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草芥经典影评字


  《草芥》是一部由王笠人执导,麦子 / 李婉菁 / 李理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芥》影评(一):凯鲁亚克的呼喊
  这是一部令人痛楚的电影--伴着荒凉、悲切而引人幽思的配乐,眼畔充盈着如黄连般苦涩的画面:摄于北京却始终荒凉昏晦的灰黄色,荒村、老街、泥棚、筒楼和一群名叫蚂蚁、蝴蝶、兔子等卑微的人们。他们虫豸般苟延残喘却无人问津,甚至跌倒在村舍,匍匐在铁轨,自沉于池塘亦是悄无声息,即便是为转瞬即逝的幸福而抗争、搏击、挣扎都如飞蛾扑火般徒劳无益,如同片名,这些散落在城市边缘的搬运工、扒窃者、章台女、倒爷、草台伶人们仍然被别人和他们自己视如《草芥》,在苍白的命运面前他们、我们还能作何选择?沉沦直到毁灭!
  《草芥》影评(二):对《草芥》的期待
  对《草芥》的期待,如同对麦子的诗麦子的画麦子的音乐麦子的思想的期待,尽管《草芥》并不是讲麦子,只不过是在娱乐频道的一次报道中,《草芥》参加了新加坡第一届电影节,因此而看到灰色的画面,和熟悉的麦子,再看了一楼仁兄的故事介绍,感觉很好,就象麦子的诗集《盲夜》《苔藓的倔强》,表演也比他的《笑世界哭世界》更深一层,又如《微》专集里歌词唱到的那样刺痛人心,故事本身的基调,以及故事本身表达的思想,也很细微撩人,再加人表演的透彻已经音乐的完美搭配,只是及至的痛传达给观众,能不能强烈的唤醒观众对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呢,我想是可以,因为他很美,美的东西应该能更深的触动人心,王笠人一个优秀的导演,祝福他的成功,很期待这样一部所谓独立的优秀作品
  《草芥》影评(三):金钱·情欲·朋友——影片《草芥》
  影片土黄色基调始终将我裹在压抑和沉闷中,亦如福州时情时雨的天气,让人难以适从。通过片名,导演想表达的主题一览无余。草芥人生,渺小,微弱,摇摆,挣扎,象征底层百姓,比附弱势群体。影片平稳的掌镜和慢镜头显然无法承接这一切,只好通过主人公蚂蚁令人揪心烦躁的身体语言:踉跄的步伐,蜷曲的身体,狰狞的面孔,直观坦白的述说草芥生活的艰辛,生命的荒谬。
  小人物也有爱情。草芥眼中,爱情就是人生的盼头,然而获取真爱就跟讨回工钱一样遥不可及。蚂蚁对妓女蝴蝶的爱,肇始于脑海中的肉体媾和。偷捡房事性用品,窥视交合,窃取胸罩,蚂蚁毫无保留的实现了无数少男青春期情欲旺盛时意淫之事。正常的情书牵手调情等等恋爱程序,草芥难以达成,导演不肯安排,取而代之的只能是一次次犯罪式的变态行为。蚂蚁成功牵手蝴蝶本就埋下失败,没有前奏的爱情没有长久可言。
  然而,难以善终的爱情却是整部影片蚂蚁最为辉煌的时刻。与妓女蝴蝶回表哥家探亲,游玩。漫步草丛间,仰视浮云端,朝着远方,幻想美丽新世界。不由得想起贾樟柯电影《小武》,小武最为神采奕奕的一幕恰是与歌厅女子漫步街头。草芥的爱情来得迅疾,去得狼狈。蝴蝶有男朋友,蚂蚁尚争一口气,蝴蝶是通缉犯,蚂蚁立即毙命。没了情欲,没了爱情,草芥的人生还有什么盼望。
  另一幕的温馨出现在蚂蚁和之前同事过的歌厅好友团聚交杯,几杯啤酒下肚,话题依然指向蚂蚁爱情出路。草芥间的友情该是如何?兔子向蚂蚁借钱为的是嫖他的梦中情人蝴蝶,传统五常中的朋友有信在这里让位给了金钱和情欲。蚂蚁没有求助其他朋友,没有求助乡亲族人,最后的癫狂和自杀实际上来源于双重打击,一是爱情的破碎和朋友的背叛,二是乡土伦理的断裂。
