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的(修订版)》是一本由[美]黛娜•托马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奢侈的(修订版)》精选点评: ●普拉达:"我很愿意说明什么是奢华,奢华就是仆从成群和16世纪的服务。如果你想讨论世间罕见的美丽,我知道那长什么样子。在今天要伪装奢华是很容易的。你给品牌添加一些历史细节,再加上一点珍贵的装饰,这就成了奢华。我忍受不了这个.......真正懂得奢华的人痛恨身份地位,你也不会因为穿上昂贵的衣服就看上去很富有。当你看一个人时,你看到他散发出来的精神、魅力和创造力了吗?只看到一颗钻石,那代表什么?不过代表心满意足罢了。...."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大部分人追求的的确是被刻画、虚构出来的泡泡。 ●对时尚文化历史的科普,爱不释手啊 ●哪找的这么捉急的翻译 ●奢侈的看完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文字流畅,情节生动,细节详实,李孟苏先生的翻译功不可没。如果想进入这个行业读读它,估计就会少了一份浮华;如果想买奢侈品读读它,就会思考什么是奢侈品;如果只是当做睡前读物,也是极其增长见识的呢!PS,发现书里关于历峰集团介绍的好少。 ●介绍了奢侈品和主流品牌的历史,让我对奢侈有了更好的理解,学到东西了。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因为扩张和大众化的市场策略,奢侈品正在失去它的灵魂。它们造梦,它们传达一种理想的高于生活的生活方式,最终目的是赚钱。书中也摆出了其他人的观点,包括创始人、CEO、售货员和顾客,显然每个人对奢侈品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作者功课做的很扎实,因为浸淫行业多年而人脉宽广得到了大量一手采访资料,辅以专业机构的调研和市场数据,显得翔实可信。 ●前面蛮有意思 ●从精致华丽的生活方式变成虚荣的展示当时,物品失去了使用价值……奢侈品的创始人们,大概也想为自己哭上一哭 不过短短十几页,描述奢侈品品质的词汇,已经从优雅高质变成了粗糙,和与价钱不相称的那种低劣 ●奢侈不在于你买得起多少钱的东西。奢侈是种见识,是恰如其分地对待它,是要花时间去理解体会它,然后选出好的。奢侈就是买正确的东西。 ●大一晚自习看的 《奢侈的(修订版)》读后感(一):奢侈的 奢侈品的主要客户群是30~50岁的高收入女性,在亚洲的客户群则更年轻年轻到25岁。 普遍而言,手袋的价格是成本价的10~12倍,这个比例体现在路易威登的手袋上则高达13倍,而且该品牌的手袋从不降价。 钱包、皮夹和名片夹的价格便宜,是入门级产品,专门针对渴望拥有品牌、购买力却有限的中间市场群体。 香水成为了解奢侈品牌的敲门砖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帮助那些买不起店里昂贵产品的普通人实现了拥有一小件奢侈品的梦想。 我们的衣着不仅反映了个性,还反映了经济状况、政治倾向、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奢侈的饰物总是高高的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将买得起和买不起的人分隔开。奢侈品都具有标志性的元素——丝绸、金银、宝石和半宝石,还有皮草——千百年来已得到文化上的认同,并且深受欢迎。史前时代,人们会在兽皮上装饰石头和羽毛来区分彼此的身份、地位。 《奢侈的(修订版)》读后感(二):奢侈的 奢侈品的主要客户群是30~50岁的高收入女性,在亚洲的客户群则更年轻年轻到25岁。 普遍而言,手袋的价格是成本价的10~12倍,这个比例体现在路易威登的手袋上则高达13倍,而且该品牌的手袋从不降价。 钱包、皮夹和名片夹的价格便宜,是入门级产品,专门针对渴望拥有品牌、购买力却有限的中间市场群体。 香水成为了解奢侈品牌的敲门砖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帮助那些买不起店里昂贵产品的普通人实现了拥有一小件奢侈品的梦想。 