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旅行;文化,也是一段旅行。我是第一次读余秋雨的文章,读完了他最著名的《文化苦旅》,我犹豫再三,要不要写读后感呢,哪怕是惊鸿照影,我想我应该为阅读留下一点痕迹,为学习提供思考,在此,浅薄的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我一直对标题中这个"苦"百思不得其解,中国古人讲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跟随余秋雨游历了万里河山之后,我感觉这个苦并非是身体上劳苦,而是内心的苦涩,甚至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共鸣。 如同余秋雨在书中写道: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我认为这就是文人最大的财富,它可以去璞归真,给人以启迪,留下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索,可以让唐诗宋词焕发光亮,可以让文明历久弥新,甚至可以沉淀一场文化的盛宴。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如梦起点"篇就三个故事:牌坊、寺庙和信客,从这三个故事中我读出了人性最根本的爱和诚信,这也是文化的起点。 第二篇是中国之旅,置身书中,我仿佛跟随余秋雨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第三篇的世界之旅,带我们领略异国风情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对文化的兼收并蓄,这看似这是作者的旅游经历,但是绝不仅仅是游记,而是一种思考,一种文人的家国情怀。我们的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绵延了几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消失的文明。几千年光阴的流转中,余秋雨就像是一个寻宝人,带我们去探寻历史的记忆,重拾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些有关于文化历史背后的故事,有辛酸、有悲苦、有沉痛……我想也有我们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当读到《莫高窟》这一篇时,我内心是十分沉痛的,"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经过每个时代的淘洗,我们喝彩人类智慧和精神的结晶。然而,历史的烽火狼烟又让我们心痛,面对王道士对文物的"无知",面对蒋孝琬和外国人的虎视眈眈,大量的文物就这样被一场天下最不公平的"买卖"而不得不离开家园故土,屈辱的陈列在国外的博物馆中,以一颗破碎的心遥望最初的方向。绝不仅仅是莫高窟,圆明园、颐和园、龙门石窟…… 我们好恨,恨没早生一个世纪,能够接过剑与敌人一决胜负。 庆幸,在厚重的车轮碾压下,也有很多的人为了保护文化而努力着。人类成熟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文字的选择和汇集,就成了书籍。可想而知,如里没有书籍,我们祖先再杰出的智慧、再动听的声音,也早已随风飘散,杳无踪影。文物尚且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书籍的传承更是九死一生。且不说,侵略者的觊觎,先不必说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战火连绵,也不必说统治者采取的控制思想措施,如"焚书坑儒""文字狱"等,单是水火、虫蛀、霉烂等自然因素都那么强大凶猛、那么无可抵挡。幸好十六世纪有一个范钦,他爱书成迷,辗转多年,搜集书籍,他着眼于当代,着眼社会资料,着眼散落各地很快遗失的地方性文件,以一种永恒的方式保存着文化。 他对书的痴迷,成就了天一阁,子孙们对天一阁的守望,成就文明长久延续的的精神意愿。 文化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让人唏嘘,让人扼腕,也更激励人前进! 文化背后的历史让我们沉思,作者感叹"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第四篇人生之旅中,我们也不免感叹,人的一生不就是一段历史吗?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作者在山水间长途跋涉的足迹,是一段旅程,也是一段历史的回味,是一程寻根之旅,找寻文化之源、文化之魂,对我们来说,余秋雨的一段历程,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以及对文化的审视和反思。 万般皆空无喜无悲唯余秋山雨雾缥缈依稀,千载如梭无生无灭只剩月夜鸟声朦胧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