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的文坛有四个人特别出名,便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四人不仅成名比较早,而且文学成就也很高。 王勃最为出名的莫过那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传此篇作于十四岁,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章的精妙。但是天嫉英才,二十七岁那年,王勃搭船经南海,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归途中,遭遇台风不幸落水而亡,就连唐高宗喟然长叹,可惜! 杨炯十岁时就应弟子举及弟,被举为神童,十一岁待制弘文馆。曾经任宫中教习,后来任盈川县令,卒于任上,有说是被仇人所杀。杨炯著名的诗作有很多,比如经典的《从军行》。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著名的诗句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出自《长安古意》。但是卢照邻的仕途却一直不是很顺,心情抑郁加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终心理崩溃自投颍水而死。 要说初唐初杰这前三位,虽然都年少成名,命运际遇不同,但都算是出生名门,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而骆宾王,算是四人当中出生比较贫寒的一位,却丝毫掩盖不了他的才华,七岁写就《咏鹅》,不仅流传至今,而且直到如今黄口小儿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诵。 骆宾王的名作佳篇也很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咏鹅》、《在狱咏蝉》和《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然而这三篇佳作,其实也侧面写照了骆宾王整个坎坷的人生历程。 《咏鹅》骆宾王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客观地来说,七岁小儿能够咏出这样朗朗上口,工整对仗的诗句,莫说是在古代,古往今来,也极为罕见,所以骆宾王的神童之名是当之无愧的。 《咏鹅》 七岁,骆宾王还是一个懵懂顽童,一首咏物小诗,登上圣坛,被奉为神童。作为寒门学子,年少成名,为他的功名之路早早铺平了坦途,少走了很多弯路。可以说,从七岁起,骆宾王是在别人的赞誉声中和羡慕的目光下成长起来的。 虽然出生寒门,骆宾王本来应该是很接地气才对。但年少成名,多多少少还是走了一些捷径,自然就少经历了一些成长的疼和人生的烦恼。入仕的骆宾王,多了一些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文人气质,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之前,骆宾王的仕途也算是顺风顺水,得到很多贵人的相助。 入朝为侍御史后,赶上武则天当政,骆宾王也不能够客观地从治理能力来衡量,而是传统观念作祟,对于牝鸡司晨的朝廷现状多有偏见。不仅上书反对武则天,甚至还多有讥讽。虽然武则天是爱才之人,但她的确也是有能力的一代女皇,要想顺利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实现造福万民的理想,必然是要打压迂腐的反对者的。 所以,顺其自然,也很好理解,骆宾王锒铛入狱。骆宾王在狱中似乎也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还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不愿同流合污。于是著名的《在狱咏蝉》便诞生了,传为经典。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年,武则天称制后大赦天下,骆宾王遇赦得释,但是没有能够官复原职,由长安主簿的身份被贬谪为临海县丞。对于少年成名的他,落到这种地步,心理落差自然比较大,很快便辞官不做了。转身投入到了起兵反对武则天的李敬业大军中,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文章很快传到武则天的手中,武则天本该看得咬牙切齿,但是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两句时,却拍案叫好,连声说骆宾王这样的人才没能被朝廷重用,是宰相的过错。可见骆宾王才能之卓著,以及武则天的爱才之心,可惜骆宾王的偏见自毁前程,反之,没准也会成就一段君臣和睦的佳话。 随着起兵的败落,李敬业也被部下所杀,跟随他的人,有的被乱军所杀,有的落水溺死,死的死伤的伤,骆宾王从此也没有了下落。有人猜测他死于乱军之中,也有说他落水后逃走,出家做了和尚。 总之,初唐四杰,从小名声在外,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旷世名篇,但是四人的结局却都以悲剧收场,留下初唐文坛的最大遗憾。