我们的衣着不仅反映了个性,还反映了经济状况、政治倾向、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奢侈的饰物总是高高的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将买得起和买不起的人分隔开。奢侈品都具有标志性的元素——丝绸、金银、宝石和半宝石,还有皮草——千百年来已得到文化上的认同,并且深受欢迎。史前时代,人们会在兽皮上装饰石头和羽毛来区分彼此的身份、地位。 《奢侈的(修订版)》读后感(三):谁来定义奢华 人人都读过莫泊桑的《项链》。生长在小职员家庭里的玛蒂尔德为了赔偿朋友的项链,葬送了十年的青春,当她还清债款时,却被告之那只是一条假项链。 教科书上把玛蒂尔德的悲剧归结为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和拜金主义对人的腐蚀,但是一个女孩子只是想穿漂亮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去参加一场舞会,又有什么错呢?而且她面对项链丢掉的事实,没有逃避,主动承担了债务,宁愿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也不降低自己的人格,这是拜金主义对人的腐蚀?简直就是励志故事好吧。 那么莫泊桑到底在讽刺什么呢? 其实玛蒂尔德要是事先问问自己的朋友就好了,毕竟她的朋友还算忠实可靠,十年后也没有想赖掉她的真钻石项链。但是她没有。为什么?因为她和她的丈夫,理所当然地认为,上流社会的每一件珠宝都是真的。玛蒂尔德到底做错了什么?是她对于上流社会有种天然的崇拜,她沉迷于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幻象,她以为上流社会是由奢侈品定义的,只要拥有了那些奢侈品,就拥有了跻身上流社会的资格。 奢侈品将买得起和买不起的人分隔开,它好像是一个通向优雅、富有、地位的门槛准入证。而事实上呢,奢侈品只是一个符号,从《奢侈的》这本书上来看,大众化的奢侈品几乎连符号都算不上了。普拉达的继承人缪西娅·普拉达这样说:"在今天要伪装奢华是很容易的,你给品牌添加一些历史细节,再加上一点珍贵的装饰,这就成了奢华。可是,面对一个真正懂得奢华的人,你看到他散发出来的精神、魅力和创造力了吗?拥有奢侈品让你看起来更好,但这只是幻觉。"所以,玛蒂尔德即使戴着是真的项链,也会被人窃窃私语议论是假的,是借来的,因为她是中产阶级;而部长夫人,即使戴着假的,也没人会去不识相的鉴定它的真伪。同一个品牌,穿在刘德华身上就是香港名牌,穿在偷东西的笨贼身上就是掉价。这就是符号,因为真正的奢侈感从来都不是用物品来定义的。 齐王好服紫,一国紫衣贵。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些奢侈品和生活方式的价格,对于上流社会而言,只是他们收入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而对中产阶级而言,一个包的经费却已经是一年甚至数年积蓄,何况上层的流行风向一换,这些中产就要疲于奔命追赶新的时尚。这样的生活怎么能不拖垮玛蒂尔德们? 有好多鸡汤文都会这样说,可能爱慕虚荣不是件好事,但是每个女孩都不该抗拒奢侈品,无论是否买得起,都要有"自己配得上好东西"的念想。有了买包的动力,你会拼命工作、不断努力,让自己担得起那份昂贵,所以买得起奢侈品就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象征…… 可是,是谁来定义奢侈品就等同于好东西的?且不说书中作者把奢侈品的廉价扒了个底儿掉,就算它们还是一百年前散发工匠精神的艺术品,那么在你追求它们的瞬间,就已经被上层社会输出的价值观俘获了。就算它们的品牌故事无数次强调岁月积淀、精湛工艺和文化传承,但它们最终也只是一件商品,可能是更精致、更有品、更独特商品,但在属性上,LV和达芙妮没什么区别。上流社会从来就不是被奢侈品定义的,扎克伯格一年到头穿灰T恤也没人嘲笑他,因为这世界在乎的从来不是你能消费什么,而是你能生产什么。 . 