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的祭祀源远流长,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多种记载。史载伏羲祭祀始自春秋时期,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在渭水流域,用三牢之礼祭祀伏羲。自秦汉至明清,伏羲作为三皇之首,人们对其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历经两千余年的积淀,在华夏祭祖圣地天水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祭祀形式。 在汉代,伏羲被定为春皇,祭祀在春天举行。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朝廷确定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章宗明昌年间(1190年—1196年),在秦州三阳川蜗牛堡(即今之卦台山)建伏羲庙。从那时起一年春秋两次,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用太牢祭祀,礼乐仿孔庙,规模宏大,仪规严谨。祭祀流程由礼部制定。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即依据这两个日期祭祀。明初沿袭元制。清代,民间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的诞辰日,正祭日期遂改为正月十六日。祭祀活动从正月十四开始,十五日出榜文,十六日正祭,同时上演庙戏,举办伏羲庙灯会。后来的帝王将祭祀改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卦台山伏羲庙民间祭祀日期,则为正月十五日和二月十五日,一年两度,一直沿袭至今。同时,卦台山也成为民间祭祀伏羲的圣地。 祭器、祭品 在唐代用少牢祭祀三皇,即用羊、猪两牲。宋改为用太牢祭祀,即用牛、羊、猪三牲。金、元两代,卦台山伏羲庙以太牢祭祀,明代沿用太牢祭祀。祭祀时陈设的祭器有豆、笾、俎、爵、樽等,分别盛肉类、羹、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等祭品,另设玉帛等物。清代太牢祭祀、少牢祭祀交替使用,并改太牢为乌牛、白马、猪等三牲,陈设祭品较前简略。民国时期在某些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才三牲俱全,同献的祭品有果品、食物、酒等。现在的祭祀,主祭品用猪两头,古代礼器不存,祭品用普通的盘、碗陈设。 祭祀乐章 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记载,明代乐舞规模大抵如下:"有迎献、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之乐。"乐器三十有六,乐生四十有四,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清以来乐舞失传,晚清时祭祀已为无乐之舞,或以一些戏曲中与祭祀场面配合的音乐替代。现如今卦台山的民间祭祀已无祭祀乐章。 两千多年来伏羲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变迁,祭祀内容、形式不断变化,最后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程式化的民间伏羲祭祀形式,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伏羲民间祭祀程序、仪式相比以前明显简化,但是现在的民间祭祀活动早已超出了原始祭祀的内涵。现在祭祀活动中的音乐、舞蹈、服饰、器具都在一定数量的民间艺人中代代相承,现已面临濒危,部分祭祀程序都已简化。现存的祭祀仪式有: 祭品放饭 满汉饭。主要包括猪一头,羊一头,鸡一只,鱼、干果、鲜果、酒、茶等36种。 仪程 司仪人穿戴礼服,在神案前主持;执事者各执其事,主祭人就位,陪祭人就位;跪、鸣钟八响、击鼓三声、鸣炮奏乐;发腊、焚香、转香、插香;捧茶替杯,三举三献,一奠茶、二奠茶、三奠茶,酹茶收杯;捧酒替杯,三举三献,一奠酒、二奠酒、三奠酒、酹酒收杯;主祭人合羹粥、合盐酱、合醋水;厨师冒汤;主祭人宣读祭文;替表、化表;鸣炮、奏乐;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立;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齐。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陕西监察御史张鹏巡察秦州,考察秦州伏羲庙的祭祀情况,见伏羲庙祭礼简陋,而且没有健全的乐舞制度,不足以突出"羲皇故里"的特色,便邀秦州知州黄仕隆制礼作乐。并且撰写了《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以配合祭祀礼乐。胡缵宗《太昊伏羲庙乐记》说:"(张鹏)乃邀仕隆召(招)工制器、翟、冠、袍之属必;制罔不合,而敬可持矣。"乐舞大抵按当时文庙使用的礼乐制作。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伏羲庙条,可知明代乐舞规模大抵如下:"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之乐。乐器三十有六,乐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仪式大致为:祭日清晨,知州着朝服率领僚属士绅等在鼓乐中出榜迎神,而后由专职祭祀人员陈献各种祭品,如牲牢、瓜果菜肴、黍稷稻粱、酒、玉帛等,接着在音乐歌舞的氛围中结束供奉。 祭祀正式开始,知州宣读礼部侍郎特颁的祭文,而后主、陪祭人员行拜礼,城乡民众敬香火。当暮霭降临,则撤去祭品,毕恭毕敬地送神灵升天。清代的祭祀程序、礼仪仍旧是神圣严肃的。正月十六日零点,礼炮九响,正祭开始,屠宰乌牛、白马、猪三牲献血,清洗后将头架于供桌;杂陈果品、糕点、茶酒等物,而后由民众敬香。早晨八时许,典礼开始,主祭、陪祭依次列香案前宣读祭文,行三拜九叩礼(后改为三鞠躬)。下午行送神礼,将榜文焚于先天殿前的琉璃塔上,最后将灰送至河中。 伏羲祭祀乐舞在清代失传,晚清时祭祀或以一些戏曲中与祭祀场面配合的音乐替代,或以夹板舞之类的舞代舞。仪程基本上还沿用明张鹏、黄仕隆主持制定的祭祀乐。当时张鹏的乐章由黄仕隆负责刻石立碑,碑现存天水伏羲庙西碑廊。在伏羲祭祀的历史中,仪式的文化内涵不断发生转换。各个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统治策略、思想观念,决定了他们对伏羲祭祀的不同政策取向。伏羲不仅被看做信仰主体,更多的是被当做某种历史记忆性资源,在现实社会中被选择与被再造。 新中国成立后,自1988年举行公祭典礼以来,天水市已举办了15次公祭仪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祭祀文化。伏羲祭祀大典隆重、肃穆、庄严。祭祀大典鸣礼炮13响,象征13亿中华儿女共祭始祖。歌颂伏羲"开天立极"之德的传统宫廷乐舞,和表现秦州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敬仰之情的民间夹板舞、旋鼓舞,将祭祀活动带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