体效能的体制机制,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等一批重大"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强化校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轉化合作,形成资源协同的长效对接和服务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大型公司到黔东南州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加速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要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市级各类科技专项与重大项目,激活民营经济活力;同时,要进一步整合利用好州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地方创新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科技资源的创新潜力。 (二)加快制造业集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在目前基本形成的三大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基础上,一是加大丹寨金钟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打造成省级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业基地。由兴富祥科技有限公司以"园中园"的模式,投资建设引进一批制造企业入驻,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关联企业一同发展的产业链。二是加快凯里炉碧经济开发区以电机生产、重型机械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的重型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三是凯里经济开发区重点引进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布局集中、潜力巨大、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以机床等工程机械、电梯及配套件、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器等三大板块为重点,大力支持矿用机械、工程机械、铸铁铸造件、基础件、压铸、电力装备及器材、钢制标准厂房、农业机械、电梯、冶炼装备等制造企业加大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品的技术升级,推广先进工艺技术,降低制造成本。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尽快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及规模,提高经营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对获得国家和省级认定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州县(市)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园区装备制造企业向高端化发展。 (四)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动行业集群发展。引导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模式,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一是整合装备制造优势资源。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对具备条件的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吸引各类社会资本通过收购、资产置换、合资等方式,集中优势加速发展装备制造产业。二是精心服务制造产业示范区。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吸纳上下游相关组织,开放性地研发、制造、服务的装备制造业。精心打造丹寨金钟经济开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和凯里市炉碧工业园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三是着力提高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工业设计、应用示范项目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和竞争能力,学习借鉴和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组织和引导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在产学研用、集中采购原材料、捆绑销售、共享营销网络等方面开展合作。四是加强协作。鼓励和支持州内有发展前景基础零部件、客车、电梯、机床配套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高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 (五)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千企改造、招商引资等措施做大做强做大黔东南州装备制造业,助推黔东南州装备制造智能化升级改造,不断推进装备制造重点企业管控系统智能优化改造,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升级。 (六)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依托科研院校、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示范基础等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立完善州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和需求,培育提升州内装备制造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培育形成以云制造、工业互联网为主导方向的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喜文.中国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王喜文.工业4.0:最后一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田军.新型工业化:黔东南科学发展聚焦[M].凯里: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4]徐竹燕.工业强省战略知识读本[M].贵阳:贵州出版集团公司、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云(1980-),男,贵州剑河县人,管理学硕士,讲师、黔东南州大数据发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公共政策、领导学、战略学、民族学、社会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