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现代针灸名家针法经验郭效宗针刺有效点


  一、有效点
  笔者发现,由于疾病不同和机体反应性差异的存在,在病人身上可以出现有不同性质的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可以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称为"阳性点",即当按压这些点时,可以使病人即时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有些疾病可以在特定部位出现这些阳性点,这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第二类称为"阴性点",当按压这些点的同时,如再按压"阳性点",可使其原有的酸麻、胀、痛感明显减弱或消失,"阴性点"一般是在"阳性点"的附近,或者是在"阳性点"的对侧相应部位;
  第三类称为"良性点",按压这些点可以使病人的主要症状立即获得明显缓解甚至消失。上述"阳性点"、"阴性点"和"良性点"统称为有效点。针刺这些有效点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一般是比较满意的。
  二、得气效应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在针刺治疗中得气与否对疾病疗效的重要性。《金针赋》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表明针感传导方向与手指的按压推循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手指按压推循方向、针尖方向和捻转方向与针感传导方向是相一致的。只有当手指按压方向、针尖方向和捻转方向均相一致时,针刺感传才能按此一定方向循行。
  例如针刺合谷治疗牙痛,为了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就需用左手大指按压住合谷穴的下方,以阻止其针感下行;同时手指推压方向、针尖方向和捻转提插方向均需向上,以促使其针感上行。
  三、三通
  针刺有效点时,除了要求"得气",达到"气至病所",并超过"病所"传到远端外,还须要求"三通"。所谓"三通"就是上下通、左右通、前后通。上下通是指针刺四肢时,感传要求针臂至手,针手至臂,针臀至足,针足至臀;左右通是指针刺颈背时,要求感传针左通右,针右通左;前后通是指针刺躯干时,要求感传针腰背通胸腹,针胸腹通腰背。
  如针刺有效点使针感得到"三通"时,病人往往感到很舒适,这就是经络气血得到疏畅的表现。
  四、神经类型
  在临床上治疗中,有的体质强,有的体质弱,有的体质一般;有的神经反应敏感,有的神经反应迟饨,有的神经反应介于两者之间,进行治疗时必须要注意病人的不同神经类型。我对针刺患者一般分为抑制型、中间型和兴奋型三种类型。在针刺有效点时,抑制型患者需用重刺激,刺激时间宜长;兴奋型患者需轻刺激,刺激时间短;中间型则居两者之间,刺激量和刺激时间均宜适中。当然,根据中医辨证,施以不同的补、泻、平刺手法,结合神经类型针刺施治,对疗效影响也是很大的。
  五、针刺手法
  在临床上,常用的手法操作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补法:用左手食指固定有效点,右手持针,在固定处捻转进针,右手提插,气至后慢慢捻进,右手大、食指向下捻刮针柄,往返操作3~5次,使传导性感觉放散,达到三通,按神经类型、按病情的证候进行针刺补法,患者自觉全身热感出现,并出现面部潮红、汗出,特别是腰背出汗等反应,这就叫补法。
  2、泻法:用左手指固定有效点按压,右手持针,慢慢捻转刺入,提插气至后,针下沉紧,右手猛提搓,向上刮针,往返3-5次,有凉的感觉出现,叫泻法。
  3、平刺法:左手指按压固定有效点,用力按压催气,右手持针,将针尖速刺入内,捻转提插使气至病所,右手大、食指在针柄上来往上下刮针。气至时视感传放散处有跳动、蠕动等为标准。平刺手法常用于中间型。三种类型病人恢复阶段均采用平刺手法。
  六、治疗时机
  因病人体质的强弱、神经类型、患病原因及症状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就随之而异,如针刺治疗痛经、癫痫、疟疾等病,在症状未出现前1~2小时针刺效果比较好,因为这些病多数是周期性的,发病前针刺,打乱了发病规律,防止了病症的规律性发作。又例如胃酸引起的胃炎,空腹时针筋缩、阳池、肝俞效果好;有季节性的风湿性关节炎,每到春秋季节发作,治疗时要赶在季节前,可以打断这种病的周期性,改变病理变化,提高疗效。
  七、留针
  留针对有的病人是提高针刺疗效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一般慢性疾病,如面肌痉挛、冠心病、胃溃疡、哮喘等留针效果好。《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日:"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
  《灵枢・九针论》谓:"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灵枢・终始》日:"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以上均说明患病时间长短与留针有密切的关系。笔者体会到,针刺留针与否必须根据病的轻、重、缓、急及病程长短等情况而定。病程长者留针时间长,病程短者留针时间短。一般情况下属抑制型的患者,针刺后稍留针3~5分钟,再反复施手法3~5次,治疗效果更明显。属神经兴奋型的患者留针需20~30分钟,久病者则更长一些。
  GIF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普华永昌经舍书屋摘录自《中医杂志1984》(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校对:单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网站目录投稿: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