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愿每天进步一点点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每一位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因而当好孩子的老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自己的孩子。那么,我认为我们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解决困难的方法、面对挑战的勇气、主动成担责任的态度、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对他人的友爱以及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当然,父母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因教施教、对症下药,而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所以,我要求我的孩子每天只要能进步一点点,相信他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的儿子,名叫杨祺,今年已经满七周岁了,在这七年的成长环境中,我真正陪在他身边度过的时间掐指算起来,也只有一年半。儿子在昆山市中医院 2007。09。13出生,半年后由于工作压力,为了赚钱让家人以后的生活幸福,我不得已把他送回了甘肃老家,半岁离别之后,再次回家探亲见面时儿子已经快三岁了。记得那一天,走到家门口第一句话就是大声呼喊儿子的名字,当时,有一个小男孩满脸脏兮兮的样子,从院子里飞快的跑出来,我和老公相互的眼神在寻找答案,我问老公:"这是咱们儿子吗?"老公说:"家里就这一个小孩,应该是……"现在想起来,曾经刹那间背井离乡的激动和酸楚内疚的心情依然刻骨铭心。儿子2010年来到江苏昆山东方合丰幼儿园上学,在幼儿园就读的三年中,前两年婆婆在这边帮我带,我依然和老公都忙于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只到2013年婆婆回老家,我自己亲历亲为,用心带儿子时,我才深深地觉得亏欠儿子的太多了,现在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补偿和担当好一位做母亲的职责和义务。下面是我陪伴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和小感触,与诸位家长和同学分享。
  儿子刚来到昆山时,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喜爱乱发脾气,特别的任性,有一天,我上班去了,他爸爸在家带他,早上起来叫他刷牙洗脸,他却慢吞吞的样子,还嘴里叨咕着:"我不要洗脸"老公实在等的不耐烦了,就直接帮他把脸洗了,结果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仅然爬在地上大哭,并且双手抓地,用弄脏的双手往脸上抹,一会儿,就又成了"小花猫",老公看到这种情形,马上怒火爆发,对他一顿毒揍,没过多久,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杨祺突然想吃冰激凌。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门了,我试图跟他解释,劝他明天再吃。然而,杨祺的脾气却上来了,他倒在地上大声叫换,用衣服摖地,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我和他爸爸被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却还在努力克制我们自己的火气,并在坐下来,静静看着儿子,没有任何的语言和动作。最后,杨祺大概是因为哭叫的累了,而且看到也没有什么作用,便自己爬起来,回房间睡觉去了。曾在一本书上学习到,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与其对孩子大声指责不如对孩子和风细雨更见成效;找到孩子发脾气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彻底根治孩子的坏脾气;根据孩子第一次发脾气的具体表现,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父母以身作则,在具体的生活中言传身教,规范孩子的行为。
  托尔斯泰曾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教育自己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教育自己。父母其实就是孩子的镜子,我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成为近在咫尺的孩子观察和模仿。比如,我和儿子一次聊天过程中说起老公时,突然信口开河地冒出来一句脏话:"你爸爸是个神经病。"儿子,顿时哈哈大笑说到:"妈妈,你说脏话里,是不是也要我向你学习学习?"听到儿子能这样说,我脸都红的滚烫,但是,内心是喜悦的,因为,儿子比我强,从此,一家三口家庭会议,不需说不文明的话,谁说就自己张嘴巴。身教无声更育人,家庭虽然没有讲台、黑板,却是一所永不放假的学校;父母虽然没有备课笔记,却是孩子如影随形的老师。
  有一次,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低着头不说话,我就问他:"今天心情不好吗?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对妈妈说,我来帮你分析分析。"儿子,看到了我的微笑,仿佛才鼓足了勇气,他说:"我今天在课外活动时,班上一个小女孩老抓我的衣角,我生气了推了她一把,结果她跌倒的时候,头撞到桌子上皮破了,还流了血……"接着,他说:"妈妈,我知道自己错了,不该发脾气,我已经对她说了对不起,她也笑了说没有关系,但是,我当时看到她头流血,心里好害怕……"听到这里,我停下了脚步,蹲下身体握着儿子的手说:"儿子,你能这样说,这样想,这样做,妈妈很开心,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是自己没有管好自己。所以,妈妈希望你以后能提高自制力,跟小朋友一起和平相处。不但做一名诚实的学生,还要做一句文明礼貌的学生。"儿子听到我这么一说,他心里踏实了,开心了,又像小鸟一样在我耳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其实,小孩的自尊心也是很强很敏锐的,父母对他们友好,他们会以微笑来回报;父母对他们冷漠,他们则回报于无理取闹。简单的鼓励会让胆小的孩子变得英勇,会给予孩子自信心,帮助他树立起自己坚定的信心去解决问题。