我赞同为自己追求最好的东西,但是这个好东西的定价权要在自己手上,是你自己真的觉得好,还是别人认为的好。男朋友说,以前他在女朋友眼里就相当于一个名牌包,拿出去给人得瑟用的。现在他只想做我的麻袋片,麻袋片能装的东西很多,应急的时候还能当被子,而且实用、禁造、不怕埋汰,别人还不用惦记,特别符合他的特点。所以说好东西得由自己来定义,对我来说,这个麻袋片才是我想要和追求的"奢侈品"。 《奢侈的(修订版)》读后感(四):TRUE LUXURY 1 你知道什么是奢侈品吗? 你知道什么是奢侈品吗? 奢侈品(LUXURY)源于拉丁文:光(LUX),它是只要你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买到。 比如 ,一块几十万的手表,比如,一个十几万的包包,比如 ,一件几万块的衣服;比如 ,一条上千元的皮带。 奢侈品大概是这种可以浪费的,一掷千金的物质存在。 有很多大城市中的白领姑娘们,她们存了一段时间钱,去城中闪耀着光芒的奢侈品店,购买一条印着压花格纹的LV,或者入门款的普拉达,似乎从此之后踏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未必所有人都能明白几万块的包与几百块的包在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她们所要追求的,也许是那些明白人羡慕的眼光和不自知被哄抬起的自信和虚荣吧。 如果抛开价格和品牌带来的溢价,我始终觉得奢侈品是闪光的,明亮的,是让人心生愉快的。 在装修精致的店铺里购物,感官上带来的体验总是非常美好不是吗? 2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的第一个特征是高质量,第二个特征是非必需品,可以称之为锦上添花,满足人的虚荣心。 那到底什么才是奢侈品呢? 比如,买LV,卡地亚,爱玛仕的包算是奢侈品,而MK和ZARA不算奢侈品。 当然,在奢侈品从业者看来,奢侈品的主要功能并非如此。他们可能更多的认为是区分普罗大众与认可,身份地位。奢侈品真的是用来取悦自己,而非是向他人展示的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奢侈的这本书。 《奢侈的》作者是黛娜·托马斯,她是《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奢移品专栏作家。写的书曾经上过《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她本身就是做的时尚与精品事业的报道,深入探讨着精品工业的黑暗面。译者是李孟苏,曾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涉及的也是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一个能写,一个会翻,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这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的是奢侈品行业的诞生 第二部分讲的是奢侈品的运作及全球化的浪潮 第三部分是讲:新的奢侈品市场 这几个部分都是独立的,但其实又互为补充和探究。 3 奢侈品的诞生 欧洲上流社会,对于奢侈品的追求催生了奢侈品的出现,根植于欧洲宫廷。19世纪诞生的LV,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一款。 生于1821年的路易威登,先是做旅行箱,然后开办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 同样,还有香奈儿的发迹,从农家女起步,变成在巴黎打拼的裁缝,再变身为法国先锋的时装设计师。 这些品牌慢慢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欧洲兴起,他们赶上了工业时代的变革,手工作坊似的产物,似乎不能再满足工业化的要求。 4 从1400万到100亿,LVMH是怎么做到的?