  影片末尾随着蚂蚁走向河中,镜头奇迹般的出现两和尚伫立在岸边裸石,敲打木鱼,口念经咒。神来之笔就像鲁迅给夏瑜坟上添置的花环。草芥如何解脱?蚂蚁离开岸边,又能走向何方?我想导演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彼岸世界如果不存在,草芥只好以死来解脱。
  《草芥》影评(四):蚂蚁只有死路一条
  这是一部悲观的底层边缘人的个例电影,像蚂蚁那样的文艺民工现实里有么,我表示怀疑。不敢说所有人,基本99%的社会底层都是蚂蚁工友那样的人吧,打牌喝酒,干活拿钱。享受生活?"这就是生活啊"!而蚂蚁的"享受生活",也不过是装文艺泡野鸡罢了。对不起,话太糙了,我改改,应该是真文艺且拥有爱情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幻想。
  从一开始,蚂蚁就憋足了劲想做个文青,因为他喜欢一个叫蝴蝶的鸡(从名字可以看出蝴蝶本质上和蚂蚁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两个人会在一起的原因)。可惜的是,无情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着他,但是他不认头,继续对命运进行挑战。结果显而易见,他对生活的幻想欺骗了自己,他自己就是使他最终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至于蝴蝶,如果抛去杀人犯这一隐性身份的设置,其实也是一把辛酸泪,完全可以拍个番外篇出来。当然,导演为了避免她成为一个被观众怜悯的悲剧角色,所以设置了他们夫妻是杀人犯的结局,而她最后也咬牙切齿地对蚂蚁说,你的下场不会比我好。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看作是敌人最后的无力的猖狂,更是对蚂蚁结局的预言。
  很多人都认为这片子很压抑,我认为仅仅是悲观而已,算不上压抑。就像小厉的帖子里说的,最后坏人都得到了惩罚,这结局不是很积极向上么。确实,蚂蚁们活的很辛苦,但悲剧就悲剧在当一只蚂蚁不再甘做一只蚂蚁而去奢求生命的意义的时候,那么它只有死路一条。这是社会现实决定的,你的一切制约了你的时候你却非要超越现实,那么现实只好提前把你给超度了,就像片尾的那两个和尚,丫那早站旁边等着念经了,等了一整部片的时间。
  蚂蚁为什么要去做那些"好事"呢,因为他要死了,他决定自杀。实际上他的灵魂已经在看到通缉令之后卧轨了,作为一个骨子里很文艺的搬运民工,他的精神就是他的一切,即使没有钱,只要能和哥们儿姐们儿们在地下通道里喝酒弹唱他就满足了。最重要的是他还有蝴蝶。结果蝴蝶不是蝴蝶,只是只带色的瞎蛾子,他的精神崩溃了,支撑他在这个冷酷的社会上生存的寄托破灭了。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在死前做了那些"好事",不过是为了走得更心安理得,走得更干净,不过是心理上对自己的安慰罢了,毕竟从前他也"坏"过。
  蚂蚁在地上看到蛾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却因为逆光而错认为是蝴蝶。这不是谁骗了谁,而是一种对美好希望的自我麻醉。残酷的现实在呼啸声中把希望碾碎,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在生活的泥沼里慢慢溺死。
  《草芥》影评(五):烟花似的美丽
  昨天下午和老一去看的这部片子,当时想着是回来一定要写点东西。但是回家后却左右都动不了笔。忽然发现自己从前写东西的表现手法是如此的单一,我知道因为我写的某些影片的评论好像毁了好几部电影原先的调子。所以我在这一刻本想选择缄默,但是又觉得心里有一种情绪在向外涌动,让我不得不在这时候留下一些文字。
