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这一天,人们熬粥供佛祭祖,并合家团聚食用,或馈赠亲友,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腊八粥的选料、熬制都很讲究,多用红豆、花生仁、莲子、红枣、板栗、芋头、干豆角、玉米等,掺入大米,放入冷水浸泡,然后加盐(或糖)合水,用文火炖煮五六小时而成,美味可口,香气扑鼻,所以又有"七宝五味粥"之称。通常,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除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熬煮。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民间有"千日捡柴不够一餐腊八粥"之俗语,意指煮腊八粥最费柴火。 腊八粥的来历,与一则佛教传说故事有关。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绝欲苦行六载,以致某日河中沐浴后,竟饿昏倒地。幸被一牧羊女发现,以杂粮掺野果,用清泉熬制成"乳糜"将其救醒。(释迦牟尼就在河边的菩提树下苦思静修,并终于在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觉悟正法,得道成佛。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地位于中天竺摩羯陀国,其沐浴之河叫做泥连禅河,菩提树就在河边。后来,该地建成了摩诃菩提寺。在敦煌莫高窟231、237等窟中,有摩诃菩提寺所建的释迦瑞像,传说非常灵异。)由于这个原因,佛家便定此日为"佛成道日",并在每年的这天举行盛大的法会以示纪念。 各寺庙除诵经外,还效仿"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其馈施给门徒、善男信女以及寺庙附近的穷人。 传说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曾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把剩饭晒干储藏,到腊月初八再全部取出,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吃了可以增福增寿。 后传至民间,渐演变成腊八吃腊八粥之习了。《丰南志》卷一《风土》载:"腊八,萃一年田园所入之米、豆、干菜,和以煮粥,互相馈遗。 革去佛家七宝五味之侈,而寓旨蓄御冬之意,以鼓吹农作,畜义良深。"徽州区潜口等地,自古佛事兴盛,每年腊八日都有食腊八粥之习俗,并传袭至今。 腊八这一天,人们还要开展驱疫活动,家家户户打扫灰尘,擦拭家具,清除垃圾。在徽州,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自腊八日起,春节的序幕开启,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做豆腐、制干鱼、腌腊肉、采购年货,"年味"日渐浓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