——奢侈品运作 其实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全部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很少能遇到精作手工,即便是打着精作手工,很大程度上也是宣传的噱头。——当然也有可能是真的,但情怀和虚荣促使你买下来的,可能只是粗制滥造。 由于最顶端的人工,市场容量有限,就很难有较快的增长,这对于奢侈品的销售推进不得不说是一件坏事——家庭式的小作坊经营,无法再做大。 此时奢侈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了变局。 由于经济受到战争的打击,高消费人群几乎不见,奢侈品几乎难以为继。 1971年,香槟酒公司酩悦和轩尼诗合并,成立了酩悦-轩尼诗集团。即LVMH。1977年合并前,LV的年营业额,是1400万美元,但在2016年,营业额达100亿美元,涨了700倍。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LVMH一方面大量并购控股各品牌,另一方面推出很多大众能够买得起的产品,如香水,化妆品,小饰品,相对入门级的廉价的包包。 也许 ,很多人觉得花上万块买皮包舍不得,花几百块买一瓶迪奥或者香奈儿的香水,一款阿玛尼的粉饼,还是愿意付费,并享受其带来的虚荣感。 5 全球化浪潮下的奢侈品 但我们买来的这些,真的是奢侈品吗? 这些工业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大部分是中国制造,花了很多钱,其实只是买了品牌的溢价。 我们要学习奢侈品的营销运作方式:能将那么贵的东西让消费者乐于购买,而且注意:很多消费者是知道产地在哪里,而依然愿意为其买单。 在过去,制造奢侈品是一种手艺,但今天,大部分人并不愿意做工匠或者手艺人,当奢侈品越来越商业化,提高产量的时候,欧洲造不出那么多的奢侈品。他们只有向亚洲或者中国,越南等更便宜的人工,物料之处转移。这也许是全球化浪潮所浮现的浪花之一。 他们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的设备上,由那些国家的工艺师教给来自亚洲的工人们制造,再倾销到世界各地,供喜欢奢侈品的人群购买。 6 我对于奢侈品的看法 在我看来,奢侈品是为岁月的沉淀和积累,是谓锦上添花。 并非奢侈品失去了其品牌内涵或者价值,而是是否内在配得上这品牌带来的尊贵感与溢价呢? 我们经常不无鄙夷的说:爆发户等。其实背后深层的含义是:他穿上了阿玛尼的西装,提着LV的包,系着爱玛仕的皮带,自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谈吐。 年轻一点的人,希望获得认同感,买了假包,虽然现在仿货已经制造的非常精美了,可如果拿了一个真的,再来对比,可能还是会看出些微的差距。 如果用假货真的被发现,可能会被冠以:虚荣,别人看出来的可能会鄙视这样的行为,反而适得其反。 如果真的想通过外界来证明自己,可以攒钱买一个经典的包包,但也不必特别刻意的对他好,只是寻常物什。也许买不起LV,GUCCI,买个COCAH也蛮好的, 摒弃掉,以LOGO看人,以大牌包装看人的虚荣与浮华,更多的关注品牌内涵,欣赏设计之美,学习提升自己,做成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自己。 《奢侈的(修订版)》读后感(五):奢侈的 奢侈品的主要客户群是30~50岁的高收入女性,在亚洲的客户群则更年轻年轻到25岁。 普遍而言,手袋的价格是成本价的10~12倍,这个比例体现在路易威登的手袋上则高达13倍,而且该品牌的手袋从不降价。 钱包、皮夹和名片夹的价格便宜,是入门级产品,专门针对渴望拥有品牌、购买力却有限的中间市场群体。 香水成为了解奢侈品牌的敲门砖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帮助那些买不起店里昂贵产品的普通人实现了拥有一小件奢侈品的梦想。 我们的衣着不仅反映了个性,还反映了经济状况、政治倾向、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奢侈的饰物总是高高的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将买得起和买不起的人分隔开。