  有一个朋友说我写的东西总是透露着些许浪漫文艺的情调,我当时觉得他是在批评我,因为我正是少了那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的色彩才让我的文章看上去总是离读者很遥远。但是文章往往又不能少了浪漫的色彩,即使是要表现现实残酷性的《草芥》,也有它诗意唯美的一面。
  我尽量让自己撇开影片中灰暗和残酷的画面,也许是因为上天早就给了我这种乐观的写作手法,所以我也不能辜负他的厚爱。我只想让大家记住影片中那夹杂着的美好与希望,而人为的去忽略那种让人看了只能皱眉的生活中却处处都有的遗憾场景,既然我不能贴近生活,那么就让我写的东西彻底地远离生活。
  即使是在这样阴暗的色调与无奈的演员对白之间,仍然能看到男主人公麦子与她爱的人蝴蝶在那片在他们看来是辽阔的芦苇地上翩翩起舞。在他的眼里蝴蝶就是他的公主,而且是唯一的公主。我想每个女孩在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羡慕蝴蝶的身边有像麦子这样一个爱着她的人,而不去考虑蝴蝶那迷一样的境遇和并不体面的生活遭遇。
  影片中有两段放烟花的场景,一个是在麦子和以前剧团的朋友把酒言欢的时候,身后的孩子在放;一个是麦子和蝴蝶以及住在崔各庄的表哥一家在游览京城夜景的时候,他们坐在三轮上放。我想烟花出现在这里,表现出了一种崇尚美好的感情,因为是在亲情与友情的映衬下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但是悲哀的是,烟花的命运注定是短暂的,无法陪伴我们一直走下去。所以有时候人和事最最让人伤心的就是美丽总是暂时的,痛苦却来的长久。
  其实生活中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对得起我们的收获,我们付出和得到都是成正比的。或许到最后麦子因为某些生活与内心的压力而走向了死亡,但是镜头的延伸处却有两个和尚替他超度。上天还是看到了麦子那颗残缺的心上仅有的善良,也就给了他死后最大的回馈。而那个不知道为什么而卧轨的男人,死之前也是带着一条鲜红的围巾,他的死亡是不值得被歌颂的,但是那条围巾却昭示了他对生前生活的那点点的留恋。
  这是一部很值得细细品味的影片,残酷的现实能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而影片中时不时的透露的美好与希望又能让我们更有信心的走下去。
  《草芥》影评(六):独立电影《草芥》
  2007-3-25
  入围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荷兰HBF奖金资助的大陆独立电影《草芥》(《Weed》)昨天下午在物质生活书吧举行了它在深圳首次的观片暨导演交流会。
  二十万的制作费,使用非职业演员,《草芥》用了120分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漂泊在北京底层的搬运工蚂蚁对生活对爱情的追求以及最终的绝望的故事。观影的过程里,我的注意力无法一直集中在画面上,这不是一部以剧情取胜的电影,按照导演王笠人的说法,它是一部风格化的电影,它对影像的追求,画面的隐喻,情节的超现实都是显然的,也是被纵容的。
  我喜欢的是它风格化的画面,每一幅都是让人印象难忘的摄影作品,那些破落的胡同,残旧的房子,苍茫的草原,忧郁的河流,孤独的胡杨树......
