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有力量的,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面实施美育,激活和展现美育的力量,学校责无旁贷。学校应主动扛起美育的大旗,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美育纳入"大德育"的范畴,引领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美育的力量"春暖花开"。 学校要开展好美育教学,首先要依据国家美育课程标准,开齐开全美育课程,配齐配强音乐、美术等美育专职教师。要建立起美育监测评价机制,让美育不仅"动起来",更要让美育"教得好"。 开齐开全美育课程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之前的成功案例来看,学校开展美育,应当以艺术学科基础知识普及、基本技能锻炼为基础,加强艺术体验与艺术实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最终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学生美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美育课程目标的设定,应严格遵循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切不可"一刀切"。比如,幼儿园应以培养孩子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为目标,引导孩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中小学应当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为目标,激发艺术兴趣,增强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掌握艺术特长。 要想让美育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还要加强美育课程建设,注重挖掘美育教学的活力因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无缝衔接。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戏剧、书法、篆刻、泥塑等艺术教育开发为美育校本课程,逐步形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特色美育课程。 在抓好美育课堂的同时,应不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加强美育的学科渗透与融合,挖掘不同学科中丰富的美育资源和价值。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将美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围绕美育目标,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实现"1+1>2"的良好教育效果。 学校在抓好美育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整合社会美育资源。鼓励民间艺人等到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壮大美育师资力量;调动艺术院校、少年宫、艺术场馆等社会文化艺术单位在组织、辅导学生美育实践活动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公益活动,让美育全面开花。 此外,学校应当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美育作用,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让每一株草木展现美,让每一栋建筑育人,通过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发现美、学会欣赏美、自觉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