奢侈品都具有标志性的元素——丝绸、金银、宝石和半宝石,还有皮草——千百年来已得到文化上的认同,并且深受欢迎。史前时代,人们会在兽皮上装饰石头和羽毛来区分彼此的身份、地位。 克里斯丁·迪奥在1957年接受《时代周刊》专访时说:"女人——还有男人,似乎都本能的想炫耀自己。在这个强调规则、强调整齐划一的工业时代,时尚是人类保持个性和独一无二的最后的庇护所。" 迪奥坚信欧洲仍是创造和制造奢侈品的中心,因为数百年来,妄自尊大的国王和主教们通过建造豪奢的宫殿与教堂,为欧洲树立了牢不可破的奢侈品传统。他们继承了根植于无名工匠内心的技艺……他们在雕刻排水口的怪兽滴水嘴、小天使的时候,便展现出自己的天分。如果他们做出什么粗劣的东西,将深以为耻。 为了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奢侈品集团采取偷梁换柱的策略,比如采用较差的材料,还有很多品牌悄悄地把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公司已经用流水线替代手工工艺,多数产品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同时,多数奢侈品公司将价格提高了数倍,很多则谎称产品在劳动力昂贵的西欧生产。为了进一步提高销量,奢侈品公司推出成本低、价格也低的副线产品,比如T恤衫,尼龙化妆包,牛仔布手袋,并扩展香水和美容产品的品类。 1959年,迪奥的前任助理皮尔·卡丹开创自己的事业,他授权成衣制造商,大量生产他设计的女士成衣,从而改变了时尚业的风貌。 1977年,路易威登有两家门店,营业额只有1200万美元,利润不过区区120万美元。终于,威登家族80岁的女家长雷尼·威登在1977年要求他的女婿亨利·雷卡米尔接手家族事务,雷卡米尔当年65岁。 雷卡米尔决定对路易威登实行"垂直整合"的策略:他踢走了中间商,开设路易威登直接管理的直营店。这是奢侈品行业一项重要改革,如今大多数奢侈品牌都采用雷卡米尔的模式,将上游和下游垂直整合到一起。 到1984年,也就是雷卡米尔接受路易威登七年之后,该公司的营业额增长了12倍,约1.43亿美元,利润近乎提高了20倍,达2200万美元。同年,路易威登在巴黎和纽约的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 1986年,路易威登买下凯歌香槟。这是一个香槟酒和香水集团,旗下有纪梵希香水。 1987年夏天,在雷卡米尔的策划下,路易威登与酩悦-轩尼诗(Moet-Hennessy)合并创立了LVMH集团,成为当时法国第六大上市公司。 1988年,雷卡米尔又将纪梵希时装公司纳入投资版图,以当时4500万美元的天文数字将其买下,并承诺品牌创始人纪梵希可以一直担任品牌的设计师,直到他想退休不干。 不到10年时间,雷卡米尔把路易威登从只卖给精英客户的小型家族企业转变为实力强大的公众品牌,有丰厚的营业收入,潜力更是远大。他将奢侈品牌从一个人或家族经营的高级店铺转变为聚焦普罗大众的企业。 历峰集团(Richemont)旗下有Cartier,Chloe,Dunhill等品牌。Patrizio Bertelli是意大利设计师Miuccia Prada的丈夫,Prada集团的主席,还持有可观的Gucci集团的股份。 和雷卡米尔一样,阿诺特也是商人,也不是时尚圈中人士。阿诺特整顿了迪奥的局面,采取了雷卡米尔的垂直整合策略,销量上去了,利润也水涨船高。 1988年春天,雷卡米尔做了件日后让他后悔不已的事情,他致电阿诺特,提议大家见个面,商讨阿诺特是否愿意加入LVMH集团。 1990年4月,法院作出了有利于阿诺特的判决,77岁的雷卡米尔从路易威登和LVMH辞职。40岁那年,阿诺特完成了法国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商业兼并案。 阿诺特说,"只有奢侈品也才能让你奢侈的赚钱。"这些品牌就是他所说的"永远不受时间影响的,现代化的,成长高速的,利润丰厚的"实体。阿诺特实行奢侈品发展的新模式:强调品牌的永恒性,让设计活泼起来,再疯狂的做广告。每一个新到手的品牌,阿诺特都能开发出赚钱的机会:Bliss,Michael Kors,Marc Jacobs,简化他们,将其纳入LVMH的生产、配送和零售网络。 