  导演擅长于场面调度,镜头的移动走向是巧妙的,失魂落魄的蚂蚁在呐喊,他的脸已经变形,远处传来火车的轰鸣,然后是呼啸而过的车身,那个镜头被处理得如此阴郁又充满力量,那是全剧我最喜欢的一幕。
  如果不去深究表演的夸张,不去深究剧本的脱离现实,不去期望一个温暖明亮的主题,那么大多数人,例如我,都会认同这一部电影,它是一部靠影像来串联、延续故事,而并非靠故事来推动影像的电影;它是一部大量使用隐喻有着表现主义特征的电影;它是一部故意堆砌了许多怀旧、生活气息浓厚的音像元素以致让人有用力过度感的电影;它是一部一场戏一个镜头,坚决贯彻长镜头纵深调度主义的电影。
  它是一部无所谓你喜欢不喜欢,但你不会否认它所具备的某种特立独行属性的电影。当我横向比较目前的中国导演及其作品时,我还没有看到哪个导演在风格化的影像上做出如此明显的尝试。
  观影后是导演的阐述,1970年生的导演王笠人在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时提到了他的社会关怀,他的艺术理念,他像个布道者一样去演讲,有人半途离开了座位,包括我自己。我只问了他一个问题,关于他所喜欢的导演和电影以及给予他的创作影响最深的导演,王笠人的回答让我意想不到:日本的老导演沟口健二。碰巧的是昨日晚上在尚书吧的看片会正好播放沟口健二的《浪华悲歌》。
  在看《浪华悲歌》的过程里,我一直在找沟口健二和王笠人的相似点,可是,直到结局,我都没有发现两者的电影在艺术上、在主题上有很深的联系。
  我想,如果王笠人能把他的视野收窄一点,不要太关注各种思想流派,而是更专心地研究电影艺术,将来他应该能拍出比《草芥》更深刻,也更有力量的电影。
  《草芥》只是有深刻的追求,而结果并不尽人意,因导演意图传递的信息太多反而削弱了主题,脱离现实土壤的风格化影像让那支本来指向现实黑暗的利箭方向不定,后继无力,而电影因此不可捉摸。
  《草芥》影评(七):蝼蚁和蝴蝶 不过草芥
  《草芥》里的整体气氛营造的很好,介绍上说有一种黄连的苦涩,画面似乎是有着明黄,深涩的质感。就像一群微小的草,在偌大的黑色背景里只有那么小的一簇光芒,它的每一次飘摇和动荡都十分的清晰和深刻。这些碎小的生命在此刻都是张扬的个体,有着自身的性格和脾气,尤以蚂蚁和蝴蝶突出。
  作者省略了大的环境背景,一笔暗黑带过,或者寥寥光景的空镜头,在画面上都是安静的成为了陪衬,以此让我们用有些窥视的方式来看到这些人的生活。他们在底层,靠体力挣扎,对钱是看重的,在打牌时就似乎为后来的暴力还钱埋下伏笔,当然不纯粹只因为钱,当情感主旨了行动,钱其实已经根本不重要了。本来我以为会看到的是一个大的世俗的环境下一群蝼蚁般的小人物的生活,结果没想到作者更直接和本质的去呈现了他们的生活和内心,背景和社会这种从来都存在的东西留给观众无限遐思,这样很好,突出了核心的故事情节,很纯粹的表演。
  故事是有看点的,搬运工近乎偏执的爱着妓女,伴着偷窥跟踪短暂的欢悦和残酷的对望。两个奇怪的人的爱情必然是非常态的,只是他们的更悲催更猛烈。蚂蚁,不被人关注的民工,但其实他是有才华的,会弹琴唱歌,不愿在歌舞团里当棋子,而蝴蝶,被逼迫出卖身体的女性,但她内心是有流动的东西存在的,当她念出准备过的诗歌的时候,她是纯洁而期待的感悟着生活,他们是渺小的尘埃,但他们都有着倔强的坚守。所以会互相吸引,这是一种在绝望的土地上开出的鲜艳花朵,只是似乎作者看透了这种没有希望的结合也不甘于沦为这样的无趣,更与本片苦心氤氲的黄连氛围不合,所以生猛的解析着这样不合时宜的爱情。他们两正处于爱恋状态的时候被蝴蝶的男友强势暴力的打断,蚂蚁为讨回两百块最后杀了兔子,更主要原因是他接受不了兔子睡过蝴蝶,他在无望中被诗人的卧轨刺激的歇斯底里,而他的偷窥发现了蝴蝶和他男友是杀人犯的事实,他报警了,然后疯癫的看着蝴蝶被抓走。蚂蚁的塑造是成功的,看起来他十分像只弱小的蚂蚁,被欺负和踩在脚下,可他又坚韧的怎么都折腾不死,影片一步一步的试图摧残他的身体,精神,他始终处于一种游离而分裂的状态,看到他总有种莫名的悲恐,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他都是残缺的,却又有着草芥般强悍的生命力,外力不能完全的杀害他,唯有在层层压力下把他推到一个巨大的湖边,让他自然的选择沉下去。
  影片一直很零散,靠着一种冷寂到绝望的气氛来串联起来,情节构造不够紧密,画面色彩好的有些迷幻,在底层的生活与调色后的光影磨合的很龃龉,削弱了真实性,更加强调了电影的调子,尤其是蚂蚁和蝴蝶那一段奔跑相逐的画面在整个的影片中带着虚虚实实的美和隐喻的现实无奈,在独立电影中做到如此细致很难得,总之,是一部很用心的作品,压抑其实没有特别的显现,对于微小生命的情感探索得如此细腻让人很佩服。
  《草芥》影评(八):闪亮的日子
  她从雨中而来,即使下雨的天气,也没抵挡独立电影的诱惑,还是去看了放映。也大概是缘于天气,路途中竟然很顺利,没有堵车,她一路听着音乐,很快也就到了。
  去7-11买了金枪鱼的三明治和冰爽茶,进到放映厅的时候,还挑到了很好的位子。一边坐在蓝紫色的沙发上吃,一边想三明治这样的东西,和烧饼夹里脊其实又有什么区别。大概都不过是一种习惯,自己觉得坦然最好。
  看着《草芥》,她慢慢想起了很多事情,很多人,某些记忆中的片段不请自来,在她脑海中一一闪现。
  蚂蚁从对面的楼偷窥着走过来的蝴蝶,疯狂得捡回一袋她的垃圾,将她撕碎的纸片慢慢抚平……她想,距离她第一次看《小武》已经有多久了?
