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静为躁君:摒弃自身的轻浮,才能稳妥的行事。 对于大多数生活中的人来说,都存在一个人性的弱点叫做轻浮,这个轻浮并不是简单字面意思所理解的轻浮,而是来自于内在性格上的一种轻浮,就是在为人处事之中自以为是,而且容易自我炫耀,没有一个稳重操持的内心,这就是所谓性格中的轻浮。 在《道德经》中,老子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智慧,因为道大、天大、地也大,然而人呢,是万物之灵长,所以说在道德经中就出现了人也大,道德经把这四种巨大能量的事物,作了一个排序,分为道、天、地、人。 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中,就详细的说"道"是自然形成的,他向自然学习,道也是至高无上的,他是本身存在的一种自然规律。道是一种以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状态存在的,那么万事万物都有本身的规律,所以我们作为人,最应该遵守的就是万事万物的一个自然法则,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顺其自然的一个智慧。 当你做到顺其自然的时候,自然就符合了万事万物的一个规律,谦虚就是自然规律,但是与之相反轻浮,则会失去自我。 《道德经》静为躁君这一篇章中,就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稳重是轻率的一个控制者,静定是躁动的一个制服者,所以说君子为人处世的时候都不会轻举妄动,这个是圣贤的智慧。即使这个人拥有了豪华的楼台亭榭,但是安静淡然,超凡脱俗,这是一种境界,所以即便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他仍然能够轻视自己而重治天下。那是因为轻浮就会失去自身,躁动就会失去君位。 这里重点所说的,就是轻重和动静的一个概念,《道德经》中说得道的圣贤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呢,他们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从来不会轻举妄动,不会轻浮,而是以稳重,慎重考虑之后才会行动,没有表现出轻率和急躁的样子,所以说也顺应了自然的智慧。 只有拥有这样的一种智慧,才能在安逸的一个环境中怡然自得,而那些心浮气躁的人,他们难以长久的拥有当下。 《道德经》中这一篇章中,老子把矛头指向了大国的国王也就是所谓的统治者,拿大国的国君来举例子。就认为如果轻浮焦躁轻举妄动的时候,那么就犯了人性中轻浮的这样一个弱点,所谓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如果不改正轻浮的问题,那么一定是违背大道的智慧的,最后的结局一定不会好。 即便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能够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摒弃暴躁轻浮的一种情绪,以稳重柔弱自居,那么我们会生活得更加舒服。一切不牵强不偏激,懂得顺其自然,这是顺应自然规则最好的一种状态。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道德经》的这一篇章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