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快3岁了,最近,妈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儿子看书的时候,会把书倒过来,而且看得津津有味。妈妈教他正过来看,他不但嚷嚷着不答应,而且还要倒过来看!妈妈纳闷,这样看能看懂什么啊?不是白看了吗? "倒视"不可怕 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聚焦后,在视网膜(相当于照相底片)上形成一个倒像。这种倒像传导到大脑,经综合分析,倒像就被纠正成正立像了。因此,我们平时所观察和感觉到的各种外界景象都是正立的倒像,这就是正常的视觉成像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戴了一副类似照相机作用的特制眼镜,于是,他看到的一切都倒了过来。可是,大约4天后,他看到的景物又都是正立的了。原来,他大脑已适应了这种倒过来的图像。可当他摘下这副特制眼镜,他眼前的图像又变成倒置的了。再经过一段时间,才恢复了正常视觉。 所以说,宝宝倒视时间久了依然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东西,所以,妈妈不要觉得宝宝倒视就没有收获。 在幼儿眼里,没有方位,没有看着舒服不舒服的问题,不管看什么书,文字也好、图形也罢,宝宝都是把上面的形象当做一个整的图谱来看的。比如,宝宝看到一只小鸭子,不管是倒着还是斜着,宝宝都能辨认出是一只小鸭子,对他们来讲,这就足够了,不存在对不对劲,看着方便不方便的问题。 很小的宝宝,他们一般都不容易分清"9"、"6"、"b"、"d",这与他们辨识方位的能力差有关,虽然他们心里清楚哪一个是什么,但是写出来就不对了,这与他们没有这个辨别意识有关。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出现"倒视"是宝宝一定年龄阶段一种特定的认知形式、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因为没有影响宝宝的认知,宝宝觉得自己看到的也是"正立"的图像,无须纠正。 3岁以前的宝宝,喜欢倒着拿书,是受生理条件限制的。儿童的脑部功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育起来的。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还未成熟,当他拿起书本看时,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印象反而是正立的,不影响宝宝观察世界,难怪宝宝不觉得倒视有什么不方便。 宝宝的这种表现在医学上称为"倒视",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既然宝宝倒着看书是受生理条件限制,妈妈就没有必要为了这个而着急。随着宝宝不断长大,宝宝懂得了一定的观察技巧,脑功能发育起来了,就能正着看书了。 帮助宝宝树立"直立"概念 有的妈妈发现同龄的宝宝已经能正常拿书了,而自己的宝宝还倒着看书,就着急,要带宝宝去医院诊断治疗。这倒是不必。每个宝宝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所以,倒视持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幼儿倒视需要几个月后才能逐渐消失,有的持续时间还会长一些。 但是经过父母正确引导和纠正,倒视持续的时间可以缩短一些。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和宝宝沟通、交流,锻炼宝宝的思维力,多带宝宝接触外面的世界,活跃宝宝的思维,以促进大脑发育。 宝宝1岁以后,视觉基本同成人相近,这个时候如果妈妈教给宝宝一些视觉经验和观察技巧,宝宝2岁以后基本就有"直立"概念了。 宝宝拿书的时候,妈妈不要觉得反正宝宝也看不懂,爱怎么拿就怎么拿吧!妈妈可以告诉宝宝这样才是正着看呢:小猪的四条腿是冲着下面的,身体在上面!小朋友的头在上面,脚在下面,和我们一样啊,要不小朋友多难受啊! 当宝宝逐渐长大,他们的方位意识不断增强,看到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在他们记忆里留下的印象多了,宝宝慢慢就懂得了方位。如果妈妈多引导宝宝,在现实世界中,渗透一些方位的知识,那么宝宝尽早建立直立观念,头脑里有了方位,就会很快度过这个倒视期。 宝宝看动画片的时候,妈妈可以对着电视里的图像说:"看看,那里面的树根都在下面,树叶在上面,跟我们小区里的树木是一个样子的!"妈妈带宝宝去商场,用购物车的时候,对宝宝说:"购物车的车筐在上面,轱辘在下面,这样才能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