  当蝴蝶读起诗来,一群人都忽然安静了下来,当蚂蚁用沧桑的嗓音唱出:你去了遥远的广东,我流浪在北京的街上……她想到了吉他歌手流浪在北京的早期岁月,当他声嘶力竭的唱出两天,是否也曾如此潦倒落魄?
  蝴蝶和蚂蚁在荒凉的黄草地中张开双臂,向鸟儿一样的奔跑,他在桥下对她说,这就是我们的宫殿,你就是我的公主……她想《新桥恋人》的台词是怎么说的,有人爱你,若你也爱他,明天就对他说,天空是白的,如果是我,我便回答说,但云是黑的,如此,便知道我们彼此相爱了。
  诗人把书放在铁轨上,然后平静的躺上去,蚂蚁失控的叫喊……她想到了蒙克叫做《呐喊》的那幅画,年少时竟然买到了书签的版本,被她夹在字典里很多年了。
  她想那个女子曾经是否也如她一样,经常跑很远的路,只为看一场电影。她怎样在陌生的影院中痴迷流连,泪流满面,却只用镇定的语调来讲述,不轻易透漏热烈而天真的内心激情。她想到了在中途遗失掉的和她一样热爱电影的朋友……
  湖水淹没了一切,渐渐归于平静 ……《草芥》,落拓而真诚,很好很好。
  放映会结束之后,她就开始一个劲地鼓动朋友去看了,然后向朋友讲了放映会结束时有趣的经历,在《下午狗叫》的导演见面会上,她提了两个问题,那个看起来真诚而散慢的导演对于她说出,我感觉能看完你的影片自己够有耐性了 这样的话明显没有介意,后来还和她讨论了起了法斯宾德。
  他说,我上学时比较喜欢法斯宾德。
  她说,我是很喜欢他的。
  可是他死的太早了。
  大概他把激情都燃烧完了。
  所以还是让他在那里,不要碰触为好。
  在她看来他浪费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或许人各有志,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有人喜欢,是当作信念,有的人却认为不要碰触就好。
  雨声又沙沙的响起来。下午刚出门时,她在车窗上看到晶莹闪烁的雨点,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草芥》影评(九):初看《草芥》观后感 文/张彬
  暑假时在麦子那里断断续续的将《草芥》看了几遍,由于当时还处在电影音乐最后完成的阶段,麦子又是负责的电影音乐的制作,所以看的时候基本都是每到一处加音乐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换上几种不同的方案对比一下,麦子自己满意后才会继续播放,寻找下一处要修改的。
  首先说说看宣传片的第一感觉,整个片子使用的色彩效果就为电影定下了大致的基调——暗黄色,那暗黄色的膜,正如同所有带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眼中的社会一样,有一层什么东西,让社会如此的灰暗,暗黄色的膜,或许表达着很多仍然发旧的东西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镜头的效果用的边缘虚光,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处理,但是感觉这样的镜头再加上暗黄色,都能更好的且和谐的烘衬出整个电影要表达的思想,甚至包括这个电影的宣传海报的色彩还有布局,当然还有那一次由《北京蝴蝶飞》到《草芥》的更名。都能看出拍摄方从各个方面都尽力把电影的主题感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电影虽然看的断断续续,但是有了麦子对某些故事背景的讲解,我看的还算是明白,对全局的掌握有不少帮助。