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中,几乎算作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这也都得益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姜维,虽然是魏国人,但后来投降蜀汉,可以算作是诸葛亮培养出来的传人。诸葛亮死后,姜维继续北伐,次数更比诸葛亮还要多。但是尽管如此,也没能阻止蜀汉灭亡的脚步,而且综合来看,姜维也不算是有太大的功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到姜维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诸葛亮死后把毕生所学传给姜维,不过说来奇怪,姜维一生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功绩,至少后人数不出太多成绩,反而是姜维的失败,倒有一大堆。诸葛亮死后,蜀国在费祎的主持下,开始休养生息,期间姜维数次打算带兵北伐,但费祎都不同意,每次都把姜维的兵力控制在一万以下,久而久之姜维跟费祎之间闹其了矛盾。 费祎是三国后期蜀国名相,跟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诸葛亮生前对他非常器重,不过在费祎身上有一个历史悬案,就是他的死亡至今是个未解之谜。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费祎是被一个叫郭修的刺杀身亡的,而郭修是魏国派过来的间谍,但此事在史料中迷雾重重,因为在魏国那边史料记载,只有一个叫郭循的人,而且据说刺杀费祎的人又叫郭脩。 我们暂且把刺杀费祎的人叫郭循,他原本是魏国凉州人,有一次姜维在外作战,把他俘虏带回蜀国,后来郭循投降了蜀国,但不久就刺杀了费祎,于是有人推测,郭循是魏国派到蜀国的无间道卧底。 当时费祎是蜀国重臣,如果郭循刺杀了他,在魏国看来可算大功一件,后来魏国的确下诏书给他褒奖,但仔细一看这里面有问题,费祎是当年正月被刺杀的,而褒奖郭循的诏书是当年八月份才下达的。如果郭循真是卧底,说魏国不可能七个月后才知道他立了大功,而陈寿对于这一段记载,非常的模糊,作为史学家最忌讳的就是模棱两可,让后人引发猜测,而陈寿为何偏偏要把费祎之死写得不明不白呢? 我们从关于姜维的记载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费祎生前姜维一直被他压制,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就像蛟龙入海,终于可以带兵北伐了,所以有人曾大胆推测,费祎是被姜维暗杀的,那个叫郭循的刺客,又是姜维从外面带回来的,这更令人猜测。 那陈寿为何不直接把这件事写出来呢,因为姜维对陈寿有提拔之恩,当年姜维是陈寿的上司,陈寿是姜维的主簿,类似于现在的秘书,所以自己写书的时候,肯定不能把老领导的龌蹉事写出来,于是陈寿就只能闪烁其词了。由此可见,蜀国到后期时,除了对付北方的魏国之外,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或许诸葛亮也没想到,自己留下的这一班人马,竟然窝里斗得那么厉害。 姜维刺杀费祎,也不完全是为了私心,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北伐来复兴汉室,只不过费祎偏偏要做他的绊脚石,姜维也只能除掉对方了,由此可见姜维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在蜀国内部,姜维跟许多人有矛盾,除了费祎之外,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跟姜维也尿不到一壶,由于姜维在朝中没能跟同僚搞好关系,所以他北伐时出现一系列问题,自然不可能有所成就了。 姜维为什么没有功绩?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著名将领,诸葛亮死后,姜维接过北伐大业,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北伐,其实诸葛亮在生前自知蜀汉复兴大业无望,之所以多次北伐,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希望能够以攻为守,扭转被动局势,刘备及五虎大将去世之后,蜀汉王朝的处境非常危急。 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那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蜀国不被灭亡,也会不攻自破,只有时时刻刻居安思危,方可保留一线生机,所以诸葛亮多次动用全国之力,目的就是不给魏国留任何喘息之机,因为诸葛亮知道一旦北伐停止,魏国必然会征伐自己,而自己也年事已高,如果不赶紧实现复兴大业,那么自己死后更没可能了。 后来诸葛亮病体沉疴,作法求寿又被魏延破坏,于是只好一边处理繁忙的公务,一边寻找继承人,而这个继承人正是当年自己收服的姜维,姜维此人有勇有谋,诸葛亮在收服姜维的过程中连续吃了几次亏,对年轻的姜维是又恨又爱,于是设计收服姜维,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给了姜维,而姜维对蜀汉帝国也十分忠诚,对诸葛亮更是感激,于是更加尽心竭力,诸葛亮死后姜维扛起北伐大旗,希望能完成诸葛亮的遗愿,但是或许是蜀汉真的气数已尽,姜维在北伐中碰到的最大的敌手就是邓艾。 邓艾此人有勇有谋,其谋略不亚于司马懿,因此姜维在战邓艾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多次北伐寸功未建,因此朝中大臣对此颇有非议,姜维也是顶着巨大压力进行北伐的,只为了报答诸葛亮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在尽忠方面,姜维做的是非常合格的,但无奈的是蜀汉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前期能征善战的大将已经不在了,而后期年轻的将领也无法承担起蜀汉复兴的大业。 此时蜀汉王朝上下君臣一致认为北伐已经没戏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三国分立的局面,如果没有邓艾钟会,或许姜维伐魏还有希望,但是正像当年诸葛亮遇到司马懿一样,姜维的克星就是邓艾,廖化死前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姜维"用兵不厌",穷兵黩武,但是智谋又不比邓艾高明,终致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