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与人交往最忌讳的就是太讲道理深谙


  人活于世,谁都不是一座孤岛。
  所以我们需要和他人交流沟通,因此很多时刻,也免不了去说服:
  说服老板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因为这会决定我们的收入和职位;
  说服父母不要听信养生谣言,因为这关系着父母的健康和家庭和谐;
  说服家人支持你的选择,因为这影响你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
  可是怎样才能说服一个人?
  观点正确?逻辑缜密?大量例证?语气温柔且坚定?......
  是,也不是。因为你会发现,有时候就算做到了全部,也行不通,尤其是面对父母和孩子。
  前阵子,有个朋友来找我诉苦:
  "我妈查出有糖尿病之后,就每天看那些三无公众号,这不能吃那不能吃,过得可怜兮兮的。
  但其实我查过,也问过专业医生了,烹饪方法得当和摄入量适中,鱼和肉都是可以吃的,可无论我怎么说,都没有用。
  为什么她宁愿信那些公号,也不信自己的亲生女儿,难道我会害她吗?"
  这让我想起疫情初期,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抓狂,无论自己如何摆事实,情绪恐吓,父母们都不愿戴口罩。
  为什么父母们总是如此固执吗?但为什么他们又那么容易相信骗子?
  如果你学过心理学就会明白,其实说服这件事,并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它包含以下4个因素:
  传达者,话是谁说的;
  信息内容,说的是什么;
  说服方式,通过什么方式表达;
  听众,话是说给谁听的。
  每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说服的结果,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听众的特质。
  例如父母那一代人,比较相信权威,所以传达者和信息内容的权威性非常重要。
  你回忆一下疫情期间,是不是你怎么苦口婆心都没用,村主任的大喇叭一播完,父母们马上乖乖戴上了口罩。
  不是因为父母不信你,而是无论你多高学历,在她们眼里,你始终是孩子,而村主任是权威,是官方。
  社会上很多骗子,正是利用这一点,邀请很多所谓"专家"来做虚假广告,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相反,我们的孩子都比较有个性,所以面对她们,你说专家说早睡早起有好处,科学研究表明喝奶茶不健康,都是无用的。
  那应该如何说服她们呢?
  利用相似性。找一个她认同的早睡早起的好朋友,激起孩子自发的动力,远比各种专家研究来得有用。
  当然,我们讲说服,不是为了让你去咄咄逼人,更不是为了控制别人,而是更好地提高沟通效率,让家庭更和睦。
  就比如我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一开始她深陷情绪旋涡,一方面对这样屡劝不听的妈妈感到厌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不被信任感到委屈。
  可她明白这些后,就不再埋怨,而是选择对症下药:
  下次母女俩一起去医院,当着医生的面确认之后,问题就简单地解决了。
  所以你看,只要读懂人性,使用正确的说服方式,家也可以是个讲道理的地方。
  其实我以前也是不懂的,所以不管在职场还是家里,都经常因为觉得无法沟通而气得心口疼。
  直到我遇到了一位老师,他就是拥有14年教育经验的心理学副教授——陈晓。
  毕业于中山大学心理系的他,看起来正经严肃,但总能看透事物的本质,还能顺便把你逗乐:
  古话说"见贤思齐",
  可他说,选错了榜样,反而会让孩子丧失成长动力;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
  可他说,分开的时机不对,很可能就是"人走茶凉";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可他说:想要别人帮你,有时候1块钱比100块更有用;
  ......
  不过,他之前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理工男,连表达自己的观点都难,然而在心理学浸润了14年之后,他慢慢接受了自己的个性,反而变得不一样了。
  别人眼里太有主见太难搞的大学生,他也能轻松搞定。
  陈晓老师说:"这么多年,我不仅在进行心理学研究,也在做心理咨询和团体,就会更懂觉察,懂如何把心理学融进普通的日常,从而看见事件的本质和真相。"
  曾经有个朋友,因为无法坚持自律感到困扰:
  因为知道自己容易放弃,她一开始就制定了每日计划,事无巨细,可坚持不到一周就崩溃了。
  她说:"一方面会有满满的负罪感,一分一秒流逝的时间都在提醒她,任务还没有完成,你不能休息。
  另一方面,真的很难坚持下去,尤其到了最后几天,我总是忍不住报复性熬夜。"
  听完,陈晓老师马上就认识到,前面紧锣密鼓的安排,耗尽了她的自我控制资源。
  于是他建议朋友松开紧绷的弦,合理分配自控资源,以每周安排代替每日安排,重新制定计划。
  果然,后来那位朋友的烦恼得到了解决。
  他这份洞察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不断练习、精进的一种能力,这被他称为"心理学思维"。
  这种思维不仅仅是让你懂得如何沟通,如何自律,更让你不论是自我成长,还是为人处世,都多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很多上过他的课的人,都因为具备了心理学思维,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职员小美面对喜怒无常的老板,不再怨天尤人,而是懂得使用三维归因,去找到老板发脾气的真正原因;
  安安因为自己额头上的疤,曾经自卑到害怕社交,而懂得了自我参照效应后,她明白其实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自己的缺陷,变得自信大方;
  明姐夫妻俩因为孩子上大学沉迷游戏而焦头烂额,明白3种自我概念后,帮助孩子找到了自我成长的动力。
  ......
  陈晓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心理学家,但多少要懂一点心理学。
  不是去猜别人的想法,也不是去改变别人,只是让你去了解自己,看到很多被忽视的生活。"
  我深表认同。
  不仅仅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真正和人打交道的学科,更因为只需一点点,就会让你的人生变得不同。
  所以,这一次,看见心理x武志红心理平台邀请陈晓老师,开设他的线上心理学课:《人人都需要的心理学50讲》。
  这门课程将从【理解自我】、【探究行为】、【改变态度】、【爱恨情仇】、【群体行为】等5个维度切入。
  不讲那些随处可见的简单心理学效应,更不讲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精心挑选真正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学内容。
  帮助你打开另一个思考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新世界,提升你的心理学思维能力,让你读懂自己,更看清生活。
网站目录投稿: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