而且我觉得这样的断断续续也并不是坏事,毕竟是停下来讨论某一部分的音乐应该怎样改才能更好的表达,或烘托,或铺垫,麦子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一个细节都想做到尽善尽美,可是追求完美的过程是痛苦的,一次次的建立起一个音乐小框架,然后又一次次地推翻,每一次推翻都是一次进步,每一次推翻都是一次胜利,麦子身为电影音乐的主创人员兼主演,有更好的条件结合所有的材料把音乐的感觉融合到电影中,反过来电影情节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收益是令众人都满意的双向的。
  暑假断断续续的看了后,在回天津的火车上写了观后感,但是这样的几遍看下来是绝对无法完全理解这部电影的,正如张爱峰前几天同样在只看了一遍电影后写到的一样——"象《草芥》这样的电影,我觉得我至少要看三遍才能写出点象样的影评",而我在前一阵子又看了一遍之后,决定结合多次的观看体会写一些。这并不是一篇专业评论,就自己本身来说,也对电影这门艺术也不是非常了解,也许看得遍数再多也不能写出像样的影评,就当仅仅是个观后感吧。
  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的体会中都说到了"压抑"二字,诚然,这就是一个悲剧故事,一个讲述社会底层人民酸甜苦辣的故事。麦子饰演的男主人公蚂蚁,是一家搬家公司的搬运工,在某一次为画家阿一搬家的时后,看到了那个叫蝴蝶的姑娘,当时他坐在窗台口,看到了楼下回家的蝴蝶,音乐此刻进入,是麦子的一段很小巧跳跃感很强的吉他弹奏,预示着要发生的事情是美好的,轻松的,果然,蚂蚁跑下楼,有点不好意思的在楼下找到蝴蝶,说自己不在搬家公司了,在一个歌舞团弹琴唱歌,意在不让蝴蝶看不起他,这样还有追到蝴蝶的机会。后来我看了剧情梗概,才知道蝴蝶也是刚刚搬来的,当初是蚂蚁给搬的东西,就住在画家阿一对面的楼。
  剧情往下发展,蚂蚁给自己着实的"打扮"了一番,买衣服,洗澡,做了歌舞团的工作证,当然,还有撬锁进了阿一出去后留下的房子,从那里用望远镜偷看对面蝴蝶房中发生的事情,又用同样的方法撬锁进了蝴蝶的房子,装上了窥视摄像头,并把"监视端"设在了阿一的房中。
  片中还有一个情节——蚂蚁和工友兔子无意中发现蝴蝶在和一个陌生男子讨价还价,偷偷摸摸,接下来某日蚂蚁通过摄像头看到蝴蝶在和另一个男子做爱,蚂蚁很伤心,此刻音乐进入,那种万念俱灰的,如同头顶上的天突然塌下来的,灰暗一片的感觉,头痛欲裂,让人心疼的难受。镜头一转,蚂蚁在黑暗中,跌跌撞撞的,仿佛是单靠感觉的在踉跄的移动,在楼道中——他喝的烂醉,但是还是去找了蝴蝶,给了蝴蝶看了他的"工作证",邀请蝴蝶和歌舞团的朋友们一起小聚。
  蚂蚁去歌舞团找以前的朋友"求救"的,谈话中得知他们歌舞团这里的效益也不怎么好,一组"表演"的镜头掠过——"台柱子"土风(人名),在台上唱着流行歌曲,台下一片叫好,镜头转到台后正在说话的蚂蚁二人,谈话结束后,再次掠过舞台时,土风唱着"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歌者激情依旧,伴舞小姐激情依据,而镜头缓缓移到台下的时候,却只有一个人,直坐着一动不动的在听,甚至都无法确认是否在听,其余座位,空空如也,讽刺,真是讽刺……
  和几个歌舞团的哥们聊天,互相诉苦,蚂蚁对歌舞团的前景并不看好,其实,搬家公司那里同样不好,全局的萧条。底层人民的辛苦,通过这些人们的谈话从侧面描绘出那个年头的经济背景。
