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银行重要业务之一,信贷在银行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风险管理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作为一些参考。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目前,信贷业务仍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银行的支柱型业务。然而,信贷与风险的关系十分密切,惟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高质量信贷才能成为可能,信贷才能迎来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国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银行应针对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形成一套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 1.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和健全的人才考核制度 风险管理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能力、管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但我国银行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且大部分网点分布在发展缓慢、经济水平较落后的二、三线城市,难以吸引到风险管理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以及国际化人才。大部分基层银行员工学历不高,工作经验不足,业务熟练度较低,不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专业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一直被分配到繁重的工作任务,难免在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有所疏忽。加之银行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往往以业绩作为员工的考核标准,即仅以放贷款的额度等来衡量员工的能力。这很容易导致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较为薄弱的员工在开展业务的时候,不顾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放松贷款审批中对借款方的征信审核流程。有些员工甚至把风险防范和业务发展相对立,认为提高风险管控会使业务量减少,形成一种畸形的行业心理。 1.2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 对于信贷风险识别和控制,国际上管理先进的银行已经形成了健全的评估体系。而对于借贷客户,我国银行由于技术受限等原因无法大规模采用可信度较高的定量考量,而是由信贷业务人员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对借贷人进行审核。这种依赖业务人员主观经验进行评估的方式,在实际操作时容易与实际情况偏离,从而大大降低信贷业务的质量。另外,出于提高收益、抢占市场等目的,我国银行对大规模企业以及有政府背景的客户,往往会放宽风险管控标准,只关注客户的"光鲜外表",企业的规模越大、资金越充足,越受银行的追捧。盲目跟风去寻找大客户,使得银行忽略了对客户所处行业的市场特性和风险的客观判断,贷前风险防范工作并不到位。贷款后,银行管理缺乏全局规划,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风险类别客户没有进行差异化管理。并且,银行对于风险的控制只集中在某一具体方面,造成部分管理工作重复及信贷风险管理不全面。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不论是在信贷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识别的标准方面,还是在管理手段及方法方面都存在极大不足。这使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被大大削弱,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与国际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解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2.1培养高素质人才团队,完善员工考核机制 简单来说,现在的银行缺乏新鲜有力的血液,同时,其原本的组分也逐渐开始腐朽。因此,改革对银行来说势在必行。对外,银行可以对受到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才或国际化人才实施薪资优待政策,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对内,银行需要加强内部信贷文化建设,强化对于员工的系统的风险管理的培训机制,包括贷前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培训以及贷后风险监督专项培训。培训部门可以通过列举真实案例等形式让信贷工作人员意识到信贷风险给银行带来的危害,同时对于承担不同职能的员工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逐步建立出有差异化的培训体系,快速有效地培养出众多专业信贷团队,从根本上提升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能力和信贷风险识别能力。除组织培训外,银行还可以鼓励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学习以提升专业素养。对于响应学习号召的员工,可适当给予表彰和奖励,使银行信贷管理扎根于银行的组织文化中,让银行的员工能够耳濡目染的感受到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信贷风险都能有充分了解与关注,高度重视信贷管理文化,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明确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和义务,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干好本职工作,将风险控制意识落实到各自的操作规范和行为方式中,努力营造一个与风险管理基本要求相一致的信贷文化氛围。另外,在强化每位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同时,银行还应不断落实全体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完善银行信贷业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受益与风险相对应的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设立相关的考核指标,如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不良贷款率等,并将不良贷款的行为与从业人员的绩效进行挂钩处理。将这些考核指标考虑进员工的绩效工资结算中,在实际过程中加大风险考核力度,保证每位信贷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有效规避信贷业务的风险。 2.2拥有成熟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考虑到成熟的风险管理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银行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高整个风险管理系统的完善性。其中包括对于风险的预测、识别、分析以及对于客户财务状况的监测等功能。银行首先需立足于国情,建立以银行为主体,社会评价为辅助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个人征信信息库,充分利用统计指标,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来研究、开发量化风险评估方法,实时调整内部评价系统的参数。在其基础上,根据业务风险控制点和风险管理的目前情况来优化风险管理的相关流程,并制定好风险控制的操作流程和控制制度,完善风险评估制度。在审核评估期间,利用国际定性分析和国家定量分析来全面评估信贷客户的风险,强化对客户的风险控制,更好地为银行信贷风险提供预警。此外,还需要完善风险监督体系,在大数据手段之下,完全整合外部风险信息资源和内部风险信息资源,实现对机构、区域、产品、人员、行業、客户等多方面的监控,做到贷中对风险的尽早发现、尽早识别、尽早预警和尽早处置。贷后要加强对客户财务状况的跟踪调查,加强对已放贷款的监督,对所有的授信客户进行风险分类,并通过监测客户信用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客户的风险级别,对于不同类别的客户实施精细化差异管理。如果贷款即将到期,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提前向客户进行还贷通知,督促客户做好还款方案,确保贷款本金与利息可以如期归还。另外,针对银行常常追捧大规模企业的现象,银行信贷人员一定要遵守贷款准则与职业道德,不要盲目跟风抢着给所谓的大牌企业大额授信,并不是企业的名气越大经营状况越好。有的情况下,规模越大的企业其潜在的信贷风险可能越大。银行应主动分析不同行业、不同时期客户的每笔信贷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加大对信贷市场的研究力度,对信贷市场有个全面的了解,做到客户与市场相结合,培养能够相互信赖的优质信贷客户群体,积极建立企业和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改变企业和银行单纯的资金供应关系,将其发展为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关系,把潜在的信贷业务风险降到最低。 3.结语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早已经是各国银行心照不宣的事实。在对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后,笔者认为建设优秀人才队伍,构建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不失为行之有效的策略。接下来,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应时刻谨记要结合实际,适度借鉴,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韩东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10(2). [2]李永宏.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