  教育界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所得。富兰克林说:"人类一生的工作,无论精巧还是粗劣,都由他的每一个习惯所决定。"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着巨大帮助的。儿子从我亲自着手去带的时候(记得那是幼儿园大班第一学期),我就要求他独立睡一个房间,尽管他当时有种胆怯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长大了并且已经习惯了,为了让他学会坚持去做好一件事情,我专门给他买了五条鱼,每天由他给鱼儿换水喂食,现在已经养了快两年了;同时,还养了五盆吊兰,一盆万年青,也是儿子每天起床给它们浇水;从他独立睡觉那天起,被子向来都是自己折叠,刚开始折的很丑,实践多了,发现现在的他折的被子有模有样;自己的袜子我从来都不帮他洗,要么自己洗,要么没得穿,如今,他天天坚持自己给自己洗袜子,就连我跟老公的袜子也由他全全代理了。在他习惯养成的同时,他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来做。没有真正严格的要求,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严格要求孩子,就是在他们懂得道理的基础上,向孩子提出合理的求,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坚持执行。曾经有位哲人说:"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则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让儿子有主见,不盲从。每次去超市购物,我都会带着他,他的物品通常偏向于他自己的选择,当然,有时候看到许多自己很喜欢的物品则爱不释手,但是,我不会立即满足他,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让他在当时做出选择,让其了解两个物品里他最想要的是什么,然而,他也时常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满足和快乐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果盲从别人而改变自己,只会失去自己的个性。
  如今,儿子上一年级了,刚接触拼音,9/16下午回家,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是将声母d t n l 每个写两排,在他写作业的同时,我就考问他怎么个读法,儿子却把t n读不出来,心里很是焦急的样子,又带着怯怯的眼神看着我。我问他上课是不是没有注意听讲,他说:"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有一颗门牙动了,好像快要掉了似地,我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听课,用手去掰那颗会动的牙齿了……"听到他这么诚实的回答,我哭笑不得,记得,当时还给在上班的老公悄悄地打了个电话说起此事,老公的意见同我一样,不要批评儿子也不要揍他,我开启了电脑,下载了拼音视频帮他补习了当天的课程。诚实是一张可靠的身份证,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真诚的欢迎。
  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应该从感恩父母开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今年,儿子貌似瞬间长大了许多,每次放学回家都是先做作业,作业做完看到我在厨房忙着做饭,就会问:"妈妈,需不需要我帮忙?"我常常被这个小行为而打动,开心好半天,偶尔对儿子说:"妈妈一个人可以的,你去看会你喜欢的动画片吧。"这个时候,我想,应该是他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光,他会突然跑过来抱着我,说一句:"谢谢妈妈"常常看到他乐观活泼的样子,我似乎也会被他感染一样,真的好开心。6月回西安看生病的婆婆时,儿子看到我为婆婆喂饭,洗衣服,洗脚的举动时,自己也会吵着要做同样的事情,听到别人夸奖他时,他心里美滋滋的,全在脸上乐呵呵地表现出来了。父母爱孩子,就要在你忙的时候让孩子帮你干点家务;就要在你累的时候让孩子给你捶一捶背;就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觉到你对他的爱,也因此而爱你,在爱中领略被爱。养育的经历,值得父母心怀感激。
  当然,除了儿子表现突出的地方,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9/20没有人带他,我要上班,就把他带到公司里跟我一起上班,休息时间,同事凑过来和他一起玩耍,聊天过程中,谈到游戏天天酷跑,他其乐无穷的样子,也说要和我的同事比赛,我同事提出要下赌注,就是生日时我买给他的礼物——魔幻陀螺,记得,当时我还再次确认他,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结果,他说:"没事,妈妈,我赢定了。"看到他这么小,却那般自负,想想,让他比试比试,方能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不到十分钟,比赛结果出来了,可想而知,儿子输了,他却非常舍不得自己的陀螺,而是叫了同事一声"师傅" 。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和儿子聊天谈心,我告诉他:你自己本身其实是优秀的,但是,你忘记了别人比你更优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我们要谦虚,不能骄傲,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去完善。儿子点头说他懂了,但愿他小小年纪,是真的听懂了,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家长更加有耐心地去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做最好的自己。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相信这是所有父母毕生努力的目标。父母要做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只有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才能获得孩子的钦佩和敬爱。我希望我的儿子在我的陪伴和监督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
网站目录投稿:安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