时尚评论的价值不在于褒还是贬,而在于它有没有出现在头版。 在雷卡米尔时代,路易威登70%的生产都外包出去,卡萨利将其全部收回,在公司内部生产,并在10年内将工厂的数量从5家增加到14家。阿诺特解释道:"如果你控制了工厂,就控制了产品的品质。如果你控制了销售,就控制了产品的形象。" 媒体冠以阿诺特"终结者"的美誉。阿诺特解释道:"在欧洲人看来,我是美国式作风。我要面对真正的现实,而不是自以为真实的现实。我做的是长远打算。"一位老同事言简意赅的总结说:"在一个绝不接受独裁的国家,阿诺特是百分之百的独裁者。而且他激怒了每个人。" 尘埃落定,一切都是卖给大众的。你走过机场,买一副负担得起的迪奥太阳镜,感觉也带上了点儿奢侈品牌的魔力。 LHMH、Gucci、Prada等众多奢侈品集团把旗下品牌捆绑在一起,以便在店铺租赁和广告上能拿到优惠的价格,还可以把不同品牌的商品放在同一间工厂,由同一群工人生产制作。历峰集团的做法完全不同,鲁伯特让旗下的各公司保持相对独立,他说:"产品完整的个性比各品牌的协同作用重要得多。广告大师David Ogilvy曾说:"消费者不是嗜血的傻子,她是你的妻子。"消费者想知道伯爵表就是在伯爵的工厂生产的,这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否则它就是另一个牌子。" 当我问阿玛尼为什么拒绝收购或上市?他说:"我可以让自己夜里回办公室去修改我想修改的任何事,而不需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也不必为达成一定的财务目标而焦虑。有时候结果需要等待,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市场需要即刻看到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不适合我们的工作,因为这会消磨我们的热情。" 把红地毯上的名人打扮好,是奢侈品牌最有效、花费最低的广告手段。 大部分奢侈品手袋的售价是其制造成本的10~12倍,在路易威登,达到了制造成本的13倍。手袋是当下推动奢侈品行业的引擎。 缪西娅·普拉达告诉我:"手袋常常全部卖光,因为它不像鞋子和服装,没有尺寸大小一说。买一只手袋比买一条裙子容易得多,因为你无需面对年龄、体重等问题。手袋有一种魔力,用他们容易赚钱。手袋是公司的奇迹。" 在欧洲,公司无需声明产品的产地。而为美国和日本市场生产的瓦伦蒂诺西装,因为这两国对产地标签有较为严格的法律规定,则在意大利生产。在美国和日本,消费者感受到的品质比真正的品质还重要。 纺织工业有种游牧的属性,要求廉价和充足的劳动力市场。 奢侈品牌走向大众市场,对公司产生的最大问题或许是财务上的不稳定。在针对中间市场而进行的全球扩张之前,奢侈品行业并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奢侈品牌都是些小公司,客户群是一些有祖产的人,他们人数很少,却富有到根本不会受短期股市下跌或经济衰退的影响,始终如一的花钱购买奢侈品。一旦奢侈品牌改变了受众,转向精打细算的中间市场消费者——这个市场的特点是经济繁荣时期,购买力很强,一旦经济不景气购买力便直降至冰点——品牌对经济衰退就会变得异常敏感,而这种状况很快便在行业中显现了出来。 通过对商品标志的强调,并且每年投入超过1亿美元对其进行广告宣传,奢侈品公司让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实际的产品,成为了大众渴求的目标。不幸的是,他们也制造了一种他们无法满足的需求,一种普通消费者渴望得到而又负担不起的产品。造假者应运而生,他们能以真货零售价的5%到10%的价格提供无尽的复制品。 有些公司把造假并不当回事儿。路易·威登的设计师马克·雅可布说:"造假这个行为很棒,自打我到这儿以后,我们的每样产品都被仿冒过……我们就希望创造出人人趋之若鹜的产品。"普拉达集团的CEO帕特里齐奥·伯特利则称之为"时尚游戏"的一部分,并说:"如果我的产品没有人仿制倒令我担心。" 美国阿玛尼店营业额的47%是由美国最富有的5%的人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