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 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中国传统纹样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凝固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 几何纹样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应用范围最广的纹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类纹样包括曲折纹、雷纹、回纹、条纹、旋涡纹、乳钉纹、回旋钩连纹等,也包括一些抽象的图案。几何图案常用于器,如早期的陶器、青铜器,到后来的瓷器、珐琅器等。早期的几何纹样较为简单,新石器中晚期纹样形式结构逐渐复杂,商周时期用来装饰器具的几何纹样已经十分繁复。秦汉之后,几何纹样常作为辅助纹饰出现,是十分常见的装饰纹样。 连珠纹又称"联珠纹""连珠""圈带纹""花蕊纹"是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一种几何装饰纹样。 连珠纹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圈或椭圆组成,呈一字形、圆弧形或S形排列,有的"珠"为实心圆,有的为空心圆,还有的是同心圆。连珠纹最早出现在夏商周的青铜器上。夏朝已经有了带实心连珠纹的爵,纹饰呈单行或双行排列,周围用弦纹分开。商朝的连珠纹由空心小圆圈构成。商朝中后期出现了同心圆连珠纹,当时的连珠纹常作为主纹的分栏线或边饰。连珠纹在周朝运用得较少。 连珠纹真正在中国开始流行是在三国两晋时期,当时的连珠纹多做辅纹,装饰在网格带纹的上下两侧。5~7世纪的时候,从古波斯萨珊王朝又传入一种连珠纹,也叫连珠圈纹,两者融合后,连珠纹开始运用到各种器物的装饰上。隋唐时期,青瓷、白瓷以及织锦是连珠纹最流行的装饰领域。宋元以后,连珠纹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圆圈里画小圆珠的纹饰,甚至一个大圆圈套三至五个小圆珠的纹样。连珠纹应该说是应用最广泛的几何纹样之一,从服饰、织物到家具、建筑随处可见。 席纹是主要用于陶器装饰的原始纹样之一。它是制作陶坯时坯下所垫席类器物留下的印痕,常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底部。席纹的印痕通常较深,印纹清晰,呈"十"字形,经纬互相压叠,排列紧密。后来席纹从陶器装饰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服饰、剪纸、壁画、瓷器等,出现了大量做工精美的席纹工艺品,如雍正时期的粉彩席纹杯。 云雷纹是指用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纹样。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这一纹饰多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后世的仿古器皿也常用到这一纹样。云雷纹的表现方式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技法,一般作为辅纹出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使之产生华美、繁复的艺术效果。从战国时期开始云雷纹逐渐演变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 回纹因纹样形如"回"字而得名,是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的几何纹样。回纹线条呈方折形卷曲,有的是单体间断排列;有的是一正一反相连成对,也就是俗称的"对对回纹";还有的呈连续不断的带状等。回纹图案寓意吉祥富贵,所以民间称连续的回纹为"富贵不断头"。回纹图案起源于早期陶器,在两宋时期盛极一时,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才再度流行起来。回纹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织绣、地毯、木雕、瓷器、金银器、青铜器、家具、服饰、剪纸、雕塑、石刻和建筑装饰等,主要用作边饰或底纹,例如织锦纹样中的"回回锦"就是由回纹以四方连续展开的形式构成的。 弦纹是古代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装饰纹样,由单一或若干根直的或横的线条构成,常常作为界栏出现,分布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弦纹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流行于夏商周时期,到今天仍然被广泛用于各个装饰领域。弦纹或单独出现,或与别的纹饰共同构成图案,比如有一种"人"字形弦纹便是由文字和弦纹组成,在商周时非常流行。 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之分。细弦纹细长、凸起;粗弦纹较宽,纹中间呈凹槽状,很像板瓦,因此又被称为"瓦纹"。粗、细弦纹饰有时同时出现于一件器物上,有时又与其他纹饰搭配使用。 条纹又称"条形纹""线纹",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传统装饰纹样。条纹由较短的相对独立的线条构成,包括竖线、横线、斜线、弧线、宽线、窄线、单线、复线、网线等多种形状,此外篮纹也可视作条纹的一种。条纹具有简单、朴素的美感,或单独成纹,或与圆点纹、旋涡纹等组成复合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纹样之一。条纹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可以见到这种装饰性纹样。 谷纹是古代器具上常见的装饰纹样,又被称为"蝌蚪纹""逗号纹""豆芽纹",形状是呈旋涡状的圆点,看起来又像是倒写的"e"。 谷纹的形状与旋涡纹和卧蚕纹相近。谷纹的出现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在器具上装饰谷纹寓意农业丰收。谷纹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汉代以后较为少见。在宋代、清代仿古玉器上也曾使用过这一纹样。 蒲纹是一种排列成六角形格子的纹样,形状如同用蒲草编织的蒲席。根据"格子"分布的疏密程度,蒲纹可分为细密的蒲纹和较疏松的蒲纹两种。细密的蒲纹表面有较深的阴刻平行线,分三组交叉排列,在线条及交叉点处留有六角形的空白,空白处较高,看起来像是凸起的谷粒;较疏松的蒲纹线条的排列方式与细密的蒲纹相同,但阴线较浅,空白处凸起也不明显。蒲纹在汉代时较为流行,多见于玉壁。 P.S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身、 岩画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各种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图案,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脉络分明,每一时期的历史都浓缩在一种文化意蕴厚重的纹样中,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点。 ——此文出自于古月著《国粹图典纹样》 《国粹图典纹样》——几何纹样(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