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节选《河南博物院》P13-55 我国的夏、商、周 三代被称为 中国的青铜时代。 夏 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代青铜器主要有爵、斝(jiǎ )、鼎、铃、戈、戚、镞(zú )、刀、锥和牌饰等。 图1 带翼铃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通高9cm,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 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一侧有翼,顶有两孔,中间有桥形钮。通体素面,该铜铃出土时,铃体被数层织物包裹,且铃腔内有一管状玉质铃舌。 这件铜铃形制简单质朴,带有早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舌青铜乐器。其合瓦形铃体继承了中原地区古乐陶铃的椭圆式样,作为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它奠定了商周乐器造型的基础,在中国艺术史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斝(jiǎ):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 镞(zú):箭头:箭镞。形容箭的锋利轻捷:"所为贵镞矢者,为其应声而至"。 图2 夏末商初(公元前1600年前后) 通高14.5cm,流至尾长19.5cm 1974年河南省新郑市望京楼出土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或用几枚乳钉、几条弦纹装饰,或通体素面,唯有牌饰则用绿松石镶嵌出兽面状纹饰。 出土的爵、斝之类的容器为复合范模浇铸,器壁虽薄,但较为均匀,这表明夏代青铜器的铸造已摆脱最原始的阶段。 图3 弦纹斝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通高45.3cm,口径25cm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乳钉纹斝、带翼铃等,是为数不多的夏代的典型器物。 商-前期 商代前期青铜器以郑州二里岗期为主要代表,该时期的青铜器在种类、造型、纹饰与技艺上都较夏代有明显进步。 图4 饕餮纹提梁卣(yǒu) 商(公元前1600-前1046) 通高50cm,口径12cm 1982年河南省郑州市商代窖藏出土 此卣体态修长,做工精美,显示出当时青铜器铸造工艺相当成熟。通体满饰华美富丽的纹饰,是商代前期青铜器装饰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为商代晚期繁缛的铜器纹饰开创了先河。 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与生产工具等类别基本齐全;容器多为深腹、空锥或空柱足、耳或执鋬(pàn)与一足上下对应,圈足器大都带有"十"字形或不规则的镂孔。 从纹饰上看,饕餮纹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图5 饕餮乳钉纹方鼎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86.5cm,口径61cm 1974年河南省郑州市张寨南街出土 器身作方斗状,宽沿外折,上有拱形立耳,深腹,直壁略下收,平底,四柱状空足。立耳内平,外有三条凹糟,器壁四面与四隅各有饕餮纹一组,四壁的两侧及下部用乳钉纹带装饰,足有饕餮纹及弦纹。 该鼎造型规整,制作精良,花纹古朴、为商代前期青铜器中罕见之重器,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特别是冶铸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采用多范分铸而成,说明当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冶铸水平。 图6饕餮纹圆鼎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77.3cm,口径52cm 1982年河南省郑州市商代窖藏出土 图7 "妇好"尊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45.9cm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从单线勾勒到带状平雕,另外还有连珠纹、弦纹、涡纹、"人"字纹等,浮雕的牺首与突起的扉棱在二里岗晚期也已出现。 商-后期 商代后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安阳殷墟是这一时期典型代表。 图8 "司母辛"四足觥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36cm,通长46.5cm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器物前部为立兽状,后部为鸟形。兽头上双角自然曲卷,中脊至尾为卷龙形,兽首状弓形鋬。通体满花。盖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该觥造型雄奇,立兽似牛非牛的艺术性夸张增添了器物的瑰伟奇丽之美。纹饰细腻精致,器身布满匹盘绕回旋的龙蛇纹、鸟纹,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铭文"司母辛"中的"母辛"与"妇好"为同一人。妇好是生称,辛是庙号,司是祭祀。此器是商王武丁子辈对其母妇好所作的祭器。 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类别齐全,各类器物与前期相比普遍显得浑厚凝重,装饰艺术崇尚通体满花、富丽繁缛的华贵风格,各种花纹都用云雷纹等底纹衬托,呈二层或三层叠加、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图9 "祖辛"卣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25.5cm,口纵9cm,口横10cm 1965年河南省辉县市褚丘出土 图10 號卣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通高20cm,口纵11.5cm,口横12.5cm 1980年河南省罗山县出土 原有饕餮纹随处可见,动物纹饰与蕉叶纹等成为这一时期新潮时尚。青铜器铭文逐渐盛行起来,其内容较为简单,多为作器人名、祭祀人名或族徽等。 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青铜器继承商代晚期的风格、器形、纹饰变化不大,而铜器铸铭骤然增加,一件青铜器铸铭数十字则属常见。 