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基层岗位正因为入门门槛低,也同时就意味着可替代性强,因为可替代性强,所以不用给高工资,也不用太多培养,反正熟练性重复性的工作多。——Psy525.cn 应该说这个观点还是挺反动的,社会、Boss群体、我这样的老油条以及父母都喜欢教导年轻人,要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要耐得寂寞、要不浮躁……当然了,我们必须这么说,一来,基础岗位基础工作总得有人做,这人呢,还不能成本高了(也就是说薪水必须不高);二来,做基础岗位的小同志也需要安抚么,人人都想上来就干大事儿,哪儿么多大事儿分啊。 所以其实我的主张是,在作为学生的时候打好自己的能力素质基础,比如学习能力、比如抗压性、比如具备一定程度的通识、比如人际交往的礼貌和分寸感,尽可能学到一些专业知识。但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给自己一个高的起点——尽!量!要!避!开!那些没有良好培养机制的企业中类似前台、行政文员、电话销售保险销售等低底薪高提成难度大的销售岗位、初级网管等看似专业性要求不高,入门门槛也不高的工作。就算有无数人告诉你他们因为做了这些而成功也不要相信,他们也许做过这些,但绝壁不是因为做了这些才成功的。 这些岗位正因为入门门槛低,也同时就意味着可替代性强,因为可替代性强,所以不用给高工资,也不用太多培养,反正熟练性重复性的工作多。当3年熟练期到头之后,会很尴尬地发现,要往上走,没有强大的竞争力,可日常的工作也并不培养竞争力。于是尴尬,于是不知如何是好,所谓"学不到东西"者也。 白手起家或者从基层成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在最基层,争取一点资源都不易,又受限制于视角,提升自己就显得格外难;而一个人如果在职业上体会不到"成就感",那么就更加难以持续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于是更加不能成长。没有过人毅力,或者格外好运所谓"凭借好风力送我上青云"基本用不了几年也就泯然众人了,然后也许在抱怨中度过乏味的余下的职场生命。 但要说明的是,我不反对年轻人从生产、研发、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等乃至行政和销售部门等等做起,我原则上也并不鄙视我上面所罗列的岗位,只想说明,如果从这些岗位开始,也要明白可能会遇到这种困境。我认为在从业的初期,能够被一步步磨练,熟悉一家企业的运作,一点点培养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国企,国企有耐心也有环境给一个年轻人一步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但这种方式又被年轻人鄙视了。很多时候我知道某个岗位熬5-10年,会有爆炸式的成长,然而年轻人会说"我现在就需要钱,以后的事儿,你说的准么?" 德鲁克在《旁观者》这本书里沧然写到一段话,大意是在他那个时候年轻人就能担当大任,可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干,而是更成熟的人已经在一战中战死。但反过来看这个问题,毕竟也说明,即使年轻人必须仓促上阵去建设一个新世界,他们也能做到,甚至干的还不坏。而反观当今,年轻人的状态很拧巴:这个世界会不断告诉他们,你们还嫩着呢,老老实实夹着尾巴混资历吧;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刺激他们别人都青年才俊了而你还没钱你还没房你没老婆!——这导致我虽然觉得年轻人的浮躁是很要命,但不是不能理解。我们的社会不大承认年轻人已经足够成熟的可以承担责任,有时候表现为蔑视,有时候表现为溺爱;但又期望他们睿智而精明。我觉得大多数年轻人没有精分已经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儿了。 最近我见过的蔑视类似这种——创业优米网的王利芬女士甚至在微博上说"马云曾说过把80%的MBA开除了。‘要么送回去继续学习,要么到别的公司去,我告诉他们应先学会做人,什么时候你忘了书本上的东西再回来吧。’如果你认为你是MBA就可以管理人,就可以说三道四,那就错了,所有的MBA进入我们公司以后先从销售做起,六个月之后还能活下来,我们团队就欢迎你。销售最炼人!"。而我的另一家友商则做出了这个概括"当前发现,80,90后居然一大部分的人选择国企作为他们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但事实是他们在国企中的跳槽次数反而最多。原因?讨厌权威性压迫管理,拒绝并反感官僚作风的企业管理文化?"——这难道不是人性和家长的期望房价的压迫之间必然的矛盾么。当然人家这么说都也是从人家的目的、阅历、思想出发的。只是听的人可得长一心眼,是金子就得卖个金子的价儿,你要开个铜的价儿,人家买了也当铜用,还嫌太软。 其实说到底,升官发财这事儿谁都希望,苦读那么多年,无非希望有个识货人,给个好价钱。把自己卖贵点儿,放个好点的位置开始,从宏观上来说,是在有生之年创造更大的价值,放自家说,那是早早实现自我目标——这得有底气。底气来自哪里?一来自自己对自己的认真投入,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反省的时候反省,见贤思齐;一方面要相信"我真的就是那么好"。 作者简介: 刘晓玲 已帮助过 1099人 入驻年限 8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