  聚会按计划举行。小人物的简单快乐,众人纷纷表演节目,土风的歌,蝴蝶的诗朗诵,在火把的小晚会中安静进行,蚂蚁和蝴蝶喝了交杯酒;地下通道中,篝火点燃,蚂蚁弹着吉他,附着另一个人的手风琴,唱着那首《家乡的姑娘》。这首歌也是麦子为该片专门创作的歌曲,录音的时候用的那把普通的吉他,虽然音有点破,但是效果却出奇的应景,包括其他的音乐部分涉及到的吉他,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温暖,朴实无华,就算是音比较破,那也是和电影整体感觉"破到了一起"。《家乡的姑娘》轻快的很,却仍带着淡淡的忧伤,一种小人物的,前一阵子麦子把这段歌的非电影音乐版本放到了新浪音乐博客上,很多人都觉得不错。
  情节继续发展。非典来了,蚂蚁带着蝴蝶去了他表哥乡村的家"避难"。去的路上,经过一个破败的院落,一个诗人在那里来回踱步,虽然看不到脸,但是能感到十分凝重,他在思考。经过村口的时候,还有几个人在表演民间驱魔的戏,很民间化的一些镜头在剧中屡屡出现,蚂蚁的表哥开了个照相馆,一部老式相机作为工具。小孩子也很活泼,嫂子的台词并不多,但是那两句用陕北话说的"乡下比北京好"、"家乡的水甜",让人感慨城里的高强度工作压力对比着乡村的恬静生活。
  下一组镜头。蚂蚁和蝴蝶在一片芦苇空地的大桥下照了合影,之后蝴蝶很开心的跑出去很远,蚂蚁也追上去,音乐进入,这段麦子配上的吉他弹奏又是无比轻松,当两个人都跑累了回到照相机旁边仰卧着时,吉他声同时停止。这之前,拍摄镜头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两个人由近处的"大"变作远处的"小",然后又跑回来躺到地上变"大"。两人站起来,望着那桥,蚂蚁说"看,这是一座死城,所有的人,都还没有出生呢。"之后两人的对话,竟像情窦初开的小情侣。"死城"这个词,给我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象,"所有的人都还没有出生",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算是最正式的人类,真正的那些有人性的,在进行着一段很长很长的一个休眠的轮回——他们,人,都还没有出生。
  非典结束了,结束了乡村生活,蚂蚁和蝴蝶又回到了城市。蝴蝶的男友得知蚂蚁和蝴蝶的事情,带着蝴蝶出现在蚂蚁正在给人搬家的地方,让蝴蝶看清楚了蚂蚁的真正工作——用他的话说——"臭搬家的",并威胁蚂蚁不要再找蝴蝶。
  搬家公司的老板说没有钱不能发工资,不知道是真的由于非典的影响还是死拿着钱不给,故意拖欠,工人们怨气纷纷。一天兔子找蚂蚁借了200块钱,而蚂蚁在某一次窥视蝴蝶家的情况时,竟然发现这次蝴蝶接的客竟然就是兔子。
  又一个场景,在北京的胡同内,蚂蚁偷偷的跟着蝴蝶还有蝴蝶的男友阿斌,被发现后逃跑不成,被堵到一个死胡同内,发生了所谓的搏斗,其实蚂蚁根本不是强壮的阿斌的对手,两三下就被阿斌用砖头拍了头,半死。
  蚂蚁找到兔子找兔子要回借他的钱,兔子说没发工资,没有钱,之后在一次好像是干完话回去的车上,两人又争吵起来,并决定在一个庄子里面决斗。
  决斗,很快。两人跌跌撞撞的打斗,最后以蚂蚁不小心杀了兔子而结束,并没有血腥的场面,那段杀人的镜头被放入了小屋的黑暗中。杀了兔子后,蚂蚁从兔子身上翻出了一张通缉令,得知蝴蝶和阿斌原来是身背人命的潜逃犯,原来是他们逃到北京后阿斌逼蝴蝶以卖淫赚钱度日。
