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带一路中国建筑的机遇与挑战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我国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在更高层次上嵌入世界产业链条的战略载体。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对中国建筑而言,"一带一路"是公司"走出去"数十年来一直期盼但从未有过的巨大商机,为我们勾勒出更加清晰的海外蓝图,是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的"指挥棒"。在机遇面前,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占先机。中国建筑在同业央企中具有国际化经营最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深厚积淀,同时也拥有产业要素最全的比较优势,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理应更加独到和深刻。在新的形势和机遇下,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更好地融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切实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期转化为公司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收获期。在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拓展海外业务时,我们把握"一带一路"的新特点,重点抓好调整海外布局,实现协同发展;加快基建业务走出去,推动结构调整;产融结合,加快商业模式升级;防范风险,扎实推进国际化等几个着力点,借势"一带一路",中国建筑国际化经营成效已初步显现。2016年1—9月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1 013亿元,并成功进入肯尼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等6个新国别市场。
  协同发展,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
  "一带一路"战略同时规划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海外,"一带一路"明确定位了"起于中国、路经非洲、终于欧洲"的海上、陆上经济合作走廊;在国内,"一带一路"同样涉及众多省份,规划项目同样众多,市场容量同样巨大,战略地位同样重要。
  面对新形势,中国建筑统筹开拓"一带一路"概念下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互相带动,协同发展,构建重大区域性发展战略,而不能仅盯海外而忽视国内。在海外市场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海外事业部的平台作用,以海外事业部为枢纽,充分发挥中国建筑30多年积累的国际化资源,调整了全球经营布局、统一业务规划、严格资产监管。目前,中国建筑已设立9个营销中心和30个国别组,初步形成覆盖非洲、东盟及周边、中亚、中东欧、拉美地区重点和热点国家市场的营销网络,建立了跟随中国资金海外投向搜集项目信息并快速反应的机制。在"一带一路"涉及的65个国家中,中国建筑已在43个国家布局布点,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中涉及的22个国家中,中国建筑已进入14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正在推进多个项目。合同额为27亿美元的埃及新首都建设一篮子总承包合同就是其中一项成果。此外,中国建筑研究加大国别市场对国内子企业的开放力度,增强子企业参与国际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二级子企业实行授权制度,在统一的市场统筹之下,给予国际化经营的自主权。在国内市场配合方面,中国建筑推动战略性区域化经营,统筹全集团资源,发挥地域、资源和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子公司进行战略定位,实现内外联动。占领"一带一路"沿边、沿海、沿途节点城市,如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陆续与甘肃省、陕西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了千亿级的"丝路基金",并以中建新疆建工为主力,向中亚地区辐射。
  抓住机遇,借力推进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国际方面,仅亚洲国家到2020年,年度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就将达8 000亿美元。国内方面,2015年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达到万亿元,涉及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多个领域,市场机遇巨大。
  "一带一路"的优先建设领域恰好给中国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商机。中国建筑要突破传统房建"一业独大"的瓶颈,优化房建、基础设施、地产投资产业结构,"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础设施是中国建筑未来五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这是公司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筑将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基础设施业务和海外业务两大板块,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业务"走出去",抓住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和重点工程,聚焦道路、口岸、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工程,增强中国建筑在海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们不搞齐步走、平面推进,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汇聚优势资源,在海外基础设施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如今,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走出去"也结出硕果,合同额达29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已开工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塔高速延长线项目、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项目CC4标段、阿尔巴尼亚Arbri道路项目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使得中国建筑海外基础设施业务份额得到快速提升。
  创新思维,谋变商业模式升级
  "一带一路"为中国建筑优化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升级提供了难得的途径。从整体上看,中国建筑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齐备和全产业链的优势,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还不能完全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资金因素,使得我们在项目策划阶段即可全面、深入介入,更容易实施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实现公司从竞争激烈的施工领域向投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国建筑在国内投资建设深圳地铁九号线等国内多条地铁线路和一批PPP项目的成功实施,已足以说明我们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愿望和实力。
  从局部来看,在海外经营中,面对项目不同实施阶段领域众多、诉求不一的合作伙伴,需要探索选择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政策导向的新型商业模式,加速提升国际化水平。我们注重利用公司植根海外几十年的丰富资源和成熟经验,探索从项目承包逐渐向资本经营的转变,以资本为纽带,拉升全产业链的整体服务能力,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如今,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巴基斯坦最大的是交通项目,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融资支持。在阿尔及利亚,房建市场由于石油价格疲软尚不见起色,中国建筑联合当地公司,采用融投资带动总承包的方式,投资开发建设阿尔及利亚中部港口,预计投资总额30亿元人民币。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也建立了资金支持平台,提出了基金—贷款—债券—保险四元闭环的融资体系。中国建筑"走出去",更需要积极与亚投行、丝路基金、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等加强沟通和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中国建筑2015年邀请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并一举获得全部3家评级机构A级以上评级,获得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中国建筑的国际声誉,并为获得低成本的国际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加有利于公司全面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建设。基建大项目的拉动效应,能够系统提升中国建筑投资业务的集约度与协同性,使"产融结合"成为中国建筑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级,让中国建筑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建设集团。
  防范风险,稳步提升国际化水平
  我们必须看到,"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区域政治风险高、法律环境差、汇率风险大,宗教和民族问题关系复杂,必须把风险控制放在最前面。安全问题,是首先要防范的重大问题。"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工程,而是必须长远规划,并且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练好内功,稳步提升中国建筑国际化水平。
  首先,对于新开拓的市场,要对项目所在国和所在地区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宗教文化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情况也要提前把控。所有投资、建设、运营、纳税及退出机制都必须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盲目行事,也绝不能抱着短期试试看的想法,"打一枪换个地方"。中国建筑过去发展较好的市场,都坚守了几十年。其次,对于成熟的市场,大力推行属地化经营,融入当地社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系统性地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一揽子方案。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在参与建设、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开展公益事业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中国建筑的国际美誉度。
  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着许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国家增强对"走出去"企业的保护,避免由于项目属地国由于政府的更迭、内乱或其他原因造成的个别国家政府不承认或停止相关项目实施的可能性,给中国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中国建筑曾经在伊拉克、利比亚有过如此教训。还有就是推动人民币的海外投资,金融机构做好服务,利用财政支持、免税等办法,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帮助企业推进PPP业务。我们还需要联合中国各大企业、工商团体、行业协会组织和金融机构,抱团出海,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最具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矢志不渝的目标和追求,对待"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登高望远,更需脚踏实地,在深耕既有成熟市场基础上,逐步向周边辐射,着重破解以海外管控体系为重点的一系列制约海外业务加速发展的难题,强化海外经营平台在集团海外业务拓展中的核心地位与主体责任,形成全集团在大海外事业平台上凝心聚力、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与"一带一路"务实同行,中国建筑未来必定更有丰厚收获。
  (
网站目录投稿: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