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个月,终于将这本书看完了,看完后内心是复杂的。其实,听说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最近刚好得空便读了起来。小说以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情谊为主线,交织着罪恶与自我救赎、懦弱与勇气、战争与和平、对爱的渴望、对朋友的忠诚……这本书总体来说对我的感触很深,先就我的感想简单谈一谈吧。 不一样的阿富汗 整体品味下来,这本小说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至少我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如果不是美国双子塔五角大楼遭到塔利班袭击,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国家。然而在911之后我们所能了解到的阿富汗也仅限于电视,仅限于美国联军对他进行制裁的那段。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印象,总感觉阿富汗应该是一个很可怕的国家,到处充斥着激进的塔利班,到处充斥着战争带来的恐怖,阿富汗人民的形象大约都应该是像拉登那样的满脸络腮胡子,身穿白色穆斯林衣服,每个人都是怒目相向,从不敢多看他们一眼,仿佛普通的四目相望都会带来不测。书中阿米尔少爷带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那里的人民也是和睦、积极、期待和平生活的。他们也曾快乐,风筝节——民族灵魂的象征,曾经节日的盛况也是那样热闹。民众当初在塔利班驱逐列俄时也曾信任,也曾奋不顾身。可不曾想他们的信任、他们的屈从让他们又再度陷于塔利班的淫威之下。有实力的阿富汗人民出逃避难,可是客居他乡的阿富汗人生活得也不尽如意,留在本国的阿富汗民众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书中,由于种种原因,阿米尔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家乡,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其实当初在拉辛汗提出想让阿米尔回去时,他内心是强烈拒绝的。这里的一切对于他都是陌生的了。儿时最忠心的伙伴哈桑早已娶妻生子,并且为了守护"自己的家",惨死街头,曾经最熟悉的街道,最亲切的邻居都看不到了,那个儿时美好的家乡只存在于记忆里。就像哈桑给阿米尔写的信中一样"这个国度不再有仁慈,杀戮无从避免。"在喀布尔,恐惧无所不在,在街道上,在体育馆中,在市场里,在这里,这是生活得一部分。 经过了美国式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多年熏洗,作为文明者"的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童年记忆里那个有大房子住,风筝自由翱翔在天空的故乡,现在却已经是战乱频繁、贫苦不堪的景象了。 关于哈桑——关于友谊 哈桑——阿米尔少爷同父异母的弟弟,老爷不被承认的隐秘的另一种身份。他会说的第一个字便是阿米尔的名字、终其一生都在守护阿米尔,守护他主人的家,可是,他至死都不知道其实他也是这个家的少爷、主人。他是阿米尔的另一个身份,是老爷终身愧疚、牵挂与不能说的秘密。 这是一段美丽而残忍的友谊。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两个人如影随形。当阿米尔被人欺负时,哈桑总是第一个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保护他。这两个男孩都失去了母亲,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他们之间有着我们都羡慕的牢不可破的情谊。面对纯真善良的哈桑,阿米尔却生性懦弱。在哈桑为自己去追掉落的风筝被欺负时,他因为恐惧和懦弱选择了沉默和冷酷,并因为愧疚感,选择了诬陷,最后迫使哈桑离开了家,辜负了这一段坦诚珍贵的情谊。 越长大,越复杂。不禁让我想到这几天热播的电视剧《那年青春我们正好》中肖小军和高旗仿佛就是这样。面对等级、面对利益有多少人能问心无愧地发誓,自己从未辜负过一段纯粹的友谊,又有多少人能坚定不移地对朋友全心全意的付出。 "为你,千千万万遍"全文出现了四次,却贯穿了哈桑短暂的一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渴望有一个哈桑式的朋友,忠心坦诚,可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像哈桑一样,试问你心中有没有愧对的人,愧对的友谊。 愿每一个哈桑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整本书最让我难过的其实是哈桑守在阿米尔门口为不知名的错误请求原谅,卑微的哀求回到过去,却换来了一句"我要你走开"带来的伤害,隔着厚厚的书页仿佛都已击碎了我的心。在这个糟糕的世界里,哈桑是唯一的异类,他坦然、勇敢、善良、忠诚,他为了一支风筝交付了难言的代价,他从未怀疑过阿米尔对他的感情,得知真相后依然不为自己算计。阿米尔是幸运的,因为哈桑留给了他自我救赎的机会。 如果可能,我希望完全的善良和满分的忠诚永远不要捆绑在一个人身上,我希望所有淳厚的人们都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愿望。如果"哈桑"存在,但愿他们总能遇到和自己相似的人,所有的真诚都被真心回馈,所有的善良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放飞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啊,你追的是什么?是业已失去的和平,是放逐荒野的友谊,是深埋心底的负疚感驱使的救赎,还是和哈桑一样不计回报的付出。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像风筝一样,它向往更高更远的天空,但却受着那根细细丝线的牵引。正因为有这根线,才不至于消失在天际,而是在空中划出优美的人生轨迹。当这根丝线被割断,就要鼓起勇气去追寻,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