图11 "晨肇贮"角 通高27cm 1986年河南省信阳市出土 角是一种饮酒器,流行时间较短,仅见于商周之际。 该器有盖,盖顶有半环钮。器口呈橄榄形,深腹圜底,三棱锥足,器腹一侧有兽首状鋬( pàn )。盖及腹部有扉棱,间饰云雷纹衬地的饕餮纹,颈部和足部饰蕉叶蝉纹。盖与腹内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乙宝尊彝。" 西周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一些新器形,纹饰一改往日繁缛,最终形成西周青铜器简洁、质朴、粗狂的特色。 图12 柞伯簋(guǐ )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高16.5cm,口径17cm,支座底径13.4cm 199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242出土 铭文 此簋底部设一喇叭形支座,用以垫高器身。造型奇特,前所未见。簋内底部铸有铭文,共8行74字吗,记录了西周昭王时期在王室举行的一次射礼活动的全过程,作器者柞伯因受王赏赐而作此簋,是一篇十分优秀的记叙文。 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的虢季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制作精,且成套的礼器与周代的礼乐制度相对应,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所出土文物全部被河南博物院收藏。 西周末期-春秋 春秋时期,王室与王臣之器急剧减少,各诸侯国的铜器迭出,仅河南境内就有蔡、郑、楚、黄、曾等数十个大小诸侯国,其青铜器各有特色。 图13 上:"单"盘 下:"单"匜( yí )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盘:通高17cm,口径41.8cm 匜:通高20.7cm,流至尾长37cm 1973年河南省罗山县高店出土 匜(yí):古代一种盛水洗手的用具。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春秋早期青铜器延续了西周时期的风格。中期以后,一改昔日青铜器神秘奇异的特征,以其清新活泼的姿态迎来了青铜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图14 龙虎纹镂空仪仗戈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长20cm,宽12cm 1984年河南省鄢陵县出土 铜器种类中盨(xǔ)、彝、尊等器形不再露面,敦、缶(fǒu)等新器纷纷登场。器物外观的装饰性明显增强,蟠体的、变形的龙纹成了主体。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缶(fǒu):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 图15 莲鹤方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126cm,口纵25cm,口横31cm 1923年河南省新郑市李家楼出土 长方形口,上有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盖上饰盛开莲瓣两层,中立一鹤,颈两侧有龙形双耳,腹部满饰蟠龙纹,四角各攀附有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只侧首吐舌的怪兽,以背承器。 整个器物造型优美,花纹流畅,制作工艺精湛,挣脱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严肃穆的风格,加强了姿态的动势和力感。展翅欲飞的立鹤,攀沿登壁的怪兽,使器物具有静中有动,寓动于静的艺术魅力,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 莲鹤方壶这种艺术构思,反映了春秋中期新旧的思想交替,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 图16 云纹禁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28.8m,通长124.5cm,通宽67cm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 禁是古代放置酒器的案子。该器呈长方形,中部有一个平面,平面周围及器身四壁均由镂空的,层层盘绕的云纹组成。12个昂首伸舌,挺胸凹腰的龙形怪兽支撑着整个器物。器身四周附有12个口吐长舌,曲身卷尾,攀缘登壁怪兽尾装饰。 整个器物设计精巧绝妙,造型瑰丽庄重,纹饰玲珑剔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珍品。此禁整体是用失蜡法铸造而成。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泥范法的一些弱点,铸出的成品繁缛复杂,呈现雕镂之美,使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它的出土把我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年代又提前了百年。 失蜡法技术的熟练掌握、嵌红铜等工艺的娴熟运用、锻造、铆接、焊接等多种加工方法的出现,都证明春秋时期的铸造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突破。 西周末期-战国 战国时期,青铜器由盛而衰。髹(xiū )漆、错金银、鎏金与刻纹等工艺出现,赋予了原本单调的青铜器以色彩感,使这一时期盛行的几何纹、蟠?纹精美绚丽、色彩斑斓,青铜工艺出现新的生机。 图17 镶嵌羽纹扁壶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34.3cm,口径12.5cm 1975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村出土 髹(xiū)漆:用漆涂在器物上:"殿上髹漆"。古代称红黑色的漆。 战国晚期,青铜铸造开始衰退,至汉代,以礼制文化为背景的青铜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青铜铸造向世俗化发展,在铜镜等方面还保留部分余辉。 图18 上: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4年) 直径17.6cm 1983年河南省淇县出土 下:唐(公元618年-907年) 直径28.5cm 1963年河南省扶沟县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