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是日本各大企业迎来新员工的季节。一进公司,就能看到许多西装笔挺、活力四射的年轻面孔。他们在竞争激烈的求职活动中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听说这也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疲惫战。虽然如此,春暖花开之际,他们如愿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我首先要致以由衷的祝福。不过,作为一个经营者,在送出祝福的同时,有一件事突然涌上心头,它令人十分别扭,却又难以言表——我不禁想问:日本现存的招聘模式长此下去,真的可以适应时代发展吗? 记得我上大学三四年级时,全国企业集中举行校园招聘考试,结合学生毕业时期予以录用。这是战后日本企业形成的统一招聘模式,现在已经作为固定模式融为日本社会机制的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在日本制造业曾经的黄金时期,即批量生产时代,这是最理想的招聘模式。 20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作为世界重要的生产基地,大量需要可以实现统一标准化作业、制造高品质商品的劳动力。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符合企业风格、高质、整齐划一的人才最为理想。于是,企业大量从校园招聘如同一张白纸般的新人,组织他们从零开始培训,为其统一着色,让毫无经验的学生迅速从校园到职场,高效转化成生产力。那时,根本不需要去上什么商业培训班。 在这种模式下,从企业所谓的内部力学角度讲,哪一年就职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同期就职的人同吃同住,共同参加研修培训,共同升职,战斗友谊一直持续到退休。 然而,这样的量产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进入21世纪,日本发展成为知识集约型社会,人才需求也应紧随世界潮流而动。早在几年之前,日本就已提出应当走价值社会发展路线,让每个人能各尽其才。要实现新的突破和成长,独具特色的各类专门型人才不可或缺。无论是阅历丰富的中年人,还是略带青涩的年轻人,只要置身商界,就没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也在发生改变,可这种陈旧的统一的校园招聘模式却没有一丁点要改善的动静,真是令人费解。 其实,欧力士也未能免俗。在刚刚过去的招聘,就如同全国大多数企业一样,欧力士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员工们。如今,他(她)们正在接受统一的"欧力士式"就职研修和培训。只是幸运的是,欧力士已经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录用有过社会工作经验的员工人数远远超过了录用应届毕业生的人数,这些人在中途进入欧力士,不用参加任何形式的就职仪式和研修培训。我由衷地期待着这样的趋势能够日益扩大。因为唯有如此,日本企业才能真正扎根于知识集约型社会,求得真正的新型人才。 我时常在公司内部发牢骚,说就算撤掉人事部负责招聘的,欧力士也能顺利地发展。假如抛开现实难度和无奈之处,我会建议企业采用量身定制型的招聘模式。 什么叫量身定制型?就是摈弃整齐划一的校园招聘模式,由各业务部门的一线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人才类型,并且亲自下去招兵买马。 同样,对于求职的学生而言,最理想的,就是选就业单位时不看名气大小,而是在基于对自身才能和未来方向的清醒认识上选择东家。过分在意所谓的"企业排行榜"不是什么聪明之举。 在我的学生时代,日本的炭矿、纺织企业是香饽饽,非一流名门大学毕业的人很难跃入龙门。然而时代的发展早已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昔日的辉煌和人气也黯然失色。因此,与其费尽心思琢磨怎样能进入排行榜前几位的企业,不如切实了解自身需求,适应时代变化,进入最适合的环境工作。 如果应届毕业生们真的能够根据自身才能来选择就业单位的话,哪年进入公司都不重要。公司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可能迎进新的员工。如此一来,每年4月1日各企业老总按照惯例跟新员工们训话的场景,就将成为一张"老照片"。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全国各地同一时期以同一种形式举行就职仪式的国家,恐怕就剩下日本了吧。日本企业应该尽早觉悟,现存的招聘模式已经与全球化商业模式格格不入,到了重新思考这样下去还是否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时候了。 希望能尽早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具特色的人才,为了创造新的价值而拧成一股绳的那天早日到来。 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命名为"日本精益制造"和"服务的细节"两大系列。【来源:宫内义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