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支付行业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产生成为必然。第三方支付在发展中实现了与银行账户的对接,延伸出了支付链条,诸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快钱等机构。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起步以及年轻消费者海淘热潮的兴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又将触角伸向了跨境电子支付领域。 然而,作为新生事物,创新发展总是伴随着坎坷。在许多网站所做的调查中,对第三方支付中的虚拟账户、便捷支付,客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如何保证,以及发生支付风险后如何追偿,成为网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今年3月,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暂停二维码支付后,再度有所动作。近日,微信钱包低调上线了一项刷卡支付的新功能,消费者可在部分合作商铺出示条码,用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卡或者微信钱包里的"零钱"付款。 与此前不同的是,微信刷卡支付由主动扫码变为被动扫码,且设置了支付密码。不少分析师认为,这种"反扫"模式创新,意在绕开监管部门对二维码支付暂停的规定,也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在支付手段和安全性上仍有很大的创新余地,在便利店和超市等消费金额较低的商铺中,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不过,创新中必然伴随着风险。第三方支付虽然已经纳入监管,采用发放牌照的方式进行规范,但是随着不断创新以及向金融的各个领域跨界,对其监管标准以及法律性质的界定仍然存在滞后性,另外,还有一些监管之外的支付平台也在进入市场,其潜在的技术、信用及政策风险已经引起公众的关注。 根据一些机构发布的报告,恶意软件以及手机木马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构成威胁,如果手机感染病毒,那么风险意识较弱的手机支付用户则面临支付密码泄露和资金被挪用的威胁。同时,不少网民存在疑问,就是使用第三方支付进行消费时,银行卡被绑定后,就不再通过银行卡密码进行付款,而是输入第三方支付密码后款项即被划走,如果资质不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出现恶意挪用资金的现象,那么在损失追偿中消费者难以取证,往往处于不利局面。 因此,尽管第三方支付创新的初衷在于提升客户体验,但是在创新过程中必须进行规范自律,相应的监管应当及时跟进,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同样是这一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不少专家指出,防范第三方支付的风险,重心应当在防范支付平台的道德风险以及技术安全上,必须从整体上为移动支付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 专家分析,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预期业态是形成支付企业、清算机构、银行以及商家在内的分工明晰的产业链,将第三方支付的便捷优势与银行的风控优势结合起来。而在行业规范上,应当着力于解决沉淀资金利息归属、代收代付的法律定位等问题,以减少行业纠纷。第三方支付虽然已经纳入监管,采用发放牌照的方式进行规范,但是随着不断创新以及向金融的各个领域跨界,对其监管标准以及法律性质的界定仍然存在滞后性。 此外,第三方支付所存在的技术、信用及政策风险也已经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