  此刻蚂蚁万念俱灰,拖着颓丧的身躯沿着铁路行走,竟然又遇到了那个曾经在破败庭院中踱步的诗人,而那个诗人仍然给人凝重的感觉,但踱步的地方却换到了两根铁轨之间,虽然带着墨镜,做出了让人吃惊的举动——把手中一本红壤的书——应该是圣经——放到了一根铁轨上,从容的躺下,头趟到另一根铁轨上,蚂蚁很害怕,手中攥着那张通缉令继续沿铁轨跑着,火车来了,带着怪叫,蚂蚁,就这样的,亲眼目睹了那残酷的场面——诗人卧轨。但这里没有直接描写,只是一个非常夸张的镜头——蚂蚁的身后就是疾驰而过的列车,车轮与铁轨摩擦的隆隆声和蚂蚁歇斯底里的撕嚎交杂在一起,蚂蚁畸形的脸的好几分钟的嚎叫特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种极端的恐惧与绝望的交杂,被麦子演绎的很透。
  万念俱灰,还是这个词。蝴蝶和阿斌终于被警察抓住了,被捕时,蚂蚁还过去看了他们,蚂蚁拉着蝴蝶,蚂蚁要追那辆离去的警车,蚂蚁摔倒在路中央,蚂蚁,和蝴蝶分开了。
  蚂蚁,本来就不可能和蝴蝶在一起的,蚂蚁黑黑,被人看不起,蝴蝶漂亮,却别人当作工具,当这两个在一起想要发生点什么故事的时候,就算有过一些美好,也注定要以悲剧结束。蝴蝶,是要飞的。
  蚂蚁这个小人物,在最后,就那样的抱着一块石碑,目光呆滞,缓缓的走入了河中,溺死了。至于他为什么要抱着一块石碑而不是其他的东西,也许是为了死后还能给自己当作一个墓碑吧。小人物总是可以有一些想法的权利的,正如当初他渴望有一段真切的感情一样,如蚂蚁和歌舞团的朋友们所说——这个妞我挺上心的。小人物总是可以有一些想法的权利的,正如草芥有其存在的理由,回想这部影片,《草芥》,其中的人物,搬家公司的工友,蝴蝶和阿斌,歌舞团的那些人,蚂蚁住在乡下的表哥一家,甚至抢劫蚂蚁和蝴蝶东西的那两个劫匪,再加上穿插着那个吹唢呐的艺人,展示了这个社会背景下这些小人物的不同生活状态。所有的草芥,以各自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平凡而又沉重的大画面。灰黄色的影片颜色是不是因为要取草芥的颜色呢?也许这只是我的一个玩笑罢了。
  整个电影除了用到吉他,还有很多中国的民族乐器,感觉更能体现出中国的特色。特别是二胡,这个似乎一提就会马上联系到凄惨悲凉的音色,在蚂蚁后来的心灰意冷的无目的游荡中很好地用到了。参与电影音乐制作的,还有李卫国,我们完全可以称这个人为民乐大师,那天麦子专门把他叫来一起研究如何录音,把二胡和唢呐的谱子用吉他还有电脑编出来之后给李卫国让他回去练好了然后去录音。
  关于麦子,我会在正在努力写的一系列文章中详细介绍。在这里先表扬一下麦子,因为麦子不但在短时间内学会了电影处理软件的使用,而且在各种音色和乐器的插件上也有创造性的突破,我现在还能清楚地回忆起麦子每一次弄出来的与电影和谐的效果时的眼睛,闪着光呢。
  关于王笠人王导,虽然见过多次,但是我们真正的谈话交流并不多,有很多东西还需要向他学习,而且自从看过他的《草芥》还有十年电影计划之后,我坚信,王导绝对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好导演,这次《草芥》入围鹿特丹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我们都很高兴,希望不单能够捧得大奖归,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清楚地表达出该电影的思想。我们不应该只看到那些粉饰太平的所谓大片的终极视觉享受。
  http://www.blogcn.com/zlzj/article/200612/6841.